老残游记自序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1],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騃女[2],失果即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3],竹染湘妃之泪[4],此为有力类之哭泣也。而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5]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6]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泻。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注释】:
[1]刍秣:草料。
[2]騃女:傻女子。 唐 卢仝 《月蚀》诗:“痴牛与騃女,不肯勤农桑。”
[3]城崩杞妇之哭:杞妇即《左传》中的齐国大夫杞梁之妻,杞梁为国捐躯,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最后演变成为了日后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所以“城崩杞妇之哭”。
[4] 古书《博物志》载:“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舜的两个妃子即娥皇,女英,是尧的女儿。舜为百姓出湘江恶龙,力竭而死,两妃子前来寻找,到舜墓前,以啼泪挥,最后哭出血泪来,染遍竹林
[5]蒙叟:即庄子。
[6]八大山人(1626—1705年),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有时候不免好奇。
总觉得有的人很怪。他怎么就跟我不一样呢?一个大男人怎么总是哭哭啼啼的呢?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昨天长歌当哭,今天为大家哭,明天泪如雨下,后天痛心疾首。。。
大庭广众之下像什么样子!
极权社会里,一个人正常一点难道不好么?
王德威讲抒情传统时提到了老残游记的这篇自序,以前没怎么注意,如今有了点积累与经验,再来读,朗声读,好震撼,震撼的同时就豁然贯通了。
叶嘉莹谈诗词,也曾拈出一"弱德之美",我觉得对这个话题倒蛮贴切。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被压抑的古典意象夜深人静时破壳而出,于情怀贬值的时代依然坚守着人性的最后防线,的确,"没有思索和悲哀的地方,就不会有文学",而轻视文学的地方就很难有正义。
有些事不同的人感受就不一样。有的人能进入,有的人就感受无能。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感受。
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古语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你有你的弱德之美,我还是信我的丛林法则。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党总喜欢对任何领域指手划脚,如果可能,甚至不惜把古人也纳入作家协会。
有道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既然把你养起来,你就要给我正常一点。
可正常一点哪里还有离骚庄子红楼西厢呢?
大前提: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
小前提:任何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
结论: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
饮水不忘挖井人,大家各就各位,抄一遍,诵一遍,默一遍,加深一下印象。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诗词。还煞有介事地推荐给一位异性同学,天真地以为对方一定会喜欢。可事与愿违。她说那些让我读着心疼的部分在她一点也没感觉,那些柔软的晓风残月不过是古人的自作多情,与她无关。(您的情况不妙!看来您已经有灵魂了!)现代人就应该有一个现代人的样子,不要老想着揪着自己的头发飞出地球。
是啊,青少年不就是应该活泼向上,充满阳光的嘛,为什么非要读那些千百年前的、伤感的、魔鬼一样的诗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