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社会学课后随笔(一):英国新镇之兴败
新镇法案(New Town Act)始于1946年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美国大发战争之财而脱离经济危机,欧洲的过程仍在痛苦地舔舐着希特勒践踏而过的伤口:都市环境与设施陷入混论的局面,居住成为新政府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振兴战后国势,英德等欧洲国家提出了美好的建设宣言(Physical Manifestation),指向明天更美好的社会,提出对未来的憧憬,对乌托邦的期望。与此同时,作为战后福利国家的英国,政府开始提供人人免费教育,人人免费医疗;为了满足公共使用的都市用地,法案能为政府提供市有化与国有化的土地;工党不满意战时英雄丘吉尔所领导的政府,而在执政伊始跃跃欲试推出法案,进一步推展福利制度……这些都为新镇法案的提出铺实了道路。
于是,从1946年起,英国的战后历史上席卷了三波新镇的浪潮。新镇都是经过规划的社区模型(Model of Planned Community),它拥有三个基本规划元素(Elements):(1)作为自给自足的社区(self-contain town)(注1),强调政府干预的角色,由政府公共部门进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区中拥有道路,住宅,商场,不同阶级人口等,能不依托于其它城镇而自我运转;(2)新镇需为花园城市(Garden City),“它们应该十分绿,点缀再乡村地景之间,比较远离城市中心的中心商业区内核……恢复再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失去的乡土世界,田园风景——无农民的乡村风景”;(3)强调家庭生活与社区关系,强调父权社会(注2)的组成模式。新镇作为乡村式社区“中心”的意象而重建,来“对抗工业社会的异化”,“经由小社区的形式来组成全国国土的空间结构。” (注3)
其次,新镇的产生是为了分散伦敦等大都市(Conurbation)的成长。在1944年,Abercrombie提出了伦敦计划(London Plan),从内往外分别是内城环(inner urban ring),城郊环(suburban ring),绿带环(green ring),乡村外环(outer country ring)和新市镇。新市镇的目的正是分散伦敦的人口,让迁移过来的居民不再前往伦敦的中心区。
再者,新镇有着高效的执行实施过程。新镇的主管当局为开发公司(Development Corporation),由委员会与主席掌理,是新镇金融与行政管理的实体(医疗与教育仍归当地政府掌管),负土地政策之责,如引进什么企业,决定住进来的人。新镇的居民多为移入新镇公司的雇佣人员,或者某些密集地区移出需要安置的人群。总总这些,均由开发公司决定。开发公司成就了规划师乌托邦的规划中执行的有效力量。
然而,规划师却忽略了乌托邦背后错综的复杂性。事与愿违,新镇并没有成为理想的社区模型。并且逐一违背了最初的规划元素:(1)自给自足的前提是阶级的混杂性与高度丰富性,而事实上,一部分新镇成为了单一工业,或是二三种工业主导之地,新镇居民多为某个产业技能熟识的工人,哪怕数量构成混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仍被安置在不同的部分,形成了某种社会隔离。(2)花园式的目标,让城镇沦为美国化的城郊,沦为中产阶级控制的高层专业者的城郊,更猛烈地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多样性;(3)家庭与社区取向的目标被大肆批判。妇女与劳工被父权以及资本所俘虏,非家庭的娱乐设施遭到开发公司的压抑(如中兴新村,十年来只有一间电影院,麻将成为了唯一的家庭式消遣之物)。当70年代,汽车在家庭中盛行,高速公路连通了新镇与大都会,周末的迁徙成为日常,新镇沦为“社交上的城郊”。
夏老师认为,造成新镇的失败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新镇计划的工业政策对区位的考虑欠缺。“没有什么‘实质环境’的吸引,能使得投资者停止投资于中央曼哈顿或伦敦。”失去了法律、制度与经济元素的保护要素,新镇无法依托自身吸引投资者,除了高新研发产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依托与大都市的产业并不愿意投身于新镇。例如英国北部的小镇Cubernauld,2/3的工业土地闲置,一派“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其次,是土地政策的不堪重负。新镇的土地国有化,为了防止再发展的代价而冻结周围土地的一切发展,政府因此需为周围地区提供补偿。然而,周围地价不断上涨,哪怕到后期向私人地主征税,仍然无法阻挡地价上涨。最后政府不堪差价的重负,新镇建设于1970年无奈停摆。
“新镇的构想是规划师脑中与图桌上一种似乎是自动产生的目标,是他们规划性的意识形态上的空间元素也不为过。”总结新镇的兴败,他认为,规划者的理想与意识形态中,永远住着一个无产阶级或是无政府的乌托邦。而规划的传统在于反都市(anti-urban)。从Robert Owen的“乌托邦运动”,到Ebenezer Howard的“花园城市”,到Peter Kropotkin,他们对于城市的设想都有着对无产阶级的关怀,关心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改良都市,优化城市结构,这些成为了规划专业知识上的母体(Matrix),成为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规划传统,也成为现代建筑重要的传统之一(注4)。
最后,也是课堂伊始夏老师提出的方法论:当我们看待规划问题,营造之技术与建筑之数量并不重要,占据路要津的是规划执行实施的过程:执行的方式(The Way Of Planning)和规划的论述(The Discourse Of Planning)(注5),即“一个特殊的社会中,何人,为何,在何时,做了什么?关心一个特殊社会中发生作用的行动能力,关心执行(Implementation)的过程。”新镇正是在这样的审视之下,由一个细微的线脚牵出了当时政治历史庞大的衣钵。
而当我们无论在审视上海的一城九镇(如,安亭德国小镇,泰晤士小镇),还是华为在东莞松山湖的终端总部,我们是否应该抛弃建筑师所固有的形式主义偏见,固执于外面的像与不像,而去深究此类小镇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夏老师认为,“空间的自主性(Autonomy)在当代已然成为一种废墟”。当代建筑师仍固执于依托自身的语言,在象牙塔中按照自主的语言生成建筑。由于缺乏自我纠错性,缺乏建筑的用后评估,建筑师才一错再错地强调自身原创性的重要,而忽略自身原创性的无法检验性,屡屡犯下建筑现实与起初构想天壤之别的错误,忽略所谓“原汁原味之抄袭”背后的真实原因(也许,这些才是经历过历史验证之后的妥当之物?)当然,这些推论都需要检验。只是,建筑师不应该停留在形式之争,以形式雷同的借口对安亭小镇等口诛笔伐。相反,应该去思考,安亭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如何被执行?最后变成了什么?德国的规划与设计元素为何出现在这?陈之变对执行发生了什么影响?安亭新镇的影响何在?它的历史意义何在?王石买下安亭古镇后,最近的改造计划又是如何思考与执行的呢?这些都是夏老师留给课后思考的命题。
注1: 新镇作为一种不同的选择(alternative)。美国重视城郊(suburb)的发展,希望借由资本流动,借助城郊的私人住宅刺激市场经济。而英国的新镇强调政府干预的角色。由于战后人口没有消费能力,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设法让生产机器继续运转,而由公共部门进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照顾大部分人口。营造社会城市(social city)。
注2: 新镇的生活愿景中是传统的父权社会模式。“男耕女织”,“邻里和睦”,女性负责照顾家庭,参加邻里组织的下午茶会……且,新镇中工业单一,妇女难以找到工作,并无余地而任由俘虏。日后,新镇遭到女性主义的大肆批判。
注3: 夏老师认为,这是新镇对抗传统大都会的体现,是规划师们反都市价值观的再现。
注4: 密斯在德国所组织的众多建筑师所设计的现代住宅的政治历史文脉。当时的社会风气推动了现代建筑运动的过程。
注5: Discourse的含义为“论述”。而规划的discourse,正对应了规划的本质:说的话,画的画,写的字。规划(words)与真实空间(cities)是一种照应关系。
写于2017年2月28日夏铸久《都市社会学》课后
于是,从1946年起,英国的战后历史上席卷了三波新镇的浪潮。新镇都是经过规划的社区模型(Model of Planned Community),它拥有三个基本规划元素(Elements):(1)作为自给自足的社区(self-contain town)(注1),强调政府干预的角色,由政府公共部门进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区中拥有道路,住宅,商场,不同阶级人口等,能不依托于其它城镇而自我运转;(2)新镇需为花园城市(Garden City),“它们应该十分绿,点缀再乡村地景之间,比较远离城市中心的中心商业区内核……恢复再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失去的乡土世界,田园风景——无农民的乡村风景”;(3)强调家庭生活与社区关系,强调父权社会(注2)的组成模式。新镇作为乡村式社区“中心”的意象而重建,来“对抗工业社会的异化”,“经由小社区的形式来组成全国国土的空间结构。” (注3)
其次,新镇的产生是为了分散伦敦等大都市(Conurbation)的成长。在1944年,Abercrombie提出了伦敦计划(London Plan),从内往外分别是内城环(inner urban ring),城郊环(suburban ring),绿带环(green ring),乡村外环(outer country ring)和新市镇。新市镇的目的正是分散伦敦的人口,让迁移过来的居民不再前往伦敦的中心区。
再者,新镇有着高效的执行实施过程。新镇的主管当局为开发公司(Development Corporation),由委员会与主席掌理,是新镇金融与行政管理的实体(医疗与教育仍归当地政府掌管),负土地政策之责,如引进什么企业,决定住进来的人。新镇的居民多为移入新镇公司的雇佣人员,或者某些密集地区移出需要安置的人群。总总这些,均由开发公司决定。开发公司成就了规划师乌托邦的规划中执行的有效力量。
然而,规划师却忽略了乌托邦背后错综的复杂性。事与愿违,新镇并没有成为理想的社区模型。并且逐一违背了最初的规划元素:(1)自给自足的前提是阶级的混杂性与高度丰富性,而事实上,一部分新镇成为了单一工业,或是二三种工业主导之地,新镇居民多为某个产业技能熟识的工人,哪怕数量构成混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仍被安置在不同的部分,形成了某种社会隔离。(2)花园式的目标,让城镇沦为美国化的城郊,沦为中产阶级控制的高层专业者的城郊,更猛烈地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多样性;(3)家庭与社区取向的目标被大肆批判。妇女与劳工被父权以及资本所俘虏,非家庭的娱乐设施遭到开发公司的压抑(如中兴新村,十年来只有一间电影院,麻将成为了唯一的家庭式消遣之物)。当70年代,汽车在家庭中盛行,高速公路连通了新镇与大都会,周末的迁徙成为日常,新镇沦为“社交上的城郊”。
夏老师认为,造成新镇的失败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新镇计划的工业政策对区位的考虑欠缺。“没有什么‘实质环境’的吸引,能使得投资者停止投资于中央曼哈顿或伦敦。”失去了法律、制度与经济元素的保护要素,新镇无法依托自身吸引投资者,除了高新研发产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依托与大都市的产业并不愿意投身于新镇。例如英国北部的小镇Cubernauld,2/3的工业土地闲置,一派“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其次,是土地政策的不堪重负。新镇的土地国有化,为了防止再发展的代价而冻结周围土地的一切发展,政府因此需为周围地区提供补偿。然而,周围地价不断上涨,哪怕到后期向私人地主征税,仍然无法阻挡地价上涨。最后政府不堪差价的重负,新镇建设于1970年无奈停摆。
“新镇的构想是规划师脑中与图桌上一种似乎是自动产生的目标,是他们规划性的意识形态上的空间元素也不为过。”总结新镇的兴败,他认为,规划者的理想与意识形态中,永远住着一个无产阶级或是无政府的乌托邦。而规划的传统在于反都市(anti-urban)。从Robert Owen的“乌托邦运动”,到Ebenezer Howard的“花园城市”,到Peter Kropotkin,他们对于城市的设想都有着对无产阶级的关怀,关心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改良都市,优化城市结构,这些成为了规划专业知识上的母体(Matrix),成为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规划传统,也成为现代建筑重要的传统之一(注4)。
最后,也是课堂伊始夏老师提出的方法论:当我们看待规划问题,营造之技术与建筑之数量并不重要,占据路要津的是规划执行实施的过程:执行的方式(The Way Of Planning)和规划的论述(The Discourse Of Planning)(注5),即“一个特殊的社会中,何人,为何,在何时,做了什么?关心一个特殊社会中发生作用的行动能力,关心执行(Implementation)的过程。”新镇正是在这样的审视之下,由一个细微的线脚牵出了当时政治历史庞大的衣钵。
而当我们无论在审视上海的一城九镇(如,安亭德国小镇,泰晤士小镇),还是华为在东莞松山湖的终端总部,我们是否应该抛弃建筑师所固有的形式主义偏见,固执于外面的像与不像,而去深究此类小镇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夏老师认为,“空间的自主性(Autonomy)在当代已然成为一种废墟”。当代建筑师仍固执于依托自身的语言,在象牙塔中按照自主的语言生成建筑。由于缺乏自我纠错性,缺乏建筑的用后评估,建筑师才一错再错地强调自身原创性的重要,而忽略自身原创性的无法检验性,屡屡犯下建筑现实与起初构想天壤之别的错误,忽略所谓“原汁原味之抄袭”背后的真实原因(也许,这些才是经历过历史验证之后的妥当之物?)当然,这些推论都需要检验。只是,建筑师不应该停留在形式之争,以形式雷同的借口对安亭小镇等口诛笔伐。相反,应该去思考,安亭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如何被执行?最后变成了什么?德国的规划与设计元素为何出现在这?陈之变对执行发生了什么影响?安亭新镇的影响何在?它的历史意义何在?王石买下安亭古镇后,最近的改造计划又是如何思考与执行的呢?这些都是夏老师留给课后思考的命题。
注1: 新镇作为一种不同的选择(alternative)。美国重视城郊(suburb)的发展,希望借由资本流动,借助城郊的私人住宅刺激市场经济。而英国的新镇强调政府干预的角色。由于战后人口没有消费能力,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设法让生产机器继续运转,而由公共部门进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照顾大部分人口。营造社会城市(social city)。
注2: 新镇的生活愿景中是传统的父权社会模式。“男耕女织”,“邻里和睦”,女性负责照顾家庭,参加邻里组织的下午茶会……且,新镇中工业单一,妇女难以找到工作,并无余地而任由俘虏。日后,新镇遭到女性主义的大肆批判。
注3: 夏老师认为,这是新镇对抗传统大都会的体现,是规划师们反都市价值观的再现。
注4: 密斯在德国所组织的众多建筑师所设计的现代住宅的政治历史文脉。当时的社会风气推动了现代建筑运动的过程。
注5: Discourse的含义为“论述”。而规划的discourse,正对应了规划的本质:说的话,画的画,写的字。规划(words)与真实空间(cities)是一种照应关系。
写于2017年2月28日夏铸久《都市社会学》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