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老锣之《山中问答》深可玩味
此歌起音便先声夺人,老锣口中吟唱着的低沉声音——呼麦,俨然深林中特有的声响,以及回旋于山谷间的风声。有趣的是,人声+音乐,明明是听觉感受,却又带来了一种视觉效果:听着前奏,仿佛已置身群山间。这就形象地渲染出整首歌的背景、环境,且呼应标题【山中问答】。
接着,龚琳娜开腔:【一个人 站在山头……】歌词进一步呼应前奏所营造的氛围。 这一刻,我开始意识到此歌老锣在作曲+配乐上的巧思。
而到了龚琳娜唱出:【没有人 会问我从哪里来 没有人……】【没】字起音的同时,婉转的笛音进入,顺理成章对应接下来的【群山无语 鸟声无忧】。自此笛音贯穿曲终,仿佛林中小鸟时而啁啾鸣唱时而翩跹跃动时而隐于密林。
龚琳娜转身后,音乐铺开,各种音响效果持续加强,暗潮涌动……直到龚琳娜再次面向观众,音色为之一变,由之前的低沉凝重转而清亮飞扬,站在山巅眼界高拔,心境较之过去全然不同。自此,龚琳娜放开歌喉在歌曲中摆脱人间的束缚于山中放飞自我。也就自然地进入到整首歌曲高潮——《山中问答》,二声部人声卡农高低错落,龚琳娜乃问者,老锣则以山间回音作答,释放、自由、放肆、欢乐……一切不言自明。
值得玩味的是,老锣低音部的回音作答,无缝转音为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约德尔唱法,不知这是他的无心插柳or有意为之,至少在我看来,此举令我的视线从从中国的崇山峻岭,跳到了欧洲的林间牧歌。使得这首歌所吟唱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地一人,这不仅仅是某个中国人的所思所想,而是从亚洲到欧洲至非洲,由古及今,放眼世界,人类某种共通的情感与追求:【一个人 寻找放浪形骸的自由 一个人 告别温柔乡 无牵无挂 无欲无求】。
最后,龚琳娜且歌且舞放逸旷达,《山中问答》似乎已有答案。
龚琳娜不止有近乎完美的歌喉;纵观全曲,她于起承转合、唱法转换、舞台表演间,可谓深思熟虑,用心非常。听她唱歌,你不会以为那是在为炫技而炫技,而是歌到此处,应有此声;自然而然,发自肺腑。龚琳娜,是位真正的艺术家。
而老锣呢?他的音乐很有意思:
1 注重刻画音乐的背景、氛围,力求以声音营造出视觉效果,也就是听觉-视觉的通感。
2 歌词、人声、乐曲、配器,彼此照应,相得益彰。
3 对各种音乐类型、乐器、唱法等,态度包容开放,只要适合歌曲本身,便不拘风格类型,一切为我所用,皆为歌曲服务。所以在《山中问答》里,不仅出现了常见的电子键盘、电吉他、电贝司等,还有中国民族乐器:扬琴、笛子、笙,乃至巴伐利亚琴。恰恰是这些世界乐器的综合运用,似乎更加印证之前我提到的《山中问答》跳出一国一人,展现出人类某种共通的情感与追求。而前奏中老锣的吟唱,看弹幕科普帝惊呼这是图佤族几近失传的唱法:呼麦。私以为老锣此举非为炫示惊人,仅仅只是适合此歌,运用得也果然是恰到好处。
4 基于第三点,以开放的心态将一切为我所用。可你首先得知道偌大的世界中,都有什么乐器、唱法;其次要谙熟具体如何演奏、演唱;第三,那些看似八杆子打不着满世界的乐器、唱法,当真用起来可没那么简单,若不得法必然会产生冲突、不协和、噪音(想象下豆瓣酱x蓝芝士x羽衣甘蓝=?)。可老锣就是有办法在新与旧、中与外、民族与世界的种种碰撞中,令古老乐器、唱法焕发新的生机,调和出激荡人心感人至深别具一格的音乐作品,真真了不起。
龚琳娜+老锣,让我想起了中国传说中的一种鸟:鹣鹣。“一目一翼,相得乃飛”,在音乐上她与他是彼此的羽翼,亦成就了彼此。是不是有点想多了?嘤嘤嘤,总之,祝贤伉俪白头到老么么哒。
注:
1 写了这么多,总是无法表达出这首歌给我的最直接感动。
2 听龚琳娜的歌曲最好选高清版~最好用解析度高的耳机,能听到丰富细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老锣构思之精巧,龚琳娜表现力之细腻音域之广音色之美美哒~
3 感谢科普了呼麦、约德尔唱法的各位帝帝,宝宝真是长见识了~我也是头一次,听首歌要查找知识点。
-
朴海米女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3 10:09:33
-
abbreviat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5 12: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