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读书记录 · 壹月
借由元旦一个小长假及春节的一个大长假,纵然年前最后两周的工作忙乱非凡,整个2017年1月内,仍共读19本书。
《尼古拉·果戈里》
(美)纳博科夫
★★★★☆
2017年开年继续完成2016年未完成的纳博科夫全集读书计划。《尼古拉·果戈里》是纳博科夫为同为俄国同胞作家果戈里而写的一本“传记”,传记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全书并未对果戈里的生平、年表进行有序的梳理,而更多是纳博科夫自身对果戈里这位大文豪的评注。在纳博科夫眼中,果戈里的一生是稍显悲凉的,他天赋异禀,却随着年岁增长,被天赋所带来的自我高期待而捆绑。读下来通篇感觉纳博科夫在借果戈里表达自己在创作、天赋、追索等层面的思考,未参阅其他参考著作,不敢妄断其是否为纳博科夫本意。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美)纳博科夫
★★★★☆
这是国内出版过的纳博科夫的所有著作中,我读的最后一本;也是纳博科夫第一本用英文写作的小说。特别凑巧,《塞》和上一本读的《尼古拉·果戈里》在虚与实上刚好有巧妙的互文。《塞》中,主角塞巴斯蒂安是纳博科夫笔下虚构出来的一位作家,小说开头便已辞世,由主角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借由对塞巴斯蒂安留下来的几本著作,拜访塞巴斯蒂安生前重要的几个关系人,追寻塞巴斯蒂安不为人知的真实生活。书里以假乱真地对塞巴斯蒂安笔下的几部著作都进行了模拟,两条线索的追寻——通过寻找让塞巴斯蒂安心碎的神秘女人追寻塞巴斯蒂安的现实生活、通过对塞巴斯蒂安著作中的原文解读追寻塞巴斯蒂安的精神生活——打乱了传统叙事应有的逻辑顺序,让全书呈现出现代主义的美感。可在我的感觉里,全书仍有美中不足之处:整体不够纯粹,总有风格相左的段落出来,冲淡了整体的观感。这似乎很难再调和,因为这些段落虽然影响了全书的浑然天成,但它本身依然是写得极好的。(题外话,类似“追寻”的主题,也在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在莫迪亚诺的书中,配合着追寻二字,迷雾感、朦胧感贯穿始终,我想,在这一主题的表现上,纳博科夫或许真的是没有做到最好。)此外尤爱全书的结尾,非常有电影感,话说回来,全书看下来,也让我想起了《公民凯恩》。
《漫长的中场休息》
(美)本·方登
★★★★☆
李安的电影版其实我觉他失手了,于是找来了原著想看一看到底是如何改编的。很意外的是,电影版可谓是非常忠实原著进行了改编,可原著仍显得比电影版有力不少。落在纸张上的文本便自带了电影可以直接取用的闪回属性,原著也比电影更好地呈现出了不同阶级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也更好地展现了盛世般狂欢的荒唐,而文字上的许多思绪,其实并不容易用画面来呈现出来。(谢天谢地李字没用画外音来试图还原原著中比利林恩的内心独白,不然电影就更不能看了。)总体而言,原著比电影好,很值得一读。
《英国病人》
(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
★★★★☆
一九九二年布克奖得主,改编的电影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电影。电影版的《英国病人》我是大约九年前看的,非常喜欢,尤爱飞机第一次腾空时响起配乐时、女主发现残破的钢琴时、终于下雨的狂欢时几个桥段。电影已经几乎将回忆与当下的插叙艺术玩到了极致,而终于有机会拜读原著,发现原著也是以意识流的形式呈现。实际上,原著可以说是非常难读,情节完全碎片化,表达也非常自我与诗化,可以说是非常不欢迎读者。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从16年11月断断续续读到17年,逐渐试着去感受字里行间所透出的宏大背景、人生的无常与无奈、伤痛与爱……不得不说,仍旧是一次非常难忘的阅读体验。
《三个白痴》
(印度)奇坦·巴哈特
★★★☆☆
仍是一部改编成电影的原著。电影非常为大众所知,《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是先有电影的火热,才推动了原著的引进。原著原名《五点人》,也是受了电影无脑译名的牵累,在国内出版时被更名为了《三个白痴》。可以说,电影在改编时所进行的改动相当大,几乎把人物关系、主角也全都更换了。原著里阿米尔汗饰演的角色瑞恩并不像电影中这么神通广大,更显平凡却也更加像身边会出现的朋友。全文扣紧印理工里“五点人”这一群体,其实也很好地展现了印度大学生实际的生活,至少,原来混吃等死然后真的就快死了这种事情,不单发现在我国的大学生身上。但我不喜欢原著的一点在于,它仍旧太借用“巧合”的力量了。女主哥哥的遗书一梗,几乎把全书还值得称道的写实感毁灭殆尽。
《单恋》
(日)东野圭吾
★★★★☆
其实很宏大。从最初女主出现带来悬案,到慢慢剥茧抽丝慢慢展开一整个地下LGBT世界,在通俗之余其实展现了东野圭吾很高超的叙事技巧。
《超·杀人事件》
(日)东野圭吾
★★★★☆
在去阳江游玩的路上读的本书,由很多巧思的短篇组成的,最出彩的是许多短篇都呈现了精巧的套层结构。
《绑架游戏》
(日)东野圭吾
★★★☆☆
火车上读的本书(我发现我不想太费脑时就会选择读东野圭吾。说起来,有点像是在冒犯身为推理小说家的东野,其实,是因为东野的叙事是很亲民的)。读到一半就知道全书是怎么回事了,感觉结尾也结得很仓促,并未带来更多惊喜。
《红手指》
(日)东野圭吾
★★★☆☆
依然,火车上读完的。这本书在东野序列里应该是主打亲情与催泪的,但我读下来,只感受到了深深的尴尬。(虽然这么说太冷血了,或许结尾处理成男主执迷不悟会更好一点?)
《文案创作手册》
(美)罗伯特·布莱
★★★☆☆
为了备课而专门找来读的,结果很失望。失望的点有三个:一,太过时了,书中介绍的营销手段,仍停留在电邮、广告单、信件等,对当下国内营销的实情帮助有限;二,太套路了,虽然很实在,但真的实际操作起来,会发现在运用中还是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么大一本书最后用在我PPT上的内容只有一点,有点可惜。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
(英)温斯顿·丘吉尔
★★★★☆
一战+二战回忆录从13年起就想读,于15年入手,去年底终于开始这场漫长的旅途。刚读完第一本,其实收获很大,此前对一战的了解远远不及二战多,对于历史课本上简单的导火索也一直存在迷思。一战回忆录开篇第一本对一战前欧洲整体的局势、大国间的攻守同盟关系都从英国角度做了很详尽的梳理,也确实了解到了很多以往未能涉猎的史实。
《雷峰塔》
张爱玲
★★★★☆
从张爱玲的英文原著中,再行翻译过来的。不喜欢这个翻译,虽然它很尽力在模仿张爱玲的惯用文风,但读下来,真的觉得和真的张爱玲的中文语感,差了不止一个量级。然而也并没有别的办法,张爱玲写《雷峰塔》原本就是用英文写的,顶多以后再找机会读英文原版,想读真正张爱玲版的中文,是完全不可能的了。我没读过张爱玲太多关于童年往事的散文随笔,所以这是第一次能通过小说一窥她的成长。惊人的是,张爱玲以孩童视角写就的往事,虽然与我的成长环境迥异,却仍能带来许多感知层面的共鸣。
《悲观主义的花朵》
廖一梅
★★★★☆
我一直没机会去看《柔软》和《恋爱的犀牛》,所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廖一梅的文字。很喜欢。喜欢这本书不单是因为廖一梅非常舒服的语感让全文读下来流畅无比又唇齿留香,更多是因为小说中展现的人物状态,让我没命地想起了北京的那十年。
《抵达之谜》
(英)V.S.奈保尔
★★★★☆
这一年多总觉得读奈保尔像入了个坑,他一生的著作太多,而且近几年不断地被重译出版,我于是也只好一本一本地追。《抵达之谜》应该是我读过的最田园的一本奈保尔了,读下来,仿佛真的呼吸到了英国乡村清新的空气,看见了英国乡村并不总是美丽却总是纯朴的人。
《高城堡里的人》
(美)菲利普·迪克
★★★★☆
依计划开始读的菲利普·迪克全集的第一部。书里架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二战时轴心国取得了胜利,世界大片面积被德日分割统治。其实整体读下来,我并没有感受到评论界所指出的对正义与非正义等的探讨,我只是单纯喜欢这个反转的设定。(我觉得迪克在这个架空世界上,原本应该能完成出更有效果的故事)。
《少数派报告》
(美)菲利普·迪克
★★★★★
迪克的短篇集,篇篇精彩。其实好几篇所改编的电影,我也很喜欢。在我看来迪克其实更适合写短篇,他总能短时间创造出一个设定巧妙的世界背景,并马上用一个精巧出色的故事把这个背景呈现得更加精彩。
《流吧,我的眼泪》
(美)菲利普·迪克
★★★★☆
故事开始的切入就很像电影,有好莱坞电影完整的建制、事件点A、主角对某一目标的追寻这样的结构。结尾很神,神到我有点分不清这是好还是坏。坏的点在于,我总怀疑迪克是写到不知道怎么结尾了于是强行把情节往这个方向弯;好的点在于,万一迪克一开始就是这样想的,那真是脑洞太大。嗯,不剧透,作为通俗读物,这本书非常合格。
《尤比克》
(美)菲利普·迪克
★★★★★
对这本书我是由衷的满分。我无数次在许多噩梦中,体验过想做一些日常普通的小事却总是做不成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感,居然被迪克完整重现在了书中。当后段主角的无力感和无奈感开始漫出来,我仿佛也真的感受到了人死后意识所停留的“中阴身”状态有多可怕(虽然这种状态是迪克所虚构的)。而结尾处突然出现的套层,真的就是《盗梦空间》等概念的鼻祖吧?最后科幻居然还被迪克引上了哲学层面的讨论,看似杂乱的逻辑走向逐渐变得具有创世式的混沌美,文本中的现实与非现实搅动在一起,像极了人的意识所呈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神作无疑。
《雕刻时光》
(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就像看老塔的电影时不断惊叹“哇好厉害,但好多地方没看懂,以后找时候要重看一遍”,读老塔这本书也是一模一样的惊叹。《雕刻时光》最厉害的点在于它没有非常脚踏实地教如何拍出一部电影来,而是通过记录老塔自己对电影、对艺术、对人类的思考,从更高的层面俯视电影,去探究一部电影究竟应该是什么样。这样的书我觉得这辈子应该遇不见第二本,值得一读再读再读再读再读再读。(以目前的第一遍,我实在是不敢说理解到了多少,我先多读几遍去。)(我明明11年就入了这本书为什么放到现在才读。)
《尼古拉·果戈里》
(美)纳博科夫
★★★★☆
2017年开年继续完成2016年未完成的纳博科夫全集读书计划。《尼古拉·果戈里》是纳博科夫为同为俄国同胞作家果戈里而写的一本“传记”,传记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全书并未对果戈里的生平、年表进行有序的梳理,而更多是纳博科夫自身对果戈里这位大文豪的评注。在纳博科夫眼中,果戈里的一生是稍显悲凉的,他天赋异禀,却随着年岁增长,被天赋所带来的自我高期待而捆绑。读下来通篇感觉纳博科夫在借果戈里表达自己在创作、天赋、追索等层面的思考,未参阅其他参考著作,不敢妄断其是否为纳博科夫本意。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美)纳博科夫
★★★★☆
这是国内出版过的纳博科夫的所有著作中,我读的最后一本;也是纳博科夫第一本用英文写作的小说。特别凑巧,《塞》和上一本读的《尼古拉·果戈里》在虚与实上刚好有巧妙的互文。《塞》中,主角塞巴斯蒂安是纳博科夫笔下虚构出来的一位作家,小说开头便已辞世,由主角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借由对塞巴斯蒂安留下来的几本著作,拜访塞巴斯蒂安生前重要的几个关系人,追寻塞巴斯蒂安不为人知的真实生活。书里以假乱真地对塞巴斯蒂安笔下的几部著作都进行了模拟,两条线索的追寻——通过寻找让塞巴斯蒂安心碎的神秘女人追寻塞巴斯蒂安的现实生活、通过对塞巴斯蒂安著作中的原文解读追寻塞巴斯蒂安的精神生活——打乱了传统叙事应有的逻辑顺序,让全书呈现出现代主义的美感。可在我的感觉里,全书仍有美中不足之处:整体不够纯粹,总有风格相左的段落出来,冲淡了整体的观感。这似乎很难再调和,因为这些段落虽然影响了全书的浑然天成,但它本身依然是写得极好的。(题外话,类似“追寻”的主题,也在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在莫迪亚诺的书中,配合着追寻二字,迷雾感、朦胧感贯穿始终,我想,在这一主题的表现上,纳博科夫或许真的是没有做到最好。)此外尤爱全书的结尾,非常有电影感,话说回来,全书看下来,也让我想起了《公民凯恩》。
《漫长的中场休息》
(美)本·方登
★★★★☆
李安的电影版其实我觉他失手了,于是找来了原著想看一看到底是如何改编的。很意外的是,电影版可谓是非常忠实原著进行了改编,可原著仍显得比电影版有力不少。落在纸张上的文本便自带了电影可以直接取用的闪回属性,原著也比电影更好地呈现出了不同阶级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也更好地展现了盛世般狂欢的荒唐,而文字上的许多思绪,其实并不容易用画面来呈现出来。(谢天谢地李字没用画外音来试图还原原著中比利林恩的内心独白,不然电影就更不能看了。)总体而言,原著比电影好,很值得一读。
《英国病人》
(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
★★★★☆
一九九二年布克奖得主,改编的电影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电影。电影版的《英国病人》我是大约九年前看的,非常喜欢,尤爱飞机第一次腾空时响起配乐时、女主发现残破的钢琴时、终于下雨的狂欢时几个桥段。电影已经几乎将回忆与当下的插叙艺术玩到了极致,而终于有机会拜读原著,发现原著也是以意识流的形式呈现。实际上,原著可以说是非常难读,情节完全碎片化,表达也非常自我与诗化,可以说是非常不欢迎读者。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从16年11月断断续续读到17年,逐渐试着去感受字里行间所透出的宏大背景、人生的无常与无奈、伤痛与爱……不得不说,仍旧是一次非常难忘的阅读体验。
《三个白痴》
(印度)奇坦·巴哈特
★★★☆☆
仍是一部改编成电影的原著。电影非常为大众所知,《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是先有电影的火热,才推动了原著的引进。原著原名《五点人》,也是受了电影无脑译名的牵累,在国内出版时被更名为了《三个白痴》。可以说,电影在改编时所进行的改动相当大,几乎把人物关系、主角也全都更换了。原著里阿米尔汗饰演的角色瑞恩并不像电影中这么神通广大,更显平凡却也更加像身边会出现的朋友。全文扣紧印理工里“五点人”这一群体,其实也很好地展现了印度大学生实际的生活,至少,原来混吃等死然后真的就快死了这种事情,不单发现在我国的大学生身上。但我不喜欢原著的一点在于,它仍旧太借用“巧合”的力量了。女主哥哥的遗书一梗,几乎把全书还值得称道的写实感毁灭殆尽。
《单恋》
(日)东野圭吾
★★★★☆
其实很宏大。从最初女主出现带来悬案,到慢慢剥茧抽丝慢慢展开一整个地下LGBT世界,在通俗之余其实展现了东野圭吾很高超的叙事技巧。
《超·杀人事件》
(日)东野圭吾
★★★★☆
在去阳江游玩的路上读的本书,由很多巧思的短篇组成的,最出彩的是许多短篇都呈现了精巧的套层结构。
《绑架游戏》
(日)东野圭吾
★★★☆☆
火车上读的本书(我发现我不想太费脑时就会选择读东野圭吾。说起来,有点像是在冒犯身为推理小说家的东野,其实,是因为东野的叙事是很亲民的)。读到一半就知道全书是怎么回事了,感觉结尾也结得很仓促,并未带来更多惊喜。
《红手指》
(日)东野圭吾
★★★☆☆
依然,火车上读完的。这本书在东野序列里应该是主打亲情与催泪的,但我读下来,只感受到了深深的尴尬。(虽然这么说太冷血了,或许结尾处理成男主执迷不悟会更好一点?)
《文案创作手册》
(美)罗伯特·布莱
★★★☆☆
为了备课而专门找来读的,结果很失望。失望的点有三个:一,太过时了,书中介绍的营销手段,仍停留在电邮、广告单、信件等,对当下国内营销的实情帮助有限;二,太套路了,虽然很实在,但真的实际操作起来,会发现在运用中还是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么大一本书最后用在我PPT上的内容只有一点,有点可惜。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
(英)温斯顿·丘吉尔
★★★★☆
一战+二战回忆录从13年起就想读,于15年入手,去年底终于开始这场漫长的旅途。刚读完第一本,其实收获很大,此前对一战的了解远远不及二战多,对于历史课本上简单的导火索也一直存在迷思。一战回忆录开篇第一本对一战前欧洲整体的局势、大国间的攻守同盟关系都从英国角度做了很详尽的梳理,也确实了解到了很多以往未能涉猎的史实。
《雷峰塔》
张爱玲
★★★★☆
从张爱玲的英文原著中,再行翻译过来的。不喜欢这个翻译,虽然它很尽力在模仿张爱玲的惯用文风,但读下来,真的觉得和真的张爱玲的中文语感,差了不止一个量级。然而也并没有别的办法,张爱玲写《雷峰塔》原本就是用英文写的,顶多以后再找机会读英文原版,想读真正张爱玲版的中文,是完全不可能的了。我没读过张爱玲太多关于童年往事的散文随笔,所以这是第一次能通过小说一窥她的成长。惊人的是,张爱玲以孩童视角写就的往事,虽然与我的成长环境迥异,却仍能带来许多感知层面的共鸣。
《悲观主义的花朵》
廖一梅
★★★★☆
我一直没机会去看《柔软》和《恋爱的犀牛》,所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廖一梅的文字。很喜欢。喜欢这本书不单是因为廖一梅非常舒服的语感让全文读下来流畅无比又唇齿留香,更多是因为小说中展现的人物状态,让我没命地想起了北京的那十年。
《抵达之谜》
(英)V.S.奈保尔
★★★★☆
这一年多总觉得读奈保尔像入了个坑,他一生的著作太多,而且近几年不断地被重译出版,我于是也只好一本一本地追。《抵达之谜》应该是我读过的最田园的一本奈保尔了,读下来,仿佛真的呼吸到了英国乡村清新的空气,看见了英国乡村并不总是美丽却总是纯朴的人。
《高城堡里的人》
(美)菲利普·迪克
★★★★☆
依计划开始读的菲利普·迪克全集的第一部。书里架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二战时轴心国取得了胜利,世界大片面积被德日分割统治。其实整体读下来,我并没有感受到评论界所指出的对正义与非正义等的探讨,我只是单纯喜欢这个反转的设定。(我觉得迪克在这个架空世界上,原本应该能完成出更有效果的故事)。
《少数派报告》
(美)菲利普·迪克
★★★★★
迪克的短篇集,篇篇精彩。其实好几篇所改编的电影,我也很喜欢。在我看来迪克其实更适合写短篇,他总能短时间创造出一个设定巧妙的世界背景,并马上用一个精巧出色的故事把这个背景呈现得更加精彩。
《流吧,我的眼泪》
(美)菲利普·迪克
★★★★☆
故事开始的切入就很像电影,有好莱坞电影完整的建制、事件点A、主角对某一目标的追寻这样的结构。结尾很神,神到我有点分不清这是好还是坏。坏的点在于,我总怀疑迪克是写到不知道怎么结尾了于是强行把情节往这个方向弯;好的点在于,万一迪克一开始就是这样想的,那真是脑洞太大。嗯,不剧透,作为通俗读物,这本书非常合格。
《尤比克》
(美)菲利普·迪克
★★★★★
对这本书我是由衷的满分。我无数次在许多噩梦中,体验过想做一些日常普通的小事却总是做不成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感,居然被迪克完整重现在了书中。当后段主角的无力感和无奈感开始漫出来,我仿佛也真的感受到了人死后意识所停留的“中阴身”状态有多可怕(虽然这种状态是迪克所虚构的)。而结尾处突然出现的套层,真的就是《盗梦空间》等概念的鼻祖吧?最后科幻居然还被迪克引上了哲学层面的讨论,看似杂乱的逻辑走向逐渐变得具有创世式的混沌美,文本中的现实与非现实搅动在一起,像极了人的意识所呈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神作无疑。
《雕刻时光》
(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就像看老塔的电影时不断惊叹“哇好厉害,但好多地方没看懂,以后找时候要重看一遍”,读老塔这本书也是一模一样的惊叹。《雕刻时光》最厉害的点在于它没有非常脚踏实地教如何拍出一部电影来,而是通过记录老塔自己对电影、对艺术、对人类的思考,从更高的层面俯视电影,去探究一部电影究竟应该是什么样。这样的书我觉得这辈子应该遇不见第二本,值得一读再读再读再读再读再读。(以目前的第一遍,我实在是不敢说理解到了多少,我先多读几遍去。)(我明明11年就入了这本书为什么放到现在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