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牙牙学语的小孩再到慢慢成长的大孩子最后长大成熟的过程,作为一个曾经的孩子,作为一个家长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肯定是有很多感受的。
在我看来孩子生来就具有好奇心,喜欢探索,喜欢询问,那怕是比较内向的孩子,多少都会有点好动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惊奇,对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想去动一下,那都是孩子的天性,而且他们也很会模仿,这个时候一个家庭以及周围相关的生活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孩子很容易被生活中的某种气氛所感染,这对孩子的性格,品性以及学习等方面的特点都有很大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心愿,他们对孩子寄托很大的期望,生活中有很多模仿虎妈狼爸的事例,有些家长想用严厉的方式逼迫孩子学习,试问一下这种方式真的有效吗?这种方式真的适用于每个孩子吗?每个人的想法都有所不同,但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种方式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奏效,有的孩子文静听话,有的孩子比较叛逆,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他们对事情的反应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我身边就有一个中间性格的女生,她小时候比较淘气好动,天天都想着玩,她的家庭不是很富裕,父亲希望她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对她有点严厉,每天晚上都会检查她的作业,她做错了的题,父亲会跟她很仔细的讲解,然后再让她做,她却还是不会,其实作业是她抄小伙伴的,而且父亲跟她讲的题她根本听不进去,上课她也没有一次听过讲,天天都在盼着下课,放学。她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但是父亲根本不知道这些。每天晚上父亲都会检查作业并讲解给她听,讲了很多遍还是不会做,这时候父亲的脾气就来了,骂她笨,还打她,恨铁不成钢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女孩虽然很怕父亲打她骂她,甚至是每天晚上装头痛要去睡觉,以此来躲避父亲的追问,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玩耍,根本不懂父母的苦心。直到升初中,她才真正醒悟过来,她还问别人初中知识是不是与小学知识不同,如果不同的话,她就可以重新开始了。所以从初一开始她认真听讲,回家主动做作业看书,第一次月考的时候排名第十,获得人生中的第一个奖状,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其实心里还是很开心的,通过三年的努力,以及老师对她的帮助,她意外的进了县一中,父母都为她感到特别高兴。
学习说简单又不简单,说难又不太难,关键是看自己,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自学,不懂得主动学习,那么就算家长和老师再怎么对他灌输知识,他还是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是连进都没进去过,所以主动学习很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呢?其实有很多方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感,越是感兴趣的东西,越是有动力去学习。再一个就是家长要做出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强,如果家长喜欢阅读,可以陪孩子一起看课外书,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动手做好吃又好看的食物,当然不要太关注于结果,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有很多孩子,从小时候开始便是按着父母规划的路一直前行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只知道那是父母所期待的他应该做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孩子没有主见一直要依赖父母呢?
这些孩子,小时候想要什么的时候,可能父母会直接拒绝他,或者温柔的跟他说这个东西不好,那个也不好,那不是小孩子能吃的、这不是小孩子能玩的,这个也不是小孩子能用的。慢慢的孩子就不会再要什么了,直接父母做主就好,直到长大,连一些小事情都要询问父母的意见,感觉还是一个没有主见不能独立的小孩。这样下去,又怎么能够独自在社会上闯荡呢?父母又怎么会对孩子放心呢?
在中国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小孩子摔倒了,有的家长会把他立即扶起来,还会对地上踩两脚,说:“我踩,我踩,谁让你把我家宝宝弄摔跤的”。这时候小孩子就会停止哭泣了。不能说家长这么做对或者不对,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家长对孩子爱的表现,关心他们怕他们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但是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孩子说不定哭一会,自己爬起来又继续去玩耍了。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就要自己承担,不能靠埋怨别人来为自己辩解。
现在基本上每个有小孩的家庭都会有喂饭的问题,家长怕孩子营养跟不上,怕孩子饿着,渴着,然后就出现了追着孩子到处跑着喂饭的景象,这样的现象其实很普遍,有的家长也会觉得这样做很正常,别人都是这么做的,其实这是一种从众现象,但是别人都做的不一定是对的。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包括动物,他们都知道饿了就要找吃的,渴了就要找喝的,小孩其实也一样,他饿了,看到家长在吃,他也会想吃的,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做起来为什么又那么难呢?
不是每个人生来就会做父母的,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都会犯错,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摸索,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