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本)
三毛说她自己“认真开始写故事,还是结了婚以后的事”,那么,写这本书的三毛,自然不是《亲爱的三毛》里那个温柔的悲伤的敏感的多情的近乎完美的三毛。我更愿意把这时的三毛想象成一个早已相识的旧友,普通的家庭主妇,不满足于缝缝补补的家庭琐事,闲暇时喜欢写点文字。没打算籍此扬名获利,更没想过与谁相较短长。
她小的时候也曾敏感,多造作,没让父母少操心。一个人在外漂泊久了,受到的挫折多了,看到的苦难多了,才逐渐温柔起来。其实她折腾得最厉害的,还是非要去沙漠过活这件事。这也就成了《撒哈拉的故事》写作的由头。
喜欢三毛的人应当很能接受她那疯疯癫癫的洒脱。结婚的时候,自己也是前一天才知道,拍封电报回家,就只是“明天结婚三毛”这寥寥六个字。这也只是故事的一个版本,在随书附录的书信中,我们发现,在三个月前,甚至在去撒哈拉之前,三毛就已经和家里通报过,并且考虑得很清楚周到了。我们都知道的,三毛是个大骗子。
她挑起一块粉丝,骗荷西说是“雨”:“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载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喝酒,不容易买到哦!”唬得外国人一愣一愣的:“荷西还是呆呆地、研究性地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
当三毛捡拾来荆棘插入花瓶的时候,那种痛苦的美感确实令人震撼。当她拿着买小菜的钱,问一个老撒哈拉威艺人买下石雕时,我由衷为她感到高兴。她能为此乐得不必吃喝,荷西更是再给了她两千西币要她再买点回来。可惜此后再也没见着他。
“我在想,当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那样淳朴的爱情令人沉吟。“三毛,你还要化石吗?”“要。你呢?”“那我更要了。”大漠里的两个夺宝奇兵。
全书最好的一篇,私以为,是《哑奴》。有铺陈,有转折,有真实的情感,有客观的无奈。这篇故事,放在整本书的背景下看,感受格外不同。看过《芳邻》后,哑奴谨慎自律的三声敲门声,仿佛就在耳边。
一篇篇的故事皆独立成文,又彼此相关。层层递进。一直读到《哭泣的骆驼》,才发现之前的文字,其实早就暗暗为这个故事勾画背景、作出铺垫。动乱的局势,不常见到的撒哈拉威女人,为自由抗争,乃至在沙漠中骑着脚踏车讨水喝的小男孩。
阅读时,也会有沉闷的段落,也会大段大段跳过,有些地方着墨太多,有些地方展开得不够。想来瑕不掩瑜。
她小的时候也曾敏感,多造作,没让父母少操心。一个人在外漂泊久了,受到的挫折多了,看到的苦难多了,才逐渐温柔起来。其实她折腾得最厉害的,还是非要去沙漠过活这件事。这也就成了《撒哈拉的故事》写作的由头。
喜欢三毛的人应当很能接受她那疯疯癫癫的洒脱。结婚的时候,自己也是前一天才知道,拍封电报回家,就只是“明天结婚三毛”这寥寥六个字。这也只是故事的一个版本,在随书附录的书信中,我们发现,在三个月前,甚至在去撒哈拉之前,三毛就已经和家里通报过,并且考虑得很清楚周到了。我们都知道的,三毛是个大骗子。
她挑起一块粉丝,骗荷西说是“雨”:“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载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喝酒,不容易买到哦!”唬得外国人一愣一愣的:“荷西还是呆呆地、研究性地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
当三毛捡拾来荆棘插入花瓶的时候,那种痛苦的美感确实令人震撼。当她拿着买小菜的钱,问一个老撒哈拉威艺人买下石雕时,我由衷为她感到高兴。她能为此乐得不必吃喝,荷西更是再给了她两千西币要她再买点回来。可惜此后再也没见着他。
“我在想,当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那样淳朴的爱情令人沉吟。“三毛,你还要化石吗?”“要。你呢?”“那我更要了。”大漠里的两个夺宝奇兵。
全书最好的一篇,私以为,是《哑奴》。有铺陈,有转折,有真实的情感,有客观的无奈。这篇故事,放在整本书的背景下看,感受格外不同。看过《芳邻》后,哑奴谨慎自律的三声敲门声,仿佛就在耳边。
一篇篇的故事皆独立成文,又彼此相关。层层递进。一直读到《哭泣的骆驼》,才发现之前的文字,其实早就暗暗为这个故事勾画背景、作出铺垫。动乱的局势,不常见到的撒哈拉威女人,为自由抗争,乃至在沙漠中骑着脚踏车讨水喝的小男孩。
阅读时,也会有沉闷的段落,也会大段大段跳过,有些地方着墨太多,有些地方展开得不够。想来瑕不掩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