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丨黑格尔论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
Less Than Nothing, p403-5。标题自拟。
Being及其各类变位译为“存在”,existence/exist译为“实存”,以示区分。
Thaler译为“泰勒”,是德意志民族曾经使用过的一款银币。
notion/notional和concept/conceptual都是“概念/概念的”,齐泽克不加区分地混用二者。
黑格尔口中的“无限”或“上帝”超出“概念vs现实”的二分法,因此当齐泽克说“概念和实存之间的区分恰恰是预示着有限性的标志,它对例如100泰勒这样的有限者有效,但对作为无限者的上帝却是无效的”时,他的意思是,100泰勒作为有限对象(finite objects),确实是仍受限于上述“概念”和“现实”的二分逻辑的经验对象,但黑格尔体系中的上帝概念,或“无限”(infinite),则恰恰意味着对上述二分的克服,所以上帝不是上述二分法所适用的对象。
后现代思想家对黑格尔的一个基本的指责是,他的辩证法只在更高层面的综合中变戏法般地化解了对抗,而这一指责出奇地与老式马克思主义者(更早时已由谢林所提出了的)对黑格尔的批评形成对照,根据他们的说法,黑格尔只是通过概念中介,在思想中化解对抗,然而在现实中对抗仍未被解决。我不禁想用第二种指责的表面意思去反驳第一种指责:如果这就是对对黑格尔变戏法般化解对抗的谴责的恰当回应呢?如果对黑格尔而言关键恰恰在于不在现实中化解对抗,而只通过将对抗如其所是般地认可下来,将其理解为“实定”(positive)的角色,而作出视差上的转移呢?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变化因此便比一般所想的更加复杂,仅以二者对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的观点的对立来说明。康德对这一证明的反驳的起始点在于指出存在不是谓词:即使我们知道了某一实存物的所有谓词,它的存在(实存)也并不因此可以被推出,因为我们不能从概念中推出存在(这一观点明显是在反驳莱布尼茨,他认为如果两个对象的所有谓词都是相同的,那么它们是不可区分的)。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的意思是明显的:我可以拥有对100泰勒的完满概念但我的口袋里依旧空空如也,以同样的方式,我可以拥有一个关于上帝的完满的概念但上帝依然不存在。对此说法,黑格尔的第一个评论是,“存在”是一个最贫乏、最不完善的概念规定(一切事物一定意义上都“存在着”,即使是我最胡乱的想象);但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概念规定我们才能达至实存、现实、实际,而这些都不仅仅是纯粹存在。黑格尔的第二个评论是,概念和实存之间的区分恰恰是预示着有限性的标志,它对例如100泰勒这样的有限者有效,但对作为无限者的上帝却是无效的:上帝不是我能在口袋中所拥有(或者不拥有)的东西。
乍一看,这里的差别根本上是唯物论和观念论的差别:康德仍坚持最低程度的唯物论(现实不依赖于概念规定),而黑格尔则将现实消解进概念规定中。然而,黑格尔所言之要点在于别处:它与一个更加激进的“唯物论”观点有关,即,一个关于实存物的完整的概念规定(我们只需要在这些概念规定中加入“存在”这个谓词便可获得它的实存),是一个自在的抽象概念,一个空洞的抽象可能性。(某些方式的)存在的缺失,总也是某些内在于概念规定中的缺失——为了使得某物能作为物质现实之一部分而实存,一系列概念条件或概念规定必须得到满足(以及其他一些规定则必须不被满足)。对于100泰勒(或任何经验对象),这意味着它们的概念规定是抽象的,这也是为何它们只拥有不充分的经验存在,而缺乏完全的实际性。所以当康德在将上帝和100泰勒进行对比时,我们应该问一个简单且朴素的问题:康德真的拥有一个关于上帝的(充实的)概念吗?
这使得我们能领会到黑格尔论述中精妙绝伦的一点,它不仅反驳了康德,还反驳了安瑟尔谟经典版本的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黑格尔对后者的反驳不是说它太过于概念化,而是它还不够概念化:安瑟尔谟并没有提出一个关于上帝的概念,他只是将其描述为一切完满性的总和,也正是因此,它超出作为有限者的人类心灵的理解能力。质言之,安瑟尔谟仅仅将“上帝”预设为一个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即超出概念领域的),不可获知的现实,因为他口中的上帝恰恰不是概念(即某个可以被概念思维所设定的东西),而是一个纯粹被预设的前概念、非概念现实。同样地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康德谈论作为钱币的泰勒时,讽刺的是,它作为钱的实存不是“客观的”,而是取决于“概念”规定的。确实,如康德所言,拥有一个关于100泰勒的概念不同于在口袋里拥有它们;但让我们想象一个急剧的通胀过程,它使我们口袋中的100泰勒完全失去了价值;确实,同样的事物在现实中依然存在,但是它们不再是钱,而只是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的钢镚儿。亦即,钱币正是其地位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的一种对象:如果人们不再将这一钢镚儿视为钱,如果人们不再“相信”它是钱,它便不再是钱了。所以当康德提出,那些想要从概念中证明上帝之实存的人正类似于那些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在他们银行账户上加“0”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富有的人一样,他忽视了下列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中,人确实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变得富有:在成功的诈骗行为中,例如某人伪造了自己的金融资产以此获得贷款,然后用这笔贷来的钱进行投资并变得富有。
针对物质现实,关于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因此应该被倒转:物质现实的实存所证明的是概念并没有得到实现这一事实。事物并非在满足了一些概念要求、而是在没能满足这些要求时,才获得“物质性的实存”——物质现实因此是意味着不完满的标记。正是因此,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所写,对黑格尔而言,命题的真理,内在地是概念的、受到内在概念内容的规定,而和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对比无关——用拉康的话来说就是,存在一个真理的非-全部(pas-tout)。
Wal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黑格尔丨大学哲学教育何为 (56人喜欢)
- 曼弗雷德·鲍姆丨先验方法 (33人喜欢)
- 瓦尔特·耶什克丨思维与存在的诸原则 (58人喜欢)
- 埃尔米洛斯·普列夫拉基斯丨悼念汉斯·弗里德里希·富尔达 (45人喜欢)
- 瓦尔特·耶什克丨“精神的见证” 或:论传统公式的含义变迁 (4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