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读的川端康成的第二本书。起初以为《伊豆的舞女》是一个长篇小说,看了之后才知道这是借川端康成成名作之名包罗了很多短篇小说的一个集子。不知是记忆力差还是里面许多小说情节不够峰回路转,很多读了就忘记下来的也没几个。当然,这书里涉及的内容还是极其丰富,亲情,友情,爱情等包罗万象。
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川端康成的行文风格,他的小说字里行间带有一种日本式难以名状的哀伤,在他的《雪国》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是川端康成天性悲悯,这种哀伤透过文字由内而外散发出来,长期在此浸染之下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一种内伤,不会扩散但也无法治愈。大概是哀伤笼罩的原因,小说里的众多人物缺乏一种纵向向上的力量,似有横向的无力感压迫着他们的生活。如同《十六岁的日记》里主人公深爱着相依为命的病榻祖父,由于能力的限制和现实的所迫,他无法时刻陪在祖父身边也无法舒缓祖父的病痛。尽管他听到祖父断断续续的难受的呻吟声,无比心酸宛如自己的生命被一寸寸被剁下扔掉似的,他也只能无力接受着祖父日渐羸弱慢慢消逝的事实。当他再翻到日记里所记述每天的生活,文字再怎么置换时空画面无法重启,逝去的昼夜无法似潮水般袭来,只能以他者的眼光窥视了无记忆的过去。家庭的概念已然淡薄,祖父的情感已然淡漠,人是不断地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
不仅是名篇《伊豆的舞女》,还是《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人》等,川端康成的很多小说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带有自传性质,截取生活的片段进行讲述,也许不够生动深刻,却有一种自己生活里感同身受的影子,看别人的故事看到了自己的过往。我想这得归功于川端康成独具一格的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得故事的共鸣场的辐射半径能够被拉长。 他的语言文字不但平实而且优美,这种优美不是靠华丽藻饰的文字雕琢,而是依赖浑然天成的舒适美感,这种美感不似咖啡口味浓烈,却似早茶清新淡雅,让人感觉自然流畅。不是每位作家都能将私人化的体验,传递给读者大众化的完整而又独特感受,而非只是浮光掠影的碎片。这种自然的文字最能达到拟真的效果,“我不了解姐姐,就如同不了解我父母一样。祖父对姐姐的死十分哀伤,也硬迫着我哀伤。我搜索枯肠,也不知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寄托在什么东西上才能表达我的悲痛。只是老弱的祖父悲恸欲绝,他的形象刺透了我的心。我的感情只倾泄在祖父的身上,并没有越过祖父,进一步移向姐姐。”在《参加葬礼的名人》中这段文字并未堆砌华丽的词藻婉转地抒发内心虚假的悲痛,作者直接使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实地向人传递出主人公并不悲痛姐姐的死亡而是悲痛祖父逝去亲人的悲痛。
在叙事上,川端康成没有沉湎于峰回路转的奇技淫巧,而是规避讨巧的戏剧冲突直接平铺直叙。对于醉心于故事情节的人来说,读这本书并没有酣畅淋漓的爽感,甚至会有一种枯燥乏味之感,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跌宕起伏,一切都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生活流,能够完全领悟其中的感受也是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门槛,这也决定其共鸣场的极限半径,使得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不受大众追捧,只在一定的圈子内流行。不知是受到叙事的影响,还是日本作家所共同的特点。川端康成的小说情感非常委婉,含蓄,细腻,克制,没有狂喜,没有绝望。人物的情绪没有惊涛骇浪式的波动,虽谈不上平静如水,内心所泛起的一波波涟漪也是厚积薄发式的向外扩散,人物情绪也会在一定的临界点倾泄释放。这种委婉含蓄的手法将《伊豆的舞女》中大学生和舞女的纯洁,朦胧,青涩,美好的少男少女之爱,欲语还休的感觉描写得恰如其分。
《水晶幻想》应该是本书中最为晦涩难懂的一篇,也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深受西方近现代文学的影响。《水晶幻想》几乎是抛开了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而是大量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弱化了小说的叙事功能,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思维过程,通过意识的流动推动故事的进展。情景切换毫无征兆,人物对话不知所云,只能进入人物的意识才能跟随故事,阅读难度极高,读起来是非常的吃力乏味。
《伊豆的舞女》一书中所包含的小说的优胜之处,不仅仅我以上提到的文风,文笔,情感,叙事,而我对此也不过是浅尝辄止的理解,还无法做到深刻的条分缕析。不过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