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奥斯卡乌龙的《爱乐之城》:不落俗套的爱情与梦想
目前,正在热映的《爱乐之城》已斩获多项大奖,在今年2月27日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获得14项提名,赢得6项大奖。但最后,颁奖的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却闹了最大的乌龙,居然写错了名字!
那个场面可谓真的是大写的尴尬,如下图!
虽然奥斯卡最佳影片闹了个大乌龙,《爱乐之城》不负众望夺下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六项大奖,大家都觉得《爱乐之城》可谓无冕之王,因为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黄金的好莱坞歌舞片时代。
那么,这部影片到底讲了什么,以至于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一直认为,好的故事一定是会触及我们的内心深处,是能够引起思考和共鸣的。那么,仅从内容的角度,《爱乐之城》足以给到5星,它为我们呈现了不落俗套的爱情和梦想。或许从故事里每一个人都会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那些年曾经燃烧的热血,追逐的梦想;那些年曾经深爱过的人,如今早已散落天涯。
爱情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故事书写了爱情最经典的样貌:二人识于微时,相互扶持,坚信未来终会闪耀。沦落于饭店弹奏圣诞歌的塞巴斯蒂安梦想恢复爵士乐的伟大传统,屈居于咖啡馆做服务员的米娅坚信戏剧的独特力量,但现实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强硬和残忍,他们各自偶遇机会,也曾短暂迷失,后来在某个岔路失去了彼此,又在多年后重逢,但也只能相视一笑。
最让我感动的是影片中即将分别的时候米娅对塞巴斯蒂安说,“I love you,forever.” 尽管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们却在各自的生活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最终实现了梦想。我想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爱并不仅仅是相互的理解、包容、接纳,更是一种成全。为了对方的梦想而做出的牺牲和妥协,甚至放下了在一起的可能。因为人生容许我们选择的机会并不多,实现梦想的机会简直,错过了也许就是一辈子。
米娅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甜蜜的生活,成为耀眼的明星,塞巴斯蒂安有了自己的爵士俱乐部,面对人头攒动的观众,他无需再去用那些时髦的音符迎合大众。试想,如果米娅当初没有离开,而是选择和塞巴斯汀在一起,他们或许会很快乐,但就是无法在一起实现这一切,圆满终是梦幻。
影片的结尾,当塞巴斯汀弹完钢琴站起来,米娅回头,两个人眼神交织的那一刻,所有的话语都在无限的深情中道尽。
人生终究是会有遗憾的,而有些遗憾的存在恰恰是为了彼此的成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影片最后在情字上触动了太多人的共鸣,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旅程,在某个时间点上,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他们一起成长,相互鼓励,有美好,有痛苦,有成长,有遗憾,这就是人生。
梦想是生命终极的答案
《爱乐之城》充满温暖和善意,那些或微小或宏达的梦想,看似遥不可及,却因为主人公的实现变得有迹可循,所有的梦想都是值得被追求的,都是值得尊敬的。
然而,追梦的路是异常艰难的。真正实现梦想的人少而又少。但谁又真能高高在上地说这些坚持做梦的人们是傻瓜呢?
米娅一心想成为演员,却只能在咖啡店当临时工,试镜屡试屡败;塞巴斯汀是痴迷爵士乐的钢琴家,却连在饭店弹奏助兴曲都要被扫地出门,两人偶然相遇在人生的低潮点,却又有共同的艺术梦,一拍即合心心相印,各自怀揣着梦想,却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挣扎、纠结、妥协,但是最终他们都实现了梦想,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感谢导演为茫茫众生构筑了一个美好而纯粹的梦。在纯粹的梦想面前,任何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测和同情都自惭形秽。那些拥有梦想的人们,请你们一定不要放弃。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布考斯基说,“每一个人,我想,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也毁掉了他们的异禀。”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接纳和认可。人最难的就是忠于自己,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接纳一些坚持和世俗的不认可。而影片中的主人公恰恰为我们证明了接纳自己的意义。
塞巴斯汀其实他已经成为了流行爵士乐团的大明星,这是世俗意义上的名利双收,可是他依然不快乐,因为他想开一个爵士俱乐部。在经历内心的挣扎和迷茫之后,他终于离开乐队,一点点的靠近梦想,最终得以实现。
我们的梦想,究竟是活在世俗的眼光中去做一些普世价值观所认同的事,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或许世俗并不那么认同的事?很多人活在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中,通过外界对自己的反馈获得自信,而只有树立起一个坚硬的内核,一个由自我认同、自我接纳所构筑的坚强内核,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爱乐之城》是一部纯粹、浪漫、自由、明亮的影片,呈现了爱情和梦想,但其实并没有声嘶力竭地歌颂爱情与梦想,它写着光彩,也写着无奈,那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这也是属于浪迹在好莱坞的整整一代人的电影,更是属于所有曾为未来拼尽全力的人的电影,所有人都在这一段逐梦的旅程中,看见了自己。
© 本文版权归 Cruella 伊拉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