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我一直在想尊重生命的最佳方式:是否是带有麻木和清醒的眼光对待荒诞的世界本身,在《局外人》一书中,主人公默尔索遭遇到司法制度、宗教审判和社会道德的集体攻击之后,在这个被“妖魔化”的罪犯身上,突然第一次理解了麻木本身。“局外人”的性格和做事方式是人物展开的逻辑方式。社会底层小职员在金钱与生活上的局限加速了默尔索的无奈感,他对世界的抗争同样也体现在“局外人”性格的构建上。无疑主人公是悲剧的,因为承担了常人所没有的清醒认知。但他无疑也是可爱的、真实的、被命运所左右的。理性所织罗成的网格般的审判最终只惩罚了一条脆弱的生命,不禁为文明所汗颜。在被认定罪的过程中检察官那逻辑严密而又振振有词的指控将那份浓浓的荒诞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加缪在这一点上展露的彻底而深刻。
加缪是早熟的年轻人,大胆而生猛。《局外人》真诚而富有洞见,语言表达平凡凝练毫无做作之感。玛丽与主人公的恋爱插曲是最真实的平凡的爱恋。讽刺的是玛丽在法庭上的哭泣却加速了社会道德对主人公的责难,从而力证主人公的种种“残忍”和“败坏”。但脱离枪杀的偶然事件之后我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平凡的生命能否得到另一个人的爱恋?玛丽不介意默尔索的处世哲学,她只是一个哭泣的想要与他结婚的姑娘,尽管主人公并不将她置于在精神与爱情上加以的定义。而平凡的小幸福也没能获得世俗的谅解。作者拒绝一切的浪漫与美化,只是服务于加速指控有罪的过程。窃以为是有些遗憾的,刘小枫瞧不上加缪想必是有原因的。
对罪犯的审判,《朗读者》似乎显得更为感人,也更令人动容,以一个香艳的爱情故事作为开端,游走于那最私密的情感间隙将严肃的论调自然铺开,其心灵与思想的碰撞无疑更为强烈,整个故事显得悲情还不滥情,娓娓动人。而《局外人》则相对简单而平实,旨在揭露而较少呈现思想上的反思,对罪与罚的人性讨论则较为平淡,缺乏那种回旋性的、忏悔性的格调。参考妥的《罪与罚》讨论深度。当然《局》的成书时间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更具有象征性和抽象意蕴,对荒诞主题的探索也是具有开创性的。晚了半个多世纪的《朗诵者》却是古典小说的路子,注重于情节的推动作用。相比来说《局外人》的行文结构就比较朴实,对伦理的探讨也比较浅层,更多的是现实的展示与描写。主人公的思想较多的是受到现实的限制,尽管清醒且富有
洞见却少有超越性。无论是《不起的盖茨比》还是《朗读者》都不仅停留在说理和思想层面,更多的是在个人化的伦理叙述中展开讨论且兼具故事情节性,整体来讲显得更为巧妙和夺目。
加缪是早熟的年轻人,大胆而生猛。《局外人》真诚而富有洞见,语言表达平凡凝练毫无做作之感。玛丽与主人公的恋爱插曲是最真实的平凡的爱恋。讽刺的是玛丽在法庭上的哭泣却加速了社会道德对主人公的责难,从而力证主人公的种种“残忍”和“败坏”。但脱离枪杀的偶然事件之后我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平凡的生命能否得到另一个人的爱恋?玛丽不介意默尔索的处世哲学,她只是一个哭泣的想要与他结婚的姑娘,尽管主人公并不将她置于在精神与爱情上加以的定义。而平凡的小幸福也没能获得世俗的谅解。作者拒绝一切的浪漫与美化,只是服务于加速指控有罪的过程。窃以为是有些遗憾的,刘小枫瞧不上加缪想必是有原因的。
对罪犯的审判,《朗读者》似乎显得更为感人,也更令人动容,以一个香艳的爱情故事作为开端,游走于那最私密的情感间隙将严肃的论调自然铺开,其心灵与思想的碰撞无疑更为强烈,整个故事显得悲情还不滥情,娓娓动人。而《局外人》则相对简单而平实,旨在揭露而较少呈现思想上的反思,对罪与罚的人性讨论则较为平淡,缺乏那种回旋性的、忏悔性的格调。参考妥的《罪与罚》讨论深度。当然《局》的成书时间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更具有象征性和抽象意蕴,对荒诞主题的探索也是具有开创性的。晚了半个多世纪的《朗诵者》却是古典小说的路子,注重于情节的推动作用。相比来说《局外人》的行文结构就比较朴实,对伦理的探讨也比较浅层,更多的是现实的展示与描写。主人公的思想较多的是受到现实的限制,尽管清醒且富有
洞见却少有超越性。无论是《不起的盖茨比》还是《朗读者》都不仅停留在说理和思想层面,更多的是在个人化的伦理叙述中展开讨论且兼具故事情节性,整体来讲显得更为巧妙和夺目。
-
春天里的梦呓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0 14: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