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峰,而古琴艺术是突出的部分,并且在演奏美学和音乐思想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笔者于1991年5月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1992年4月底成书,1993年11月在台湾出版。因此书在大陆甚不易得,今征得出版单位同意,加以缩写,分两期在学报刊出。以便就教于更多琴人学者。
为了对唐代古琴艺术研究的准确性,除直接采取唐代文献,包括诗、词、文及琴谱《幽兰》之外,本文仅采用了最接近唐代的有关材料四种:宋人朱长文的《琴史》、后晋修撰的《旧唐书》、宋代修撰的《新唐书》以及明代宁王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谱,取材宁可过苛而不敢稍宽。所幸者唐代文化果然不愧为中国文化高峰,就《全唐诗》四万八千多首中与古琴有关者,已有一千零七十多首。此外寻得与古琴有关的词十六阕、文三十六篇。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而广泛。
一、气象万千的唐代古琴演奏美学
综观已得到的唐代有关古琴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唐人在古琴演奏美学方面虽然没有形成一篇独立著述,但在这些文献中已表现得甚为明确而具体。从已经取得的这些文献中归纳出十三题,试名之为“琴声十三象”。一曰雄,二曰骤,三曰急,四曰亮,五曰粲,六曰奇,七曰广,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这十三象可以解之为十三种现象,也可以解之为十三种类型。但其内容不只是外表现象,而且是艺术内涵的表现。唐人薛易简有《琴诀》一篇,提出琴有七种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同时它也是对古琴演奏艺术的七种要求。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演奏美学理论。可惜他所提出的是原则性的概念,却没有象清人徐青山的《溪山琴况》那样作进一步的解说或论述。薛易简又提出弹琴有“七病”,是直接从演奏实际中得出的法则。在唐代一些琴人的传略中尚保存一些他们的演奏美学材料,本文放在《十三象》之外加以综合论述。
(一)雄。“雄”是古琴演奏气度、气韵、气势、气氛的壮伟、强劲、阔大、昂扬。它是所演奏琴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原本所具有的品格。初唐诗人沈佺期的琴曲歌辞《霹雳引》是以同名琴曲为题写的一首诗,是“雄”象的出处,也是“雄”象的生动而鲜明的写照。他的《霹雳引》写道:岁七月火伏而金生,客有鼓琴于门者,奏霹雳之商声。始戞羽以騞砉,終扣宫而砰駖。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气鸣含以会雅,态欻翕以横生。有如驱千骑、制五兵。截荒虺、斫长鲸。孰与广陵比意,别鹤俦精而已。伴我雄子魄动、毅夫发立。怀恩不浅,武义双辑。视胡若芥、剪羯如拾,岂徒慷慨中,备筵群娱之翕习哉。
诗的第二句“琴”字在《全唐诗》中误为“瑟”字,在此纠正。此诗并非抚琴而歌之辞,乃是听琴有感而发之作,客观地写出琴客所奏《霹雳引》给予听者的音乐印象及情绪感染。其诗明确写出“客有鼓琴于门者,奏《霹雳》之商音”,定是实写其事。沈氏在诗中所写出的感受与《广陵散》的气势不相上下,令其惊叹。“雄子魄动”是琴演奏具雄伟之气,其曲有雷电交加、风雨相会、驱骑挥剑之势,更令听者生发立之感。
女道士李季兰所写的《三峡流泉》一诗也是以琴曲名为题目为内容的歌辞。诗中“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是琴的演奏中所展现的雄伟气势,亦是充分的“雄”字。水流的激湍喷涌,使诗人疑为“含风雷”,其琴气势磅礴,使诗人感之甚深。诗文大家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是唐诗中有关古琴资料的突出篇章: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扬。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又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为了对唐代古琴艺术研究的准确性,除直接采取唐代文献,包括诗、词、文及琴谱《幽兰》之外,本文仅采用了最接近唐代的有关材料四种:宋人朱长文的《琴史》、后晋修撰的《旧唐书》、宋代修撰的《新唐书》以及明代宁王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谱,取材宁可过苛而不敢稍宽。所幸者唐代文化果然不愧为中国文化高峰,就《全唐诗》四万八千多首中与古琴有关者,已有一千零七十多首。此外寻得与古琴有关的词十六阕、文三十六篇。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而广泛。
一、气象万千的唐代古琴演奏美学
综观已得到的唐代有关古琴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唐人在古琴演奏美学方面虽然没有形成一篇独立著述,但在这些文献中已表现得甚为明确而具体。从已经取得的这些文献中归纳出十三题,试名之为“琴声十三象”。一曰雄,二曰骤,三曰急,四曰亮,五曰粲,六曰奇,七曰广,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这十三象可以解之为十三种现象,也可以解之为十三种类型。但其内容不只是外表现象,而且是艺术内涵的表现。唐人薛易简有《琴诀》一篇,提出琴有七种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同时它也是对古琴演奏艺术的七种要求。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演奏美学理论。可惜他所提出的是原则性的概念,却没有象清人徐青山的《溪山琴况》那样作进一步的解说或论述。薛易简又提出弹琴有“七病”,是直接从演奏实际中得出的法则。在唐代一些琴人的传略中尚保存一些他们的演奏美学材料,本文放在《十三象》之外加以综合论述。
(一)雄。“雄”是古琴演奏气度、气韵、气势、气氛的壮伟、强劲、阔大、昂扬。它是所演奏琴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原本所具有的品格。初唐诗人沈佺期的琴曲歌辞《霹雳引》是以同名琴曲为题写的一首诗,是“雄”象的出处,也是“雄”象的生动而鲜明的写照。他的《霹雳引》写道:岁七月火伏而金生,客有鼓琴于门者,奏霹雳之商声。始戞羽以騞砉,終扣宫而砰駖。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气鸣含以会雅,态欻翕以横生。有如驱千骑、制五兵。截荒虺、斫长鲸。孰与广陵比意,别鹤俦精而已。伴我雄子魄动、毅夫发立。怀恩不浅,武义双辑。视胡若芥、剪羯如拾,岂徒慷慨中,备筵群娱之翕习哉。
诗的第二句“琴”字在《全唐诗》中误为“瑟”字,在此纠正。此诗并非抚琴而歌之辞,乃是听琴有感而发之作,客观地写出琴客所奏《霹雳引》给予听者的音乐印象及情绪感染。其诗明确写出“客有鼓琴于门者,奏《霹雳》之商音”,定是实写其事。沈氏在诗中所写出的感受与《广陵散》的气势不相上下,令其惊叹。“雄子魄动”是琴演奏具雄伟之气,其曲有雷电交加、风雨相会、驱骑挥剑之势,更令听者生发立之感。
女道士李季兰所写的《三峡流泉》一诗也是以琴曲名为题目为内容的歌辞。诗中“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是琴的演奏中所展现的雄伟气势,亦是充分的“雄”字。水流的激湍喷涌,使诗人疑为“含风雷”,其琴气势磅礴,使诗人感之甚深。诗文大家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是唐诗中有关古琴资料的突出篇章: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扬。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又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