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会有时—浅谈教育中“慢”的艺术
咨心网成员苏珊原创发表
墨西哥有一句谚语:“Don’t go too fast, you will lose your heart。”意思是,“别跑得太快了,你会把灵魂跑丢的。”教育也如此,它是一门“慢”的艺术。

一、抓住“反复点”,以感化促转化
记得刚入学时,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同学让我头疼不已。一开始,我对他们耐心引导,细致关怀,但他们的问题反复保证却不断再犯,我对他们的信心不断经受着打击,无奈之下,只能用严肃批评和扣操行分的办法一惩为快!后来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不但不在乎操行分,还对我产生了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
后来细想,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一是教育方式粗暴,扣分和批评并不能从内心打动学生,二是事情处理过于急躁,没有把握合适的契机。后来,我使用“怀柔政策”,有情绪时暂不处理,等冷静时再找学生谈话,走进他的内心。其实学生犯了错误也不舒服,如果老师咄咄逼人,他就会自我保护,会抗拒,而如果老师假以时日,并以宽容的态度待之,他反而会为自己的冲动深感懊恼,有时还会主动检讨自己,这时候的道理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简单的雕琢过程,而是不断“内化”的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像盐溶于水,有味无痕。所以我们要多关注,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是不会改还是不愿意改?学生“顽疾”的祛除,是需要冷静,更需要时间的。当然这不意味着坐视不管,只是放慢节奏,寻找教育的良机和妙策。
二、善待求助,耐心倾听
“老师,谢谢你能听我说……”。这是一位学生与我倾诉后发给我的信息,欣慰之余,不禁感慨,原来一份耐心的倾听,就足以让学生感到心安、舒服。或许,你不需要任何语言,更不需要任何建议,只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受,慢慢聆听。
倾听,并不是赢得信任,捕捉信息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目的,因为学生求助,并不一定要老师给他支招,他只是希望找到一个让他觉得安全的人,宣泄情感,排遣内心苦恼罢了。对于咨询来说,宣泄的过程本身就是治疗的过程。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做的不是深入探究问题,这样容易乱贴标签、下错结论,也不宜急于教育或做道德评价,而是以平等的姿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让学生觉得安全,被尊重、被重视,从而找到心理慰藉。
当然倾听不仅用耳,更要用心,用爱心,用耐心!尝试设身处境、全心全意地去听,切忌盲目下定论,着急给建议,而应沉住气静下心,认真地感受学生的内心,让他一吐为快,甚至在学生出现思考性沉默的时候,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份关注力量,远比直接给予建议更为有效。
三、热问题,冷处理,急问题,缓处理
刚工作时,常会遇到一些事不知如何处理,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总会着急找学生谈话,请家长,下结论,但越着急就越考虑不周,有时还造成误会,忽略很多细节,从而错失了教育的契机。表面看来,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其实只是表象的处理,并没有让学生得到教育和思考。后来我学着把情绪降温,把问题“冷处理”。
“冷处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面对一个控制力差、顽劣任性的学生,如果我大发雷霆、怒火冲天,是于事无补的,还有可能对学生的情感造成伤害。对于学生那些非原则性的错误,适当采取“冷却降温”的方法,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如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价的性能更好,更稳定。所以说,等待也是一种教育。或许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更多。有些事就是由不得我们急。缓一缓,放一放,稍作等待,也是较好的选择。
有人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有时令、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门慢的艺术。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待放的花朵,只要我们心存期待,胸怀耐心,方法得当,以爱育爱,给他时日,一定可以守候那花开的时刻,倾听那花开的声音。
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