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八十一秦可卿和王熙凤关系第二目—托梦
![]() |
这一回我们来分析秦可卿托梦王熙凤。
为我们在前面提出的一个问题做一个收束。
为什么秦可卿和王熙凤的关系会如此亲密无间?以至于秦可卿临死以前要把自己内心所想告诉王熙凤呢?
情节到了第十三回,就是《石头记》流传、研究历史上迷雾重重的第十三回的上半扇。
在这一回里,批书人非常罕见,且集中的,留有非常多的表达某种痛彻心扉,肝肠寸断的情愫的批语。
而且批书人不止一个。
从这一回的两首回前诗可以初见端倪。
第一首: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第二首:生死穷通何处真。英明难遏是精神。微密久藏偏自露。幻中梦里语惊人。
也就是说,作者是要借秦可卿之口,把一段秘密说出来,而这段秘密,是让作者群体和皮熟人痛彻心扉,怆然体下的秘密。
这个秘密其实就是明朝灭亡的秘密。
“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这段话其实就是告诉王熙凤,贾府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继续这样固守着以前的错误路线下去,结果就是“树倒猢狲散”大家完蛋,这就是预言。
“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这段话的寓意就更深刻了,首先秦可卿说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王熙凤都没办法彻底扭转贾府的命运,这也许是秦可卿通过自己的死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说“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兴亡是客观的,不是人力能去逆转的。但是秦可卿也说了,即使贾府的命运不可逆转,也还是可以给贾府指出一条出路的,如果贾府走这条路的话,至少不会沦落到“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样的惨痛地步的。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这段话,秦可卿首先指出了贾府目前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在于“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说白了就是穷奢极侈,财政亏空,钱根本不够花,只管今天吃饱不管明天饥荒。而秦可卿给贾府提出的办法就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贾府除了在京师的两府以外,应该去经略自己在金陵的祖茔和老宅,在那里留下一些产业,即使某一天京城的家业破败了,也不至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余下的宗族也可以去金陵有安身立命之所,能维系自己的一片家业。
然后我们来看批语:
在托梦的行文中,批书人写下了一段,有可能是整部《石头记》里最长的批语。
瞬息繁华,一时欢乐,二语可共天下有志事业功名者同来一哭。但天生人非无所为,遇机会,成事业,留名于后世者,办必有奇传奇遇,方能成不世之功。此亦皆苍天暗中扶助,虽有波澜,而无甚害,反觉其铮铮有声。其不成也,亦由天命。其好人倾险之计,亦非天命不能行。其繁华欢乐,亦自天命。人于其间知天命而存好生之心,尽已力以周旋其间,不计其功之成否,所谓心安而理,又何患乎?一时瞬息,随缘遇缘,乌乎不可。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这段话其实是在暗示,或者说整个晚明时期,渴求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忠臣义士的命运的话。
这也是这部《石头记》或者说作者群体经历了明亡清兴以后,得出的一个无奈的结论。
前半段的意思是,任何人想成就某种事业,某种功业,除了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以外,也离不开整个时代,整个国家的大的时代背景,只有既有千里马,又有伯乐,才能彼此成就彼此。自身理想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后半段的意思是,但是就这本书所写的贾府,或者说明朝的局面而言,这是一个末世,是一个没有办法能逆转的时代,但是仍然有无数的忠臣义士、才子佳人,舍身取义的去挽救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不计其功之成否,所谓心安而理,又何患乎。
这无疑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幸事,也是不幸。
这也是秦可卿所要告诉王熙凤的。、
这既是我秦可卿的命运,也会是你王熙凤的命运,会是所有希望贾府能变好,挽救贾府的人的命运。
而且,这个命运,你是能看到的。
就是秦可卿所作的那个寓言: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在三个比较美好的春天过去以后,贾府和明朝就会迎来彻底的灭顶之灾。
在这个时间来临以前,或者按照我说的去加以争取,或者就要退步抽身,给自己一条出路。
而王熙凤只能选择加以争取,她没办法退步抽身。
就像批书人说的那样:
非阿凤不明盖今古名利场中患失之同意也。
不仅是性格使然,也是使命使然。
那么,秦可卿和王熙凤关系如此亲密的原因,也就比较明显了。
就像秦可卿说的那样:
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秦可卿在说到男子的时候,为什么要说束带顶冠这四个字呢?
这是比较奇怪的,你就说王熙凤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男子也不能过你,不就结了?
男子当然是会束带顶冠的,但秦可卿这里是要强调一类群体。
而这种强调是要结合明朝的历史,结合王熙凤原型去分析的。这里暂时不表。
也就是说,秦可卿觉得只有王熙凤能听得进自己的忠言逆耳,因为王熙凤所想、所为是和自己有高度共鸣的,两个人的追求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应该算是知音的关系,这是一种超越了利益,超越了亲戚感情的存在。
最后,在生离死别的最后,秦可卿告诉王熙凤最后一句话是:
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
秦可卿寓言,贾府也好,明朝也好,会在某三年里,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局面,但这三年的局面,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如果不做准备,被回光返照冲昏了头脑,以为就此可以逍遥大吉了,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在这句话后面,批书人的伤感似乎也达到了极限,就是所谓:
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
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 梅溪
还有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也就是说,这些经历了明朝毁灭,汉民族全境亡国的流寓文人,也完全认同,或者说亲自看到了秦可卿对王熙凤所说的喜事,以及喜事之后的毁灭。
亲身经历了,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家亡血史。
而在这之后,批书人或者说生存在清朝的作者群体的成员认为,最初的《风月宝鉴》对于秦可卿,对于王熙凤等人的认识和立场是有偏颇的。
虽然不至于说,完全按照秦可卿和王熙凤的方针去做下去,贾府不会亡,明朝不会亡,不会有全境亡国的奇耻大辱。但,应该给这两个人平反,至少给这两个人正名。
所以才有了: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这样的批语和改书方式。
天香楼之事,肯定会写到秦可卿和贾珍的关系,会写到秦可卿怎么通过让人不能接受的方式爬到高位,会写到贾珍怎么在关键的时候选择抛弃秦可卿,选择牺牲秦可卿去保全自己,或写到一些露骨的反映张居正,反映明朝改革,反映党争的事情。
但是,就像我们上一回说的,
无论张居正也好,王熙凤的历史原型也罢,他们犯了怎样的错误,他们的手段怎样让人不能接受,他们至少主动或被动的为挽救明朝危亡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力尽而死了。总好过明代晚期不计其数的带路党,汉奸和尸位素餐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