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李翰祥回忆录《三十年细说从头》:大师风趣幽默,纸上好戏连台
大学念书那会儿,我寝室有位北京的同学,在东城胡同里长大,据说还是旗人,具体哪一旗忘记了。我对他的出身颇感兴趣,但他毫不为意,很少提及自己的胡同往事,或许是不想让自己显得特殊化吧。为了避免被人辨识出自己的北京土著的身份,在口音上甚至都刻意向南靠拢,完全没有北方人嘴里的“儿”化音。
后来上了班,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位隔壁的一个同事更是传奇。据她说,她奶奶是当年宫里的格格,这样算起来她也是一位大隐于市、流落江湖的格格了。半是好奇半是闲扯,就经常找格格攀谈,她对此倒是很不介意,不过因为她年龄实在太小,加之她的家人经历过沧海桑田,与过去是割裂的,完全没有老北京的感觉。
我倒是经常在邵氏电影里找到老北京的感觉。比如以拍清宫戏闻名遐迩的大导演李翰祥,在他的《倾国倾城》里,西太后嘴里常说“ke”(去字读成克),光绪称慈禧一口儿一个“亲爸爸”,倒是十足京腔京味。《倾国倾城》拍得华丽考究,虽上映于1975年,现在看来,依然能拉出现在很多古装戏许多条街。自此喜欢上了李翰祥,他的电影也一口气看了很多部。
后来才知道他很早就出过回忆录,前不久后浪将其重新出版上市——《三十年细说从头》,上下两册,一千多页,一看这大部头,读书速度向来很慢的我差点就打了退堂鼓。不过,也是本人对李翰祥,以及香港老电影的喜爱,就决定读下去。这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雅俗共赏的大导演李翰祥————
先说说大导演李翰祥。
拍清宫戏,李翰祥称第二,没人敢当第一。尤其是他后期的几部片子,《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路拍下来,仿佛是在拍一部晚清史。
李翰祥拍过《貂蝉》、《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这些古代美人传记,拍过乾隆下江南、民国大军阀、骗术奇谭等民间逸闻趣事,也拍过文艺气质浓厚的《冬暖》。雅的,他的《红楼梦》、《梁祝》等都获奖无数、叫好又叫做;俗的,他的《风月奇谭》、《金瓶双艳》等制作精美、开风气之先。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东北出生,北京长大,上海学艺,久居香港,在香港、大陆、台湾都曾拍过片。
再说回这本《三十年细说从头》。
作为一个大导演,李翰祥一生拍过100多部作品,甚至在他临终前一刻都在片场忙碌(1996年12月,因心脏病病逝于在北京拍摄《火烧阿房宫》的片场,享年70岁),不太有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来撰写大部头的自传。之所以有这样一本回忆录的诞生,多亏了香港《东方日报》的编辑谢家孝,正是他前期的巧妙激励和后面坚持不懈的催稿,让当时的报纸多了一个读者热追的专栏,也让此后的中国影视多了一份当事人纪录的文献。影坛故事多,但和很多新闻一样,热度一过,大多就被人们遗忘了。尤其是过去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很多有趣的影坛故事,如果没人说,影迷就很难知道。李翰祥这本书,即有立此存照之意义。
—————影坛文献,以及最会说相声的电影导演————
《三十年细说从头》,纪录了李翰祥从影三十年的经历,也就是从他最初走进香港永华片场不名一文的1948年,到他起笔时身在邵氏大红大紫的1979年。这期间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从李翰祥这本书里面找到参考佐证。虽不乏主观因素,但毕竟是当事人亲述,有其宝贵的参考意义。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比如关于马徐维邦,这位中国影坛最早的恐怖片大导演,今天说起这个名字来,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知道。李翰祥将他的故事事无巨细地娓娓道来,不仅讲了马徐拍片时候“十八天等云到”的故事,就连马徐生活中“对镜理云鬓”的琐碎细节也给大家展示了出来。他写的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人。
当然,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影坛文献,李翰祥诙谐幽默又流畅生动的语言特点不得不提。李翰祥是个相声迷,又极其喜欢中国古典小说,因此在他的笔下,各种民俗典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的歇后语随处可见。他还经常运用相声的包袱,风趣又生动,读者仿佛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听一个黑大个(导演自谓)在台上说着单口相声。下面这些歇后语和俗语,如果以后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我得承认都来自于李翰祥这本书——
火轮船打滚儿——浪催的
侯景吃麻花——满拧;侯景进冰洞——满凉
养孩子不叫养孩子——下(吓)人
老太太拉胡琴——自顾自(吱咕吱)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乖乖隆滴动,韭菜炒大葱
纳鞋底不用锥子——真(针)好
白过三冬雪,白过六月霜,白过羊脂玉,白过夜来香。
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星期三
一表三千里
一年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兔儿爷过河——一摊泥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临上轿现扎耳朵眼儿
李翰祥对电影从业者的两句话我也印象深刻,一并摘录于此——
做演员的八字真言:旁若无人,死不要脸;
一个剧本十个人导一定是十样,如果只有九样,那其中的一个导演就应该被淘汰。
诙谐之余,李翰祥的古典文学功力也常常发逐笔端。他常常在故事讲到兴头处,大用中国古典小说的排比手法,让整部书充溢着古典气息,这与他之后精雕细琢的清宫大戏的气质是相近的——考究的生活化。
————戏说影坛,好戏连台————
李翰祥很多电影的剧本都是他自己动手,而这本回忆录里的大多数故事,也都是经过他细致的加工和编排之后,再讲述给大家的。每个故事的起承转合都符合他电影的特色。所以,看这本书,就好像在看一部部的李翰祥电影,一个故事就是一场戏,整部书就是好戏连台。
文如其人,每个名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你就能够感受到李安那股儒者的气质,包括他的人生感悟,都是谨小慎微的。李翰祥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不拘小节,自带笑点,愿意放下身段自我调侃。更重要的,这位大导演又是一位八卦大神,很多影坛秘事他都在本书给影迷扒了出来。李大导演脸黑,嘴也黑,损起人来毫不留情,一扒到底,这要搁到现在,必是网红无疑。
在上半部里,很多光怪陆离的奇事趣事,他不说,估计也就再也没人知道了。比如“七大闲”的趣事,严俊与林黛的坊间秘闻,李祖永以及永华公司的起伏等。在下半部里,李翰祥着重于资料研究整理,比如对清末“赛金花”的整理研究,对少林寺以及武侠片历史追溯,还有他心心念念的天桥回忆,以及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只要是李大导演喜欢的题材,他都会搞到各种资料详加研究。这也正是他拍摄电影的严谨之处。最后的部分是他对慈禧的系统研究,结合了他拍的《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这之后,他又再接再厉地拍出一系列清宫戏经典之作,包括《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此外,他还详细记录了当时邵氏电影幕后工作情况,这些都对后世对电影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当然,这本书的文字原本就是报纸连载,少不了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主线,过于琐碎。因为是专栏连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主题很容易跑偏,常常由着李大导演的思绪天马行空,忽此及彼,这也算是一种“意识流”罢。这些缺点是本书的基因决定,自诞生就没法改变。另外,因为李翰祥的游戏态度,让一些故事带上了浓重的戏说成分,大概彼时的报纸文字本就如此罢。
李翰祥说:“用三十年的大题目写小文章,所见所闻免不了风花雪月声色犬马。在下乐业敬群,谑而非虐,绝无不敬之意,就算幽了一默,一笑置之。”明乎此,读者也不必将心态摆得过于崇高。像读一份报纸,茶余饭后,随读随放,就这样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读下来。
要拿导演的两部电影片名来形容,就是《风花雪月》,《一乐也》!
书名:三十年细说从头
作者:李翰祥
字数:1100千
定价:118.00元(上下册)
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7-1-1
本人做了一个公众号:“每日迷影”(微信号:meemovie)。
作为一个影迷,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尽天下佳片。所以,“每日迷影”就是纯粹从影迷角度出发,精炼观点,直接给你简洁的观影理由,努力做到“不浪费大家的时间”。
后来上了班,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位隔壁的一个同事更是传奇。据她说,她奶奶是当年宫里的格格,这样算起来她也是一位大隐于市、流落江湖的格格了。半是好奇半是闲扯,就经常找格格攀谈,她对此倒是很不介意,不过因为她年龄实在太小,加之她的家人经历过沧海桑田,与过去是割裂的,完全没有老北京的感觉。
我倒是经常在邵氏电影里找到老北京的感觉。比如以拍清宫戏闻名遐迩的大导演李翰祥,在他的《倾国倾城》里,西太后嘴里常说“ke”(去字读成克),光绪称慈禧一口儿一个“亲爸爸”,倒是十足京腔京味。《倾国倾城》拍得华丽考究,虽上映于1975年,现在看来,依然能拉出现在很多古装戏许多条街。自此喜欢上了李翰祥,他的电影也一口气看了很多部。
![]() |
后来才知道他很早就出过回忆录,前不久后浪将其重新出版上市——《三十年细说从头》,上下两册,一千多页,一看这大部头,读书速度向来很慢的我差点就打了退堂鼓。不过,也是本人对李翰祥,以及香港老电影的喜爱,就决定读下去。这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雅俗共赏的大导演李翰祥————
先说说大导演李翰祥。
拍清宫戏,李翰祥称第二,没人敢当第一。尤其是他后期的几部片子,《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路拍下来,仿佛是在拍一部晚清史。
李翰祥拍过《貂蝉》、《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这些古代美人传记,拍过乾隆下江南、民国大军阀、骗术奇谭等民间逸闻趣事,也拍过文艺气质浓厚的《冬暖》。雅的,他的《红楼梦》、《梁祝》等都获奖无数、叫好又叫做;俗的,他的《风月奇谭》、《金瓶双艳》等制作精美、开风气之先。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东北出生,北京长大,上海学艺,久居香港,在香港、大陆、台湾都曾拍过片。
再说回这本《三十年细说从头》。
作为一个大导演,李翰祥一生拍过100多部作品,甚至在他临终前一刻都在片场忙碌(1996年12月,因心脏病病逝于在北京拍摄《火烧阿房宫》的片场,享年70岁),不太有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来撰写大部头的自传。之所以有这样一本回忆录的诞生,多亏了香港《东方日报》的编辑谢家孝,正是他前期的巧妙激励和后面坚持不懈的催稿,让当时的报纸多了一个读者热追的专栏,也让此后的中国影视多了一份当事人纪录的文献。影坛故事多,但和很多新闻一样,热度一过,大多就被人们遗忘了。尤其是过去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很多有趣的影坛故事,如果没人说,影迷就很难知道。李翰祥这本书,即有立此存照之意义。
![]() |
—————影坛文献,以及最会说相声的电影导演————
《三十年细说从头》,纪录了李翰祥从影三十年的经历,也就是从他最初走进香港永华片场不名一文的1948年,到他起笔时身在邵氏大红大紫的1979年。这期间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从李翰祥这本书里面找到参考佐证。虽不乏主观因素,但毕竟是当事人亲述,有其宝贵的参考意义。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比如关于马徐维邦,这位中国影坛最早的恐怖片大导演,今天说起这个名字来,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知道。李翰祥将他的故事事无巨细地娓娓道来,不仅讲了马徐拍片时候“十八天等云到”的故事,就连马徐生活中“对镜理云鬓”的琐碎细节也给大家展示了出来。他写的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人。
当然,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影坛文献,李翰祥诙谐幽默又流畅生动的语言特点不得不提。李翰祥是个相声迷,又极其喜欢中国古典小说,因此在他的笔下,各种民俗典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的歇后语随处可见。他还经常运用相声的包袱,风趣又生动,读者仿佛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听一个黑大个(导演自谓)在台上说着单口相声。下面这些歇后语和俗语,如果以后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我得承认都来自于李翰祥这本书——
火轮船打滚儿——浪催的
侯景吃麻花——满拧;侯景进冰洞——满凉
养孩子不叫养孩子——下(吓)人
老太太拉胡琴——自顾自(吱咕吱)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乖乖隆滴动,韭菜炒大葱
纳鞋底不用锥子——真(针)好
白过三冬雪,白过六月霜,白过羊脂玉,白过夜来香。
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星期三
一表三千里
一年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兔儿爷过河——一摊泥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临上轿现扎耳朵眼儿
李翰祥对电影从业者的两句话我也印象深刻,一并摘录于此——
做演员的八字真言:旁若无人,死不要脸;
一个剧本十个人导一定是十样,如果只有九样,那其中的一个导演就应该被淘汰。
诙谐之余,李翰祥的古典文学功力也常常发逐笔端。他常常在故事讲到兴头处,大用中国古典小说的排比手法,让整部书充溢着古典气息,这与他之后精雕细琢的清宫大戏的气质是相近的——考究的生活化。
![]() |
————戏说影坛,好戏连台————
李翰祥很多电影的剧本都是他自己动手,而这本回忆录里的大多数故事,也都是经过他细致的加工和编排之后,再讲述给大家的。每个故事的起承转合都符合他电影的特色。所以,看这本书,就好像在看一部部的李翰祥电影,一个故事就是一场戏,整部书就是好戏连台。
![]() |
文如其人,每个名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你就能够感受到李安那股儒者的气质,包括他的人生感悟,都是谨小慎微的。李翰祥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不拘小节,自带笑点,愿意放下身段自我调侃。更重要的,这位大导演又是一位八卦大神,很多影坛秘事他都在本书给影迷扒了出来。李大导演脸黑,嘴也黑,损起人来毫不留情,一扒到底,这要搁到现在,必是网红无疑。
在上半部里,很多光怪陆离的奇事趣事,他不说,估计也就再也没人知道了。比如“七大闲”的趣事,严俊与林黛的坊间秘闻,李祖永以及永华公司的起伏等。在下半部里,李翰祥着重于资料研究整理,比如对清末“赛金花”的整理研究,对少林寺以及武侠片历史追溯,还有他心心念念的天桥回忆,以及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只要是李大导演喜欢的题材,他都会搞到各种资料详加研究。这也正是他拍摄电影的严谨之处。最后的部分是他对慈禧的系统研究,结合了他拍的《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这之后,他又再接再厉地拍出一系列清宫戏经典之作,包括《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此外,他还详细记录了当时邵氏电影幕后工作情况,这些都对后世对电影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 |
当然,这本书的文字原本就是报纸连载,少不了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主线,过于琐碎。因为是专栏连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主题很容易跑偏,常常由着李大导演的思绪天马行空,忽此及彼,这也算是一种“意识流”罢。这些缺点是本书的基因决定,自诞生就没法改变。另外,因为李翰祥的游戏态度,让一些故事带上了浓重的戏说成分,大概彼时的报纸文字本就如此罢。
李翰祥说:“用三十年的大题目写小文章,所见所闻免不了风花雪月声色犬马。在下乐业敬群,谑而非虐,绝无不敬之意,就算幽了一默,一笑置之。”明乎此,读者也不必将心态摆得过于崇高。像读一份报纸,茶余饭后,随读随放,就这样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读下来。
要拿导演的两部电影片名来形容,就是《风花雪月》,《一乐也》!
![]() |
书名:三十年细说从头
作者:李翰祥
字数:1100千
定价:118.00元(上下册)
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7-1-1
![]() |
本人做了一个公众号:“每日迷影”(微信号:meemovie)。
作为一个影迷,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尽天下佳片。所以,“每日迷影”就是纯粹从影迷角度出发,精炼观点,直接给你简洁的观影理由,努力做到“不浪费大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