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为“你”而来
长大了,心变得更野了,自从考上大学离开了父母身边,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东闯西闯,如脱缰的野马,抽空把福建玩了个差不多,闽南到闽北,不满于此,又去周边省份开阔眼界,浙的江南小镇,古色古香,青砖绿瓦,沪的霓灯酒绿也是让人眼花缭乱,还有赣郁郁葱葱的油菜花田,偶尔出现的白墙灰瓦徽派建筑,令我每次去了都收获颇丰,这样的景色,是大自然的“工匠精神”,也是人类的巧夺天工。
我偏爱热闹,爱繁华,爸爸却是个不一样的人,他喜爱繁华都市也爱柴扉竹篱,喜爱人声鼎沸也爱寂寥无声。爸爸若是说去北上广,德英美,我定是二话不说背起背包做第一个冲出家门的人,若提议我去家中后山,某一好友庄园,一山内小村,我便踌躇不前,心中思量再三。
央视一套的热播廉政大剧《于成龙》带火了它的取景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赵东乡的后沟古村。我们全家都是这部剧的忠实粉丝,一集不落的细细看过去,一代廉吏于成龙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放眼当下,英明卓越可借之处也是颇多。大年初三,爸爸提议去后沟古村看看。我听了不想去,因与同学有约,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见一面时隔半年,自然很珍惜。其次,之前也去过几个影视基地,觉得大同小异。宁夏的镇北堡影城,很早之前就看过,被商业化了的影城,走到门口什么都未见便是先交门票,百元一人,进了城却发现其价值不值门票钱,除了两座古代城堡遗址外,城里是数几个木头小人,或扮成强盗或扮成兵卒,为了拍摄而建的民窑,里头摆放整齐的褥子,炕桌上假的塑料水果,米饭面条,院落里假的鸡禽猪牛,看似都是生活必需品,但却没有一点生活的气息。游客络绎不绝,东窑出来西窑进去,看的却是一样的东西,还摩肩擦踵像是赶集。还去过其他的一些,也都没有新意。平时对我言听计从的老爸,这次却没有依着我,非要带着我去,只好与朋友改约,初四一大早随着爸爸进了后沟古村。
刚下高速口,便是红底白字的景点指示牌,我心想“得,肯定和其他的影城区别不大,权当陪爸妈了”果不其然,还未见星星点点的后沟古村样貌就是映入眼帘的高大宣传牌“后沟——农耕桃源”回村的车很多,路却很窄,两辆车并驾齐驱刚刚好,路两边是矮胖的柏树,像是被人刻意修剪过一番,略有憨态,像是夹道迎客的后沟“村民”。我打量着周围,爸爸忽然大喊“快看,那不就是演了那个圈地运动吗”我顺着爸爸的目光看了过去,对啊,那座不知名的山地被切割深峻,沟壑纵横,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泛红,山脚下是一丈高的野草,葱葱茏茏,是扎眼的好看。爸爸继续向前开去,一路上野草很多庄稼却很少,我不禁好奇,这样的村子难道没有人居住吗?我拿出手机来百度后沟村的现有人口,结果却只有二百余人居住。后沟古村此时变得有点神秘了,我忽然对它充满了兴趣,莫不真的是“桃源”?爸爸停稳了车,我兴冲冲的跑下去。刚入眼的便是一扇柴木小门,很古朴,上面是茅草搭着的顶,小门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笼很是“抢镜头”,也添了些许喜庆。往里走,是一座寺庙,叫什么名字没仔细看,因为目光全被寺庙外的一株大树吸引了过去,老树根深蒂固盘虬卧龙,树枝上系满了祈福条,看来早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想必这寺庙也是香火不断,庙里有几个小和尚在扫院子,我人虽站在寺外,心中早已是一颗虔诚的心。寺庙外的小路上是几位妇人在售卖红枣核桃等山中小物,看她们虽是做生意,但好像也不怎么在意卖不卖出去,几个人在拉家常,想必也是说些张家长赵家短,路人路过随手拿一两个尝她们倒也不在意,反而热情的让多拿几个带走,与城市中的商贩不一样,不锱铢必较,也不吆喝叫卖,倒像是借着卖东西出来聊八卦或者偶尔忙里偷闲一下先放放家中的农活和老姐妹出来放松一下。想到这,嘴角有了一丝微笑。靠里再走数百步,是有着六百年历史的老戏台,剧中于成龙曾和同乡好友在这个戏台上唱过戏,咿咿呀呀的戏曲我是不懂,爸爸懂,说是晋剧,晋剧作为中国戏曲的分支也是很有名的,作为山西人我却不爱好这些,甚至不懂一星半点,有点脸红。蒙上岁月风尘的老戏台,脚下是厚实的黄土地,顶上是略微泛灰的天空,身上是红色丝绒幕帘,还有几杆彩旗的点缀,像是整个后沟村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安静的在风雨里存在。老戏台旁边是石板小路,说是石板,本不该如此陡峭难走,但偏偏北方不同南方,北方崇山峻岭,黄土高原,地势较高,后沟村又是建在山上,上下之势,不陡便也陡了,行走在后沟村中和爬山是一样的,我走的小心翼翼,爸爸妈妈却如履平地,妈妈还穿了一双皮鞋,夫妻俩牵着手蹭蹭的走看也不看我一眼,绝对是在笑话我,路上虽没有镜子让我看看自己的样子,但我也想到自己是何等姿态了,我只好摆摆手说“你们先走,你们老当益壮,精神矍铄。”他们头也不回的走了,我扶着墙慢慢往上爬,走到一半,看到一处民窑,大概是还有人住,院子里养着几只驴子,悠闲的在棚里吃着草,摆摆尾巴,对我视而不见,大鼻孔里呼哧呼哧的气,还有亮晶晶的鼻涕。我看了一会去推院里的石磨,听爸爸讲,他小时候经常推磨点豆腐,帮奶奶点好豆腐再去镇上卖,完了再去读书。现在我终于可以体验一番了,我推了还没两分钟,费尽全身力气,原来爸爸小时候生活如此艰辛,他并不是吹嘘。回想间,妈妈在上面喊我,上面也不怎么陡了,我三步并作两步爬上去,原来是一个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对我来说没什么新意,老传统,进去走一走,图个来年好彩头。绕过九曲黄河阵,不知不觉天色渐晚,爸爸视力不好不能开夜车,只好趁天还没黑赶紧下山。上去是石板路,下去走了另外一边,另外一边是石头路,石头路存在了百年,石头早被风霜雨雪打磨的光滑无棱,而且前几天正好下了点雪,有些积雪在石头路上,更是难走。我上去都战战兢兢,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想必此刻是“老态龙钟”了。妈妈在后面又笑话我“这个村里还住着八十岁的老人,你都这个样子,人家是不是都不用出门了?”我瞥了她一眼,天天走这种路和第一次走能一样吗,却懒得与她争,走到半路停下来歇息,就去了旁边又一处民窑,偶然闯入,却别有洞天,先是它的门很特别,主人家必须把门板放下来才能变成一个短桥你过得去,主人家若不放,只好在窑对面干着急,你说你非得要过去,好啊,你腿长有自信你就过,一迈脚就是地洞,掉下去怕是哭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门板放下来是小桥是地洞的盖,拉上去是主人家的大门,实在安全。人类的智慧不容小觑啊。走进院子,只感觉晕头转向,处处相同却又处处不同,只能瞎走,却发现这个院落地道遍布,想必是战争时期留下的,沿着地道走出去,是一个小露台,看到的是一座座山,飞鸟从空中掠过不留一丝痕迹,唯有叫声有几声回响,远处或黄或绿,如此古朴村落也有这样的壮观景象,不禁感叹。看了一会,又踏上返程的路,已是夕阳西下,一天中最后一抹光辉洒向大地,整个后沟古村像是披上了金纱,古朴的后沟有了些许高贵之态。
返程途中,恋恋不舍。后沟古村,是悠悠岁月的碎石小道,是古朴优雅的黄土泥窑,是氤氲着深沉历史气息的“桃源”,在后沟,宁馨的岁月在慢慢流淌,那斑驳的墙,陈旧的窗,见证了后沟的繁华与沧桑。短短的几个小时,让我有了“洗净铅华”之感。五柳先生说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沟何尝不是此态?五柳先生说渔人百步,想必是南方,但是后沟的此番景象足以称得上北方桃源。
后沟古村在自然中形成又在自然中改变,风化,雨蚀,度过了千万个寒冬酷暑使得她越发的迷人,的确值得每一位人,千山万水,为她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