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读书笔记
“我看到了真理”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
不同的无意识领域-----感受人的心灵的矛盾,无法从抽象的哲学思维得到。
人不敢说的,正是思量的,想要的,期望的,陀思妥的主人公在非正常状态下表达的是完全确定的剧烈的内心冲动,他们具有某种带有极端和片面性的东西,这种极端和片面性存在于有意和无意状态下包含的倾向之中
病态(似乎)⋯⋯但更重要的是描述内心感受的那些征兆和了解它们的内在相互联系。
----------------------------------------------------------------------------------------------------------------------------
“凡是对我说《白痴》是我最佳作品的人,都有一种超凡的智力素养,它使我感到震惊,令我为之倾倒。”
----------------------------------------------------------------------------------------------------------------------------
陀思妥试图从所有单个的冲动中显现和理解心灵统一,我们是同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而不是同一团神经和爱好打交道。原因与结果只应该结合在一起加以领会,它们只有在一起才形成不可分割的现象
对个别事件的天才顿悟-----找出这事件的真理性
人接受了思想之后,便掌握它,得出其中隐含的结论,改变自己的一切行为
对陀思妥来说,人对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哲学的主要课题⋯⋯我们不能驾驭我们的自我,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我不愿听从于世俗事务,它寻求一种外在于这些世俗事务的东西。这个自我不仅不听命于世俗公理,尘世规律,而且自身超越它们,并有高于它们的规律
----------------------------------------------------------------------------------------------------------------------------
为什么陀思妥没有撰写纯哲学著作?
1他需要强烈的内在经验,而要达到普遍真理,他只能借助于生动案例
2之一在那种经常能感受到的内在经验中,他才能观察到感觉与表现是怎样从无意识中产生的。任何过早的抽象都截断了他的去路
3为了评价思想,他需要用一种事实本身的逻辑作检验的实际演绎
4艺术创作是他用来描绘心灵现象的。只有表露于外的现象中,他才能表达他内心发出的声音,而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只会妨碍他
5他承认思想逻辑与事实逻辑之间的差别,但他宁愿要这后一种逻辑
基于这些原因,他以小说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生涯中追求的是怎样的实践目的?他是否哪怕有一刹那想以自己的创作把人引向毁灭?他有否浪漫派那种在描述一番自己极强的泰坦主义之后自鸣得意的乐趣?
----------------------------------------------------------------------------------------------------------------------------
人怎样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误区,人怎样接近于绝望境地,在每个人心中既隐藏着堕落的一面,也隐藏着反堕落的一面⋯⋯揭露心灵的恐怖⋯⋯使各个角落的恶行暴露无遗⋯⋯继续相信善的胜利(?)
无视非人的嘲笑,以伟大的人格(《死魂灵》中试图躲避)
----------------------------------------------------------------------------------------------------------------------------
在你们始料不及的时刻,你们就会看到,你们那些傲慢的敌人是怎样在你们面前被一一摧垮的
负罪-----一切罪-----摆脱-----徒劳-----更深的恶
----------------------------------------------------------------------------------------------------------------------------
灵魂冲动-----沉入无意识------个别因素可以在意识表面出现-----再现体验图景-----反思应用于感觉(感觉沉入无意识,因意识与感觉毫不相干)
感觉范围缩小,唤醒了自然的课题,进入了不相称的过程,结果令感觉内容贫乏(愉快感与喜悦,幸福,安乐无关)
感觉还原为感性体验(愉快与肉体因素相关,如性欲)
感觉倒错(愉快变为令人厌恶的事,如杀人取乐,性虐待)
陀思妥认为,感觉是比思维更高级的认识阶段因为感觉与无意识的东西相结合,更加贴近现实(用无意识来加强,并把握无意识中的动机和感觉,且无需用语法和逻辑来变换和表现)
----------------------------------------------------------------------------------------------------------------------------
劝说:“如果从逻辑上去说服一个人,告诉他,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他掉泪”
反驳:“要是这样,生活是太容易了”
陀思妥反对伦理理智主义,意识虽受感觉支配,但灵魂冲动的思想内容秘而不露。
----------------------------------------------------------------------------------------------------------------------------
人在沉入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就忘掉了周围世界。当他从这种沉思中恢复过来时,好像刚刚睡醒似的。他有点记得,又不能说出,因为往往灵魂对意识完全隐瞒了冥想的内容,只留下了一种特殊的印象。感觉过于微弱?还是感觉被有意识的自我所抛弃?抑或是感觉与无意识的结合,导致感觉不可捉摸?
A.文茨尔的观点:“无意识,即是指尚未进入意识中的东西,也是指已经超越意识界限的东西,或者是永远不属于这两者的东西。”
因:意识进行反思不是完全可察觉的,它只能察觉到特定的体验。思维过程是快速的,我们无法表达一切正经受着反思的,在逻辑上连贯的活动;我们从记忆和无意识中挑选我们【可以接受】的可能性
又因:任何体验都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也不能充分的体验任何东西,但“未被反思过的体验”的描述也不妥,因为灵魂动机是不可能被领会的,本来也不怎么重视这种体会,反思永远不能将体验把握和完全确定下来(意识本身也在破灭,意识追随于体验之后)
还因:间接,伴随式的印象为特殊范畴,非意识在自我反思中针对的目标,缺乏感知其存在的能力,虽然它们能牢固的保存在记忆中
ANIMUS(思维力,意识) ANIMA(生命力,体验的灵魂)
ANIMUS听到ANIMA唱歌,但ANIMUS忍不住进入ANIMA的房间后,ANIMA就不做声了,所以在那以后,ANIMUS总是暗中偷听ANIMA唱歌
----------------------------------------------------------------------------------------------------------------------------
原初的超意识(天堂般)隐藏于无意识,由于某些过程,可超出无意识领域并建立意识的特殊阶段,上升为真正的超意识
人与认识能力一起被创造出来,尘世的创造物中,只有人类具有理性
低级的知性:在原因和结果间思考(在生活中获得机制,在理论中获得知识)
主要的知性(头脑中的头脑):在意识和价值范畴中思考(到达明智)
智慧不仅是推理反思的思维,还应包括感觉和未被意识到的体验的精神(高级的,强化的意识既有超意识,也有被排斥到潜意识的东西)。心理生活常常是双重意义,多重意义的,因为心理事件不可相互分解-------可悲的是,逻辑思维不得不:
1推论现实的个别部分
2片面的对待现实
(知性的辉煌打算,被现实本身化为乌有)
智慧的错误和困惑比心灵的错误消失的快,前者用事件的逻辑可以治好,后者在任何事实面前有时是不可救药的
----------------------------------------------------------------------------------------------------------------------------
知性思维的有一个缺陷:在解决一切问题时缺乏可靠性,却又坚信不疑。知性借助逻辑规则力求理解认识的原理,是为了使它能找到最后不可动摇的基础,它在作出每一个判断的时候,总是对自己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天真,将次要任务当作最终任务,在其中寻找自己行动和信仰的不可动摇的根据,并因此感到满足)
----------------------------------------------------------------------------------------------------------------------------
人在他的尘世存在中,天生就具有怀疑感和回避宁静,因为人的知性不相信自己,而且永远也不能满足认知的渴望,不断认为自己的存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所以,仅有知性的话,人类将永远被怀疑和矛盾所俘虏)
精神成为灵魂的对手!知识凌驾于感觉,生活的认知凌驾于生活之上⋯⋯
知性认知导致痛苦,并产生双重人格,与生活的对立中,知性被看作高级的,期待性的,而生活被看作是与其相对立的敌人。或开始怀疑知性,导致反对知性,试图把知性当作生活的对手加以歼灭。
人性扭曲:对无意识幸福的破灭-----把真理视作知识-----视为对应有事物的理解-----建立实现正义的社会制度-----成为生活的对手-----完全否定生活
----------------------------------------------------------------------------------------------------------------------------
人是大自然所做的一个失败的尝试和衰落的产物,但人被创造出啊,岂不是“一个鲁莽的尝试”为了“检验类似的创造物能否习惯于尘世生活”么?
可能的回答:“当然,如我曾如一切动物那样被创造出来,活着不知理性为何物,那就更好”
----------------------------------------------------------------------------------------------------------------------------
“任何思维都是疾病”《地下室手记》
任何大的幸福本身都含有某种痛苦,因为它在我们身上唤醒了高级意识。但是对人来说,除了幸福之外,必然还有不幸,而且有很多,很多⋯⋯人应当理解,知性只是构成他灵魂的很小一部分,知性(任何)活动【只满足它自己】,而不是满足作为整体的人。人的任务在于实现他的一切本质禀赋,而不是其中的二十分之一。只有通过痛苦,人才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
PATIOR SUM(我痛苦故我在)陀思妥用来抵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如《卡拉马佐夫兄弟》-----
米卡:“我觉得现在我身上的力量多么充沛,我可以克服一切,克服任何的悲哀,只要能随时对自己说:我在!在千万种苦难中,我在!尽管在苦刑下浑身抽搐,但是我在!尽管坐在一根柱子上苦修,但是我在,我看得见太阳,即是看不见,也知道有它。知道有太阳,那就是整个的生命。”(引向形而上)
----------------------------------------------------------------------------------------------------------------------------
在童年和青年时期所见的的东西,始终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却埋藏在心灵深处,像种子那样在某种瞬时印象的影响下有一天会突然苏醒和重新出现。这种苏醒往往以情感的形式,通过忧,喜,怒,哀,乐等等出现。
《卡拉》伊凡和阿廖沙谈话后,不能找出使自己受折磨的原因(无意识的感受到斯迈尔加科夫)
《永恒的丈夫》维尔查尼诺夫非常恼怒(帽子上带黑纱的人)
----------------------------------------------------------------------------------------------------------------------------
瞬时印象与无意识所接触,成为感觉强烈迸发的因素⋯⋯我们依靠经验所获得的印象比我们意识到的印象要深刻,借助感觉------可理解但不能被确切的意识到-----感觉的判断不同于意识的判断-----印象避开意识进入无意识中⋯⋯长期停留在那里⋯⋯很久以后在回忆过去时才被意识所察觉
《白痴》刀-----吸引-----罗果静的刀-----预感-----谋杀
----------------------------------------------------------------------------------------------------------------------------
静止的无意识
既含有真正无意识的东西,也含有某种暂时未被意识到的东西,(别尔加耶夫的:无意识的深处不曾有过静止,夸大了这一论断)
《罪与罚》大学生和某人约定了见面地点后,完全忘掉了约定,去了别家,但是脚却自动的转弯,将拉斯柯尔尼科夫带到约定见面的小饭馆(人根据无意识的东西做出了合情理与和目的的行为)
在极罕见的场合下,意识能够观测到通常完全隐藏在无意识中的【本我】的活动,意识始终是反思的,并不干预感觉的活动。极端症状中,谵妄的病人能够发觉一切最细小的事情,虽然其行为动机仍然不清楚的。『实现了无意识,误以为这个情形早已明了』(《穷人》《少年》《双重人格》)
----------------------------------------------------------------------------------------------------------------------------
陀思妥非常重视的问题就是【做出决定】,如何做出决定?从愿望到行为的道路是漫长而复杂的。愿望起初有具体的面貌,灵魂在选择决定时举棋不定,灵魂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提出抗议,有什么东西在说『同意!』。如果良心的声音抵制住了愿望,并且很强有力,那么羞耻和恐惧就把这种愿望赶到无意识的东西中,而这种愿望就在那里滋长起来。愿望产生某种被意识到的念头。思想和灵魂动机最初与这个念头一起活动。
《罪与罚》大学生杀老太婆
产生愿望-----估计实现的可能性-----准备犯罪-----犯罪
和
念头-----成熟-----『我授权自己』实现这个行为-----良心抵制-----本我被排斥-----不安-----压抑(细枝末节取代了行动)-----仇恨
《卡拉》伊凡期待自己的父亲死去
《白痴》公爵不安的捕捉着打算谋杀他的罗果静的目光
本我一旦成熟并可做出决定是,实现行为的冲动就是【不可克服】的。意识要做的仅仅是猜测:
1本我的愿望中
2象征的形成中
3感觉和梦中
4细枝末节的准备中
的表现
拉斯克尼科夫的幻想:『绿洲里的骆驼在休息』
决定一旦做出,关于犯罪权利的念头就被确立,一切逻辑公理都开宗明义,原因和结果彼此完全融合,完整而不可分割。(歌德:『意识更不自由,因为它与灵魂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它不接受外部的影响』)
----------------------------------------------------------------------------------------------------------------------------
“人们哪怕只是对于自己,能够开诚布公和不怕说出全部实情吗?”《地下室手记》
排斥有三个阶段
1只对亲人开诚布公
2不再向任何开诚布公,而是在深刻自我认识的特殊时刻,仅仅偶然性的,悄悄的自己回忆
3有的事人甚至害怕向他自己坦露,他也就永远不会回忆
"在任何一个正派人那里,这样的事情会积成一大堆。"《地下室手记》
灵魂隐藏的倾向被排斥,如果这些灵魂倾向的内容没有完全被意识到,人就会心神不宁的避免回忆它们。特殊情况:梦,如果完全被排斥的事情被意识到了,那么人就会感到【羞耻】或【厌恶】,排斥的原因是会对自己人格的社会评价或私人评价大大降低感到恐惧。
羞耻:防止评价的降低,指出可能性,加以避免
每个正常人都因自己【真实】或【虚构】的优点而尊重自己,虚构的优点会引起对他们虚幻性神秘的预感,人的自尊(虚荣)在大多数场合下,不容许自身的评价因外力的看法,或自己承认的错误(卑鄙)的意图和完全的过失而被大大贬低。
如果人现在所想,所渴望,所感觉到的一切,或是他过去所想,所渴望,所感觉到的一切都暴露出是这样的【卑鄙】,那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海涅:『人在一部为发表而转向的自传里,不可能说出自己全部的实情』,卢梭《忏悔录》=撒谎)
独自一人时,虚假的臆测是灵魂里被排斥内容(卑鄙的自我)的替代物,通过虚假的臆测,一些过于【可疑】的事件和愿望在【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重建,被赋以更崇高的动机。
----------------------------------------------------------------------------------------------------------------------------
双重人格:格守秘密(排斥)的原因(原型)-----(《双重人格》《普罗哈尔钦先生》《穷人》)。
《地下室手记》:『【别人】就是:相当文明的人,爱好交际的人,地道的正派人,逢迎谄媚的寄生虫』(《浮士德》:『我就是一个人,而他们就是所有的人』)
原始:小孩子在于别人的关系上更为自然,信任,与坦率。而成人失去了这原始性。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彼此隔绝,他们开始彼此阴谋很多东西。人们彼此敌视,他们做亏心事,想要向周围的人们隐瞒些什么,这成为社会紧张的原因。如果敌对关系愈演愈烈,就会成为疾病(偏执狂谵妄)
《双重人格》戈利亚德金:『我没有隐瞒什么⋯⋯我不是阴谋家,并且为此自傲。我做的事情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光明磊落,不投机取巧。』(另一方面却与【别人】【他们】产生假象的敌人)
偏执狂患者在自己周围所看到的仅仅是敌对力量,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单独的人,而别人被看作是统一的共同体。(郭德纲和BTV)
一方面他(我,你,偏执狂,郭德纲,任何个体)会感到社会孤独的消极状况,另一方面会很快(快乐)地意识到这在一定(很大,全部)程度上要归咎于【别人】,【别人】都是平庸之辈,什么【高级存在】或【超越通常范围的东西】,他们一概不理解也不想理解或没有能力理解,【我】会认为【别人】竭力想使【所有人】(不是【别人】的别人)都成为他们那样平庸愚笨的人,有才能的人单独的人有权在对他们的关系上保存距离。
因双重人格而苦恼:既想毁灭别人,又想和别人和解。结局也是无非去消灭或者完全和解。
只有真正的爱才能消除双重人格。
----------------------------------------------------------------------------------------------------------------------------
公开忏悔-----基督教克服双重人格的努力之一(触犯道德后,就处在人类的共同体之外,断绝了和共同体的联系,因此良心劝告他向共同体的人们公开忏悔以赎罪)
----------------------------------------------------------------------------------------------------------------------------
另一种双重人格属于内心的,隐秘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陀思妥在分析后期浪漫主义性格时发现的。(乔治-桑与让-雅克-卢梭)
这种双重人格是,人活在『理想』和『他所摈弃的日常生活』间的斗争中(纪德:『包法利主义』),也称期浪漫主义性格,欧洲道德性格的高级形式,但是,陀思妥通过《罪与罚》与《卡拉》(卡捷琳娜)证明了,这种道德性格的道德立场是纯粹的谎言。(科马罗维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物原型》1928,未翻译,网上无资料)
后期浪漫主义性格留恋的是不真实的,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理想。它相信人的『善良』『美好和高尚的东西』的程度达到了过分夸大和不自然的程度,又没有足够的估计到人的本质中的这些『美德』会遭到『优势力量』(卑鄙)的反抗。
对现实期望的难以实现,必然会导致这种性格的失望。
失望的后果:后期浪漫主义者陷入了惊恐不安的极端,认为『人什么龌龊卑鄙的勾当都干的出来』。因为后期浪漫主义者所要求的东西,大大多于多数个体能给予的东西。
----------------------------------------------------------------------------------------------------------------------------
感到痛苦的伤感主义者就是这样成为自己失望情绪的人质:暗地里也知道自己的弱点,因此不能忍受嘲笑和不尊重,而报之以极度的蔑视。他坚持自己的谬误,以此来决定自己今后的命运。他必定想用『审美』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他对生活的粗鄙的一面非常敏感,这粗鄙令他痛苦不堪。他需要美感的装饰是为了自我欺骗,如果生活中没有浪漫主义的情景,那他就虚构出这种情景来,好让自己灵魂对高尚品德的冲动得到满足。
外部紧张与其内部的精神沮丧向对立,固有本性和理想的强烈对立,生活和自己人格的崇高观念的对立⋯⋯感伤主义者最终会发现这些矛盾。
步骤:
1“强化意识”开始渗入自己的内心生活。
2意识到自我除了浪漫主义(多愁善感,顾影自怜,佯装悔恨,祈求宽恕)之外,还存在着卑鄙(不惜任何代价的活着,过度的利己主义,战战兢兢地显出一副可笑的样子时流露出来的多疑和感伤的自我欣赏)。
3开始意识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崇高的自我形象原来是极端虚假的,性格中一切的高尚美德都是虚假的。
4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寻求的爱情,友谊,与敌人的兄弟情谊,仅仅是因为想要在道义上征服,制胜,折磨自己的亲人。想要让他们赞赏自己,央求自己,让他们从而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私心效力。
人愈是渴望认知善,美,高尚的东西,他就愈是深陷于自己的污垢中(双重人格产生),愈是会灭顶于其中。
----------------------------------------------------------------------------------------------------------------------------
陀思妥在人的性格中,在人的灵魂中,几乎在人的一切行为中看到了【多义性】:分开时『既非这又非那』,统一时『即是这又是那』,双重人格是人的结合在一切的不相同的两半。(卡尔维诺?)不能把逻辑同一律无保留的应用于人的性格,意向和活动。
任何人也不能透视别人的灵魂,并非因为他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因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就其实质来说同时含有许多不可分割的东西,因为句子在统一的人的各种倾向之间彼此会反思冲突,陀思妥也以此作为几点,赋予人物已形成的性格以多义性。
《罪与罚》的拉斯克尼科夫同时表现出这一切,所有这些特性在他身上是不可分割的
1忠于亲人
2俄国的哈姆雷特
3摈弃了道德规律的人
4在贫困的压力下去犯罪的人
5像基督一样没有私心的人
在人的言行中,真理和谎言经常混在一起,在很少的条件下,行为动机才是单意的,并且表达出豁达性格的纯洁性,通常动机是混杂的。如:
施舍-----实现自我牺牲的美好行为-----想到这个行为对受施舍的对象起什么作用-----推测将产生什么意见-----注视着的他者会有如何评论他-----自我满足-----受施舍人的感谢-----上帝的奖赏⋯⋯⋯⋯⋯⋯
《永恒的丈夫》被侮辱的丈夫巴维尔产生『谋杀他的念头』却只想『拥抱他并痛哭一场』⋯⋯,巴维尔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拥抱】还是【杀死】?结果必然为:『一切顺利,两者兼得』!人常常处于这种状态,他自己也还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他犹豫自己的“多样性”,可以选择非单义的行动方式。
但,塞万提斯的桑丘?桑丘一开始就追求两个目的:(海岛郡主和工资)。哈哈哈。《白痴》中的列别耶夫⋯⋯潜意识-----另一种动机作为替代者被提交给意识-----行为构成多义。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人的性格的复杂。
当人们受一个念头支配时,他们的感觉更为直接和完整;他们曾经不是那么厚颜无耻的,也不是那么双重性和紧张的。算得上厚颜无耻的模棱两可往往是多面性发展的结果,现代人的双重本性是他能够『集一切矛盾于自身』。
凡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双重本性的人
一种情况: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
另一种情况:意识不发达,很少敢于暴露他意识所否定的另一个本性(长期不知不觉的萌芽,必要时将突然线路)
偶然情况:两个不同倾向和平共处,不能结合,不大能彼此意识到,不能彼此混淆,或者说,他们可以暂时【交替】(《罪与罚》大学生『基督教理想』被意识『认为是别的事物』)
----------------------------------------------------------------------------------------------------------------------------
人们可以经常生活在双重性的状态中,完全有意识地把对立的理想彼此组合,将不好的意向结合于自身。比如,美可以表现为兽奸和淫欲,也可以表现为纯洁的美。灵魂从这种双重性上会得到满足。
如果发生了生活决定性的转折(惨祸,大病,恍然大悟),将会自我证明,曾经灵魂的某种倾向是更重要的(尼采『意识的发展使完美⋯⋯喜剧形式成为不可能的事』)
----------------------------------------------------------------------------------------------------------------------------
思考题:人的双重性=男女结合的意义----在与此以及驱动力?
----------------------------------------------------------------------------------------------------------------------------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只是自己意识的主体』,而自性则被理解为『普通心理即无意识心理的主体』。(《自我与无意识的东西之间的关系》)------欧洲文明人的心态:自我仍是某种不明确的东西
意识的内容与
自我意识:窃听心理的灵魂动机
意志的坚决行动:拥有,重新加工,拖延,返回
-----的区分,不应将自我与意识混为一谈
----------------------------------------------------------------------------------------------------------------------------
在绝大多数场合下,他的主人公们靠感觉和无意识的东西生活着,正如在东方常见的那样。这是因为这些人比西欧偏重知性的人更快地被自己的无意识的东西所控制。往往人只有在他全心全意地沉浸在自己的体验中时,才会完全进入潜意识。陀思妥吧这种现象叫做【内心冥想】。他写道:
『画家克拉姆斯科依有一副出色的名画,题目是“冥想者”,画的是冬日的林景,林中大道上孤孤零零地站着一个身披破烂长衣,脚穿树皮鞋,在极端的孤寂中陷入狂想的农夫,他站在那里,好像正在沉思,但他并不是在思索,却是在‘冥想’着什么,如果推他一下,他一定会打个哆嗦,好像刚刚睡醒过来似的望着你,但是什么也不明白。自然,他会立刻清醒的,但如果问他站在那里想什么,他一定一点也不记得,一定会把在冥想时所得的印象隐藏在心里。这些印象对于他是珍贵的,他一定会不知不觉地,甚至自己毫不意识到地不断把它们积聚起来-----为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自然也不知道。把这些印象积聚多年以后,他也许会忽然抛弃一切,到耶路撒冷去朝圣,修行,也许会把自己出生的村庄纵火烧掉,也许两件事都会做出来⋯⋯』
----------------------------------------------------------------------------------------------------------------------------
《群魔》:虚无主义VS宗教斯拉夫主义VS神痴=斯塔罗夫金的内心世界
证明自己小说形象的深刻性或描写这种深刻性,或从灵魂的变化无常中组成一个统一的任务,或首先对内心深处的东西感兴趣并描写(陀思妥的入手点)
----------------------------------------------------------------------------------------------------------------------------
《白夜》:『在彼得堡,有一些想到古怪的角落。普照全彼得堡的人的太阳,对这些地方仿佛不愿意瞅上一眼,而瞅着这些角落的似乎是特意为它们而设的另一个新的太阳,它用另一种特别的光辉照射一切⋯⋯在这些角落里,过得似乎是完全另一种生活,完全不像我们周遭的那种沸腾的生活,不是在我们这儿,在我们这个严肃的时代的生活,而是也许在一个非常遥远的,不为人知的国度里的生活。』
陀思妥有一种特殊的才能,他可以将超人的存在用小说的方法变成人的存在: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是,透过他隐约地出现了超人的一个形象
他善于描写天使的和神灵的东西。除了他以外,任何人(不包括但丁)都不曾具有这种如此博大的才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是非常真实的东西,在但丁那里就变成了幻想的动心。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但丁是否使用过寓言或塑造过象征性的形象。陀思妥从不利用寓言,他塑造的形象是真正象征性的。他的创作幻想可以赋予这些形象以完美的形式,不必依靠任意妄为。他与强化无意识东西的表现的现代超现实主义的对立,就在与此。
陀思妥在后期严谨地努力避免出现这种做作的情景(女主人公心碎,钢琴琴弦绷断,发出冗长的刺耳的颤抖的声音),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与此,没有人物参与的象征性内容,存在与对风景和环境的描写:
小涅瓦河里黝黑的水------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道德堕落
最后的房间-----自我封闭(梅斯金,阿廖沙没有房间,而佐西马的修道院是对外人敞开的公共空间)
房间的缝隙的窥视-----病态的良心
夕阳的灿烂光芒,死一般的寂静-----灵魂的景色
太阳和万籁俱寂-----决定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