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是文学里的女神,却因4个男人回到人间
![]() |
01
泰戈尔写过一首诗《生如夏花》: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20世纪一流的女作家中,如果要选一位其生平际遇如泰诗所云者,那么非此人莫属。
为何要这么讲!
首先,她被公认是“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名列“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仅仅31年的生命旅途中,不足10年的创作期内,在被穷困奔波、颠沛流离填满的窘况下,仍然写下了上百万字作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
既有夏花绚烂之名,又得夏花短暂之实。
首次,论其成就,香港《亚洲周刊》曾对20世纪整个100年的中文小说进行过排名,她的小说名列第9位。
毫无疑问,她是一个百年难遇的文学天才。
为何要用文学天才来界定她,而不仅仅是文学大师!
一般而言,成为文学大师离不开两个条件:名校,时间。
首先,读书总要有个地方,譬如名校,胡适、林语堂等学院派大师都读的是世界级名校,而她初中毕业后,没读过几天正规学堂,典型的野路子派。
其次,学习需要时间,聪明者如钱钟书、徐志摩,哪一个不是花大把的时间去苦读,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成为师者各位同学才服。
可是她的时间要靠拼命去挤,她要在短暂困顿的生命旅途中,必须拿出大把时间去应付被遗弃、家暴、疾病、贫困、感情纠葛的困扰。
她就是凭借着挤出的极有限的时间,辅之惊人的勤奋,完成了从不谙世事的少女到文学女神的人生逆袭。
她如何逆袭成神,名列文学大师?
唯一能解释的通且让人信服的原因,那就是她是个天才。
作为作家,她身上的标签是女文青,爱折腾,让人看不懂,猜不透。
作为女人,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她离奇曲折的感情生活。
才女作家本身就是热点,何况还是天才。
像所有其他女人一样,她追求过浪漫、依靠、爱情、安定,如果只是普通女子,也就认命罢了,淹没在历史尘埃里。
可她是文学天才,成群结队的痛苦与磨难在等候着她,让她的作品在天才笔触之外,多了份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她的名字,叫萧红。
02
浪漫
1911年,萧红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幼年丧母,父亲冷漠。
典型的单亲家庭,唯有祖父视如己出,爱护有加,将其名改为张廼莹。
于萧红而言,家等同于祖父,所以在萧红18岁,祖父故去后,也带走了她对家的全部理解。
从那时起,她唯有以四海为家。
中学时代,从她在校刊发表抒情诗上可以看出,萧红是个爱文学,爱浪漫的少女。
在当时,女生爱浪漫可理解,爱文学不可恕。
因为,文学的熏陶潜移默化影响着萧红的三观,她开始反抗包办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
初中毕业后,家中已无可恋之人,萧红立了一个小目标——去北平读书。
在哈尔滨读大学的、一个远房认的屯亲表兄陆振舜,在北平有教育资源,因为共同的的“小目标”,彼此又值青春年华,一来二去,两人陷入热恋。
因萧红有家庭包办的婚约在身,陆振舜也已婚,二人的逆天之举,遭所有人吐槽反对。
可能是犯了青春期延长症,陆振舜叛逆的热血涌上心头,毅然从大学退学,不顾家庭反对携萧红出走北平。
两个家族立即采取经济封锁、离间游说策略。
不久,陆萧二人陷入经济危机,生活困顿,甜缸蜜盆中长大的陆振舜很快向现实举起了双手,决定放下海誓山盟,回归老婆孩子热炕头。
浪漫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只留下萧红和她不靠谱的文学梦。
03
依靠
出走北平,为萧红赢得了女师大附中读书的机会,捉住这段稍纵即逝的时光,萧红疯狂吸允着文学殿堂里的知识与营养。
虽然短暂,对于天才,进步却可一日千里。
在旧社会里,人们很容易接受“浪子回头”的陆振舜,却无法容忍为私情离家的萧红。
从她出家门那刻起,回家的门就永久的关上了。
萧红当时还不懂,这一走,便是永远。
1931年,无依无靠的萧红,滞留在哈尔滨,不得已找到了家中包办的未婚夫汪恩甲——一个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读书的学生。
汪出身当地望族,相貌堂堂,又是当时凤毛麟角的大学生,其性格上有其宽厚的一面,不仅接受了归来的萧红,还租住小旅馆过起了二人生活。
很多知识分子在艰难来临时,其软弱一面就会彰显。
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
一想起数百大洋的房费,和养娃的漫漫辛苦,汪恩甲怂了,消失在一个清晨。
面对说走就走的渣男,身怀六甲的萧红,就是连眼泪都不忍给她用!
![]() |
04
爱情
陷入绝境的萧红,只得拿起写诗的笔,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发出了求助信。
她的文笔第一次用于实战即告捷。
收到求助信后,不知是感念其遭遇还是慕其文采,作家萧军,如英雄救美般从天而降。
救萧红出水火,助其顺利分娩,孩子却因无力抚养而送了人。
以英雄身份出现的萧军,顺理成章地成为萧红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还是一根有文学理想的稻草,好似为萧红量身定制的。
让感觉不会再爱了的萧红,再次信了爱情。
二人琴瑟和鸣,尽管经济拮据,对于萧红,已幸福满满。
1933年,为释心中送子之痛,萧红首个小说《弃儿》发表,天才女作家的文学之路开始走起。
不久,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轰动东北,但因揭露日伪治下的黑暗而遭当局怀疑,不得已二萧转道青岛,抵达上海。
在上海,萧红这匹千里马遇到了影响其一生创作的伯乐——鲁迅先生,并通过鲁迅结识了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萧红的朋友圈里终于迎来了更多的、更重量级的文学挚友和导师。
身处文坛中心,又深得鲁迅等作家鼎力支持,萧红的文学将迈出东北,扬名全国。
1935年,由鲁迅作序的、描写东北村民抗日的小说《生死场》引爆文坛,萧红一举成名。
这部作品不仅是其创作的一个巅峰,也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鲁迅说萧红是当时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如果不是因为萧红英年早逝,中国文学史势必重新改写。
萧红的小说红了,爱情的灯也跟着红了。
萧军成名后女粉环侍,对萧粉们又常嘘寒问暖,而在家庭中常大打出手,二萧芥蒂渐生。
长期委身酸波醋海中,必然酿出苦涩的味。
终于有一天,萧红对萧军说:“三郎(萧军别名),我们永远分开吧。”
萧军说:“好。”
一个问的直,一个答的脆。无需多言,且行且珍惜。
婚姻上遭遇滑铁卢后,萧红继续向文学新高峰挺近。
![]() |
05
安定
分手后,二萧朋友圈中的青年作家端木蕻良,走进了萧红生活圈。
端木蕻良与萧红因抗战爆发相识武汉,于1938年结婚。
1940年,在香港,她的扛鼎之作《呼兰河传》于《星岛日报》上发表。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北方小城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如前文所述,在《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名列第9的正是《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让年仅30岁的萧红站在了文学的巅峰,之所以至今我们还在谈论萧红,很大原因是由于这部小说。其意义之于萧红,吃瓜群众都懂。
关于萧红为何选端木蕻良,众说纷纭,难下定论。
萧红虽然是个文学天才,可在感情上,却很傻很天真。
在当时的窘境下,伤痕累累的萧红,在分手时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孩子在产后第四天中风而死),而端木蕻良温和、体贴、踏实的本性,是唯一能够且愿意给她慰藉的人。
对于吃瓜群众,这不过是条可有可无的八卦新闻;可对于萧红,这是一道没得选的必选题。
正如萧红所言:“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
可是,她简单的宏愿再次落空。
这次不是因为男人,而是一次庸医误诊,
男人带给她无尽的伤害,而误诊却带走了我们唯一的萧红。
1942年1月12日,萧红被送进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期间,萧红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06
萧红的创作生涯满打满算仅有十年,期间还要恋爱、生娃、不停辗转各地、洗衣做饭、病痛等。
时间除了靠挤,能靠男人吗?
陆振舜在她需要浪漫的时候,回归家庭,
汪恩甲在她需要依靠的时候,临阵脱逃,
萧军在她需要爱情的时候,大打出手,
端木蕻良在她需要安定的时候,却把她交给庸医而致病逝。
男人带给他的除了伤就是痛,除了愤就是恨,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三生三世也算不清。
感情对错已成云烟,毕竟是萧红选择了他们,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
我们所钦佩的是,在这种居无定所、贫病交加状态下,萧红依然创作出足以传世的作品,缔造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奇迹。
更让人惊喜的是,她把不停向命运抗争的自己和她的作品融在了一起:
她时而化为山河,如《生死场》所述:是山么,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么,是河你就长长的。
这哪里是用笔在书写,分明是对着老天发问:是男人么,是男人你就扛起责任。
她时而变身花儿鸟虫,如《呼兰河传》所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不是在讲鸟鸣虫吟,而是萧红歇斯底里地为女人们呐喊: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她是用生命在吟唱,所以她的小说语言是超常规的,叙事是自传式的,结构是去情节化的,像诗,像小说,像散文,最终形成了什么都不像的“萧红体”,在她的《跋涉》、《生死场》,《呼兰河传》里。
人间的萧红,一生风雨飘零,却在作品里,实现了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