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过其实的异类
这本书的火热程度我想不需要赘述,我也是被各种溢美之词所吸引而选择这本书,然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出现困惑:这章讲的是什么?他想论证的到底是什么?这本书的主旨又是什么?我不断怀疑这本书是否结构散乱,观点模糊,主旨缺失,但看着豆瓣7.8的高分以及众多书迷的长篇赞扬,我又忍不住反思是否自己未能梳理出书中的结构和主旨。因此在阅读完之后我又重新寻找每篇的主题和框架,尝试对本书的结构和主旨做一个归纳,我愈加相信个人的观点:此书结构散乱,观点模糊,主旨缺失。

本书在前言部分指出:“在这本书中,我所做的工作则是揭开成功的奥秘”,这点与书名《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相呼应,那么相应的,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应该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作者分三个部分,阐释这个主题:机遇、文化传承以及故事来自牙买加,其中使用了大量详实的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异类成功真正的原因:“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成功归根结底是出生时机(包含历史环境、社会选择、文化传承以及自身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那为何我会说“此书结构散乱,观点模糊,主旨缺失”呢?下面我将逐项分析:
1、结构散乱 我将本书的整体结构绘成一个树状图如下:

由以上架构图可以看出,本书以大量详实的事例作为线索,串起所有成功的因素,但作者只是单纯地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虽有详细而透彻的分析,但是并未作出简明扼要的总结(本人认为,书中所谈的两大部分以及其中8小章节可一并概括为成为异类的关键在于出生时机)。
此外,作者罗列的大量事例相互穿插,顺序混乱,时常让人迷惑不解。比如:在第二部分第9章的最后一小节“机遇之歌”中,作者理应继续剖析文化传承对个人成功产生的重大影响,但他却罗列出了第一部分的事例(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甲壳虫乐队、比尔·盖茨等)来论述“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党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且不说作者在此小节论述的观点让人突兀不解,他借用第一部分(机遇)的事例来论述第二部分(文化传承)的观点已经够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上两点,本人以为此书存在结构散乱的问题。
2、观点模糊 模糊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异类”的定义。书中主要讨论的是被称之为“异类”(Outlier)的这群人,但书中只在一开头摘录了字典的释义:
1.离开主体或者相关本体的东西;
2.一个在价值上能与其他样本显著区别开的统计观察值。
作者并未对书中讨论的“异类”做出界定,我们只能对照理解为,“与主流人群、社群、族群(主体)不一样的人、事、物”。注意,这里面并没有提及这些“异类”一定是“成功”的。书中所涉及的事例,从罗塞托到冰球队员,从比尔·盖茨到乔·弗洛姆,从大韩航空到亚洲人数学,当然无一例外符合此定义,但这些事例既有卓越人才,又有普通人,既有公司,又有族群。作者是以何种标准选择了这些事例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有望实现脱贫的玛丽塔为何能并称为“异类”呢?大韩航空明显是从经常性失事转变为正常经营(只是达到了大多数航空公司的经营标准),为何也把其列入“异类”之中?
2)成功的定义。书名为《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然而书中自始至终没有对“成功”的定义做出界定。“异类”在达到了什么目标可以称之为“成功”?克里斯托佛·兰根智商超群且在娱乐节目获得巨额奖金和知名度(这显然与主体,我们普通人,是区别开的),为什么作者仍把他排除在“异类”之外,说他是不成功的?如果说一定要做出非凡成就,比如罗伯特·奥本海默与兰根智力相当,但他是人累第一颗原子弹项目的带头人,所以可以被称之为“成功”,那么,对于参与KIPP计划的玛丽塔,对于作者的母亲乔依丝,她们只是一个有机会考上大学脱离贫困,一个成为了知名作家兼治疗师,我相信有许多人跟她们的成就类似,与奥本海默,甚至兰根的成就都差远了,为什么她们又能被列入“成功”的案例呢?
3)获得成功的因素。书中列举的例子,有些只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如冰球运动员只需要出生比别人早就能成功,亚洲人只需要出生在亚洲就能获得超常的数学能力;有些需要具备多个条件:如佛洛姆需要身为犹太人,出生在生育潮低谷,父母从事服装厂工作,才能获得成功。那么影响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人只需要具备一个,有人却需要同时具备多个?是否这些成功的因素都能随机作用于任何人和群体,产生随机的结果,还是这些因素中有一项最为重要的,只要具备一个便能牢牢把握成功?
此三点,本人认为本书观点模糊。
3、主旨缺失
本人在第一部分的架构图中便做了如下总结:
异类获得成功的关键可概括为合适的出生时机。何为合适的出生时机:即出生在一个恰好的“文化圈”(国家、地区、种族、乃至小镇),一个合适的年月,家庭培养方式注重社交能力,在合适的社会(国家、时代)恰好能获得足够的练习机会,在积累了足够的练习(10000小时))后,刚好时代的发展稀缺这种特殊人才,于是其个人的发展优势得以不断积累,与普通人拉开距离,其用优势从事这个时代刚好蓬勃发展的事业,于是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既然做了主旨总结,为何还评价此书主旨缺失呢?这跟前面两点是紧紧相扣的。作者对“异类”、“成功”以及获得成功的因素皆含糊其辞,剖析事例时反复无序,虽然在多个地方作者都尝试对“异类”,对“成功”做出总结性概括,比如:
“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我机遇的人们”
“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历史恰恰说明,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眷顾的人们总能努力工作,并胜任使命;与机遇相伴的人总能取得非常的成就”
“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
“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作者的总结反复含糊,其中提的最多的是“机遇”,“特殊机遇”,但是这些机遇有时候指出生的时代,有时候指家庭培养方式,有时候指获得练习的机会,同时作者还穿插着自身的努力和争取,因素复杂而不确定,换句话说,讲了等于没讲。我所总结的所谓“主旨”,是将书中谈及的所有因素归结到一起,然是否与作者希望传达的观点一致,我也无从得知。因此,个人认为此书主旨缺失。
最后,最重要的,此书最让人诟病的一点,个人认为,读完之后对读者的理解和能力的增长毫无裨益。 我们并不能通过作者的剖析挖掘出真正影响人成功的因素,甚至不知道何以定义“成功”。作者仅透露的这些影响成功的因素:出生日期、家庭文化、历史时代等等,其实不算是新观点,我们当然清楚知道比尔·盖茨并不是徒手创业,而是有家庭和学校作为后盾。而这些因素,又并非我们所能左右的,我们既不知道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又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对策来推动自己走向成功,束手无策,徒然空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