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三毛那样去爱,是人生的欢喜还是命运的悲哀?
作者:刘炎迅
首发于微信公号《有个故事》our_life2013
在这个90后的妹纸都到了晚婚年纪的年代,三毛如果健在,她的文字和感情生活,会不会遭到戏谑和吐槽呢?
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三毛有着一个普遍的特性,容易爱上有才华的男子。你会说她多情浪漫,还是说她滥情随便?我不知道,你知道。
一
在与荷西的传奇之恋前,三毛有过几个男友。比如画家顾福生、戏剧系才子舒凡,1966年,单相思的三毛,赌气去了西班牙。次年,她在马德里便结识了荷西。这时的三毛读大学二年级,荷西念高三。荷西说:“你等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要娶你。”
此时三毛对荷西没太多感觉,很快与一个日本男孩短暂交往,又与一个德国男孩约根相恋,并一起去了德国,交往两年,都不曾说到结婚,一天,两人去百货公司,看到一张双人床单,三毛说好看,约根就买下了,然后两人走在冰天雪地的街上,都不说话,三毛说自己当时很想发火,却憋着,也不开口,眼含泪水。几小时后,两人又去退床单,再然后两人去吃饭,三毛这时候真的哭了起来。
这个细节,似乎让人看到了三毛极为纠结和敏感的性格,似乎期望对方能完全了然自己的心思,作出最主动的反应,而一旦对方含糊了,自己就感到自怜和伤心,这一点似乎和林黛玉面对贾宝玉时候的心情相似。
又一年,三毛决定离开马德里,去美国,她得到了一个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的机会。临行前,德国人向他求婚,但三毛还是走了,我猜测,她并非真的爱他吧。
从西班牙到德国,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德国人,三毛的感情都是浮光掠影,而此时的荷西,还在读书,即将当兵,他们各自为生,像两条曲线,有了一次交点,又迅速向各自的方向离去,或许荷西还心怀着“六年之约”,而三毛不知还记得这个弟弟?从后来的文章里,似乎能看到答案,她没放在心上。
二
到了美国,三毛一边学习,一边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图书馆打零工,此时他结识了又一个男人,她的堂兄的朋友,该校的化学博士。起初,博士是应了堂兄的拜托,帮着照顾三毛,他天天送饭给三毛,有一天突然说:“现在我照顾你,等哪一天你肯开始下厨煮饭给我喝我们的孩子吃吗?”
三毛应该并不爱他,当堂兄也来劝婚时,就哭了,“觉得是要妥协一件事情那般地不痛快。”
于是,三毛离开了美国,回到台湾。这一次,依旧因为躲避一份感情。这时,三毛28岁。她开始喜欢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尤其是《河童》。这是芥川在自杀前几个月完成的一部乌托邦式的小说,虚构了一个河童的世界,一切与人类世界相反,比如河童们不穿衣服,父母、夫妇、兄弟都以互相折磨为生活中的唯一乐趣。更为特别的是,芥川还设计了相对于“自活”的概念,相反于人类的“自杀”,其中有一段对话是:“你对你的自杀感到后悔吗?”“那倒未必。我过我厌倦了魂灵生活,我还可以拿起手枪‘自活’。”“‘自活’很容易吗?”“自杀很容易吗?”
芥川在1927年自杀时,35岁,生活不顺,精神衰竭。谁能想到,多年后,三毛走上了与芥川相似的路,自杀身亡,那是后话。
回台湾不久,29岁的三毛爱上一位画家,她是抱着结婚去的,但直到订婚时,才知道对方是有家室之人,倍受打击,这个经历,成为她日后很避讳说起的往事。又过些时日,三毛经常去打网球散心,在球场上结识了一位45岁的德国教师,两人处了一年,德国人向她求婚,三毛说:“好的。”于是两人忙着准备婚礼,德国教师却突然心脏病发,猝死。
三毛再受打击。她后来在《哭泣的骆驼》里说:“只记得钉棺的声音刺得心里血肉模糊,尖叫狂哭……”不久,三毛吞药自杀,所幸被及时发现,得救。这就算死了一回,三毛不想留在台湾,打算去流浪,又去了西班牙。父母也觉得,女儿外去散散心,也好。
三
说到这里,你还记得那个小弟弟荷西吗?掐指一算,此刻距他初见三毛,5年有余,这时,荷西给三毛写来一封信,其中说:“这么多年来,你还记得我吗?我和你约的期限是六年。”
真是造物弄人,此时的三毛,已经经历几段感情几次打击,正是伤情未愈之人,看到这样一封情书,又是怎么样的心情?
1972年底,三毛到马德里,很快便于荷西重逢。此时的荷西,已经长大,满面浓须,个子高大,是个汉子了。三毛尖叫着与他拥抱、亲吻。
从此,一段传奇爱情故事开始了,他们去了沙哈拉沙漠。1973年在当地结婚。沙漠小镇的日子,人生地不熟,常常是枯燥寂寞的,荷西常常要去矿场工作,三毛经常是独自在家,忙于家务,感到孤独,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自找的麻烦,但也造就了她更细心的观察,这里的经历,也让三毛写出了最负盛名的文章,从1974年起,三毛从沙漠里寄出第一篇文章,写的是夫妻俩做中国菜的故事,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这也是三毛第一次用“三毛”这个笔名。此前她发表文章,都是用的本名“陈平”。
在那些文章里,《沙漠观浴记》最有趣味,沙漠里的女人,四五年洗一次澡,三毛写的淋漓尽致:“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沾着水,在刮自己身体……一个女人已经刮得全身的黑浆都起来了,还没有冲掉,外面一间她的孩子哭了,她光身子跑出去,将那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抱进来,就坐在地上喂起奶来。她下巴、颈子、脸上、头发上流下来的污水流到胸部,孩子就混着这个污水吸着乳汁。”
而她所写的沙漠女人用灌肠的方式清洗体内的桥段,更是让很多人感到新奇而刺激,而她的行文除了猎奇,也透着小幽默,比如灌了肠的女子蹲在那儿排泄,良久居然愉快的哼起了歌,样子滑稽,三毛不禁哈哈大笑,一下子暴露了自己,被人追打,她和荷西奔逃,紧张又有趣味。
我第一次看这篇,已经是2000年,颇震撼,至今难忘。再后来,他们又遇上沙漠战乱,这些经历都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感到遥远而好奇的事儿,三毛陆续将见闻写出来发表,便是后来的那本《哭泣的骆驼》,更受追捧。
四
婚后6年,1979年,两人离开沙漠即将开始新生活时,荷西却在潜水意外中死了。等了6年,在一起6年,造物弄人。
1981年,三毛回到台湾定居。一度成谜于通灵之事中,甚至有时说自己能与荷西对话。这之后,她有重读《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写出来的文章,不似从前,越发偏向个人的内心想象。三毛很小就看《红楼梦》,并着迷其中,她有一次曾说:“读到了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我抬起头来,愣愣地望着前方同学的背,我呆在那儿,忘了身在何处……”
在看三毛那些异国苦日子,敏感和任性随处可见,同时也看到她的某种自我浪漫式的痴情性格。我常常想起另一个女子,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我总觉得他们有哪里相似,而在网上也真得有些人在讨论两者某些方面的雷同,比如一个高频的关键词是:“作”。
我向一位友人请教,她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两者有一点相似,都敏感自我,才华幽默感,但林活的极为真实,不在意别人评价,三毛不是。我又问,都算多情吗?友人说,林不算多情,她对感情有洁癖,三毛有些表演性人格吧,也许为了写作需要。
五
最后十年,三毛去了南美、回了大陆,见了久仰的王洛宾,写出了剧本《滚滚红尘》,也继续写些旅途见闻文章,拍下很多路上照片,
如今最有名的一组照片,是三毛在成都拍下的,那时是1990年的9月。这时候她的容貌,从摄影师肖全为其拍摄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尽管大部分都是在笑,但笑容中透露出很深重的疲惫感。她不笑时,眼袋和颧骨投下的阴影,在黑白的肖像照片里,显得十分突兀,让她显得老了很多岁。
我最喜欢的一张,是她坐在一块长条石凳上,盘着腿侧身,背包放在一边,身后有一面斑驳的砖墙,她头歪向一边,低头皱眉,目光投向乱草丛中,而她手里的那支烟,兀自燃烧着,烟灰尚浅,看不见烟雾腾挪。
她有时望着镜头,有时望向别处,长发蓬松,中分过肩,配上那一身极为波西米亚风格的装束,令人印象深刻的感到,这个女人该有怎样一副沧桑而低沉的嗓音。
但意外的是,她的嗓音并不如期待,而是相反,今年的1月4日,正是她过世23周年,她曾经的谈话录音,再一次被众人拿到网络中流传。编剧史航在自己的微博里就说:“第一次听她声音很意外,那么柔,那么台湾腔。书里读着,她是浪迹天涯的大国民,她是自由而又自在的出门人。《沙巴军曹》《哑奴》《哭泣的骆驼》,她用所有的文字告诉我,人类是不用再分类的。”
这时三毛已经完成剧本处女作《滚滚红尘》。故事的主角之一韶华,因为感情挫折,一度自杀,但未遂,后来以写作为生,又活了很多年。三毛曾说:“作品中的韶华,是内向的我、内在灵魂的我。”
六
1991年,三毛因为子宫内膜肥厚入院治疗,需要做几次手术,1月4日,48岁的三毛在病房内用丝袜自杀,人们发现时,她已经死了。
她曾经有一张照片,身穿白色长袍,长袍被风吹起,还有她的头发,而她则低头望向地面,双臂抱于胸前,四面荒野一般,她仿佛流浪在某处,满心疲倦,有人说这张照片浓缩了她的一生,流浪、传奇、浪漫,最终掉进死亡的永恒之水中。她自己也曾说过:“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恒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关于她的死,有人说归因于对荷西的思念,有人说是因为病情的打击,她父母说过,三毛自杀前已经多次有厌世之语,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好累。这是否就是所谓的生无可恋呢?三毛没留下遗书,答案永远不得知。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三毛小时候的很多细节,她多思、敏感,有一次她看到苹果挂在树上,便问:“是不是很痛苦?”
首发于微信公号《有个故事》our_life2013
在这个90后的妹纸都到了晚婚年纪的年代,三毛如果健在,她的文字和感情生活,会不会遭到戏谑和吐槽呢?
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三毛有着一个普遍的特性,容易爱上有才华的男子。你会说她多情浪漫,还是说她滥情随便?我不知道,你知道。
![]() |
一
在与荷西的传奇之恋前,三毛有过几个男友。比如画家顾福生、戏剧系才子舒凡,1966年,单相思的三毛,赌气去了西班牙。次年,她在马德里便结识了荷西。这时的三毛读大学二年级,荷西念高三。荷西说:“你等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要娶你。”
此时三毛对荷西没太多感觉,很快与一个日本男孩短暂交往,又与一个德国男孩约根相恋,并一起去了德国,交往两年,都不曾说到结婚,一天,两人去百货公司,看到一张双人床单,三毛说好看,约根就买下了,然后两人走在冰天雪地的街上,都不说话,三毛说自己当时很想发火,却憋着,也不开口,眼含泪水。几小时后,两人又去退床单,再然后两人去吃饭,三毛这时候真的哭了起来。
这个细节,似乎让人看到了三毛极为纠结和敏感的性格,似乎期望对方能完全了然自己的心思,作出最主动的反应,而一旦对方含糊了,自己就感到自怜和伤心,这一点似乎和林黛玉面对贾宝玉时候的心情相似。
又一年,三毛决定离开马德里,去美国,她得到了一个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的机会。临行前,德国人向他求婚,但三毛还是走了,我猜测,她并非真的爱他吧。
从西班牙到德国,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德国人,三毛的感情都是浮光掠影,而此时的荷西,还在读书,即将当兵,他们各自为生,像两条曲线,有了一次交点,又迅速向各自的方向离去,或许荷西还心怀着“六年之约”,而三毛不知还记得这个弟弟?从后来的文章里,似乎能看到答案,她没放在心上。
![]() |
二
到了美国,三毛一边学习,一边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图书馆打零工,此时他结识了又一个男人,她的堂兄的朋友,该校的化学博士。起初,博士是应了堂兄的拜托,帮着照顾三毛,他天天送饭给三毛,有一天突然说:“现在我照顾你,等哪一天你肯开始下厨煮饭给我喝我们的孩子吃吗?”
三毛应该并不爱他,当堂兄也来劝婚时,就哭了,“觉得是要妥协一件事情那般地不痛快。”
于是,三毛离开了美国,回到台湾。这一次,依旧因为躲避一份感情。这时,三毛28岁。她开始喜欢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尤其是《河童》。这是芥川在自杀前几个月完成的一部乌托邦式的小说,虚构了一个河童的世界,一切与人类世界相反,比如河童们不穿衣服,父母、夫妇、兄弟都以互相折磨为生活中的唯一乐趣。更为特别的是,芥川还设计了相对于“自活”的概念,相反于人类的“自杀”,其中有一段对话是:“你对你的自杀感到后悔吗?”“那倒未必。我过我厌倦了魂灵生活,我还可以拿起手枪‘自活’。”“‘自活’很容易吗?”“自杀很容易吗?”
芥川在1927年自杀时,35岁,生活不顺,精神衰竭。谁能想到,多年后,三毛走上了与芥川相似的路,自杀身亡,那是后话。
回台湾不久,29岁的三毛爱上一位画家,她是抱着结婚去的,但直到订婚时,才知道对方是有家室之人,倍受打击,这个经历,成为她日后很避讳说起的往事。又过些时日,三毛经常去打网球散心,在球场上结识了一位45岁的德国教师,两人处了一年,德国人向她求婚,三毛说:“好的。”于是两人忙着准备婚礼,德国教师却突然心脏病发,猝死。
三毛再受打击。她后来在《哭泣的骆驼》里说:“只记得钉棺的声音刺得心里血肉模糊,尖叫狂哭……”不久,三毛吞药自杀,所幸被及时发现,得救。这就算死了一回,三毛不想留在台湾,打算去流浪,又去了西班牙。父母也觉得,女儿外去散散心,也好。
![]() |
三
说到这里,你还记得那个小弟弟荷西吗?掐指一算,此刻距他初见三毛,5年有余,这时,荷西给三毛写来一封信,其中说:“这么多年来,你还记得我吗?我和你约的期限是六年。”
真是造物弄人,此时的三毛,已经经历几段感情几次打击,正是伤情未愈之人,看到这样一封情书,又是怎么样的心情?
1972年底,三毛到马德里,很快便于荷西重逢。此时的荷西,已经长大,满面浓须,个子高大,是个汉子了。三毛尖叫着与他拥抱、亲吻。
从此,一段传奇爱情故事开始了,他们去了沙哈拉沙漠。1973年在当地结婚。沙漠小镇的日子,人生地不熟,常常是枯燥寂寞的,荷西常常要去矿场工作,三毛经常是独自在家,忙于家务,感到孤独,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自找的麻烦,但也造就了她更细心的观察,这里的经历,也让三毛写出了最负盛名的文章,从1974年起,三毛从沙漠里寄出第一篇文章,写的是夫妻俩做中国菜的故事,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这也是三毛第一次用“三毛”这个笔名。此前她发表文章,都是用的本名“陈平”。
在那些文章里,《沙漠观浴记》最有趣味,沙漠里的女人,四五年洗一次澡,三毛写的淋漓尽致:“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沾着水,在刮自己身体……一个女人已经刮得全身的黑浆都起来了,还没有冲掉,外面一间她的孩子哭了,她光身子跑出去,将那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抱进来,就坐在地上喂起奶来。她下巴、颈子、脸上、头发上流下来的污水流到胸部,孩子就混着这个污水吸着乳汁。”
而她所写的沙漠女人用灌肠的方式清洗体内的桥段,更是让很多人感到新奇而刺激,而她的行文除了猎奇,也透着小幽默,比如灌了肠的女子蹲在那儿排泄,良久居然愉快的哼起了歌,样子滑稽,三毛不禁哈哈大笑,一下子暴露了自己,被人追打,她和荷西奔逃,紧张又有趣味。
我第一次看这篇,已经是2000年,颇震撼,至今难忘。再后来,他们又遇上沙漠战乱,这些经历都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感到遥远而好奇的事儿,三毛陆续将见闻写出来发表,便是后来的那本《哭泣的骆驼》,更受追捧。
![]() |
四
婚后6年,1979年,两人离开沙漠即将开始新生活时,荷西却在潜水意外中死了。等了6年,在一起6年,造物弄人。
1981年,三毛回到台湾定居。一度成谜于通灵之事中,甚至有时说自己能与荷西对话。这之后,她有重读《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写出来的文章,不似从前,越发偏向个人的内心想象。三毛很小就看《红楼梦》,并着迷其中,她有一次曾说:“读到了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我抬起头来,愣愣地望着前方同学的背,我呆在那儿,忘了身在何处……”
在看三毛那些异国苦日子,敏感和任性随处可见,同时也看到她的某种自我浪漫式的痴情性格。我常常想起另一个女子,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我总觉得他们有哪里相似,而在网上也真得有些人在讨论两者某些方面的雷同,比如一个高频的关键词是:“作”。
我向一位友人请教,她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两者有一点相似,都敏感自我,才华幽默感,但林活的极为真实,不在意别人评价,三毛不是。我又问,都算多情吗?友人说,林不算多情,她对感情有洁癖,三毛有些表演性人格吧,也许为了写作需要。
![]() |
五
最后十年,三毛去了南美、回了大陆,见了久仰的王洛宾,写出了剧本《滚滚红尘》,也继续写些旅途见闻文章,拍下很多路上照片,
如今最有名的一组照片,是三毛在成都拍下的,那时是1990年的9月。这时候她的容貌,从摄影师肖全为其拍摄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尽管大部分都是在笑,但笑容中透露出很深重的疲惫感。她不笑时,眼袋和颧骨投下的阴影,在黑白的肖像照片里,显得十分突兀,让她显得老了很多岁。
我最喜欢的一张,是她坐在一块长条石凳上,盘着腿侧身,背包放在一边,身后有一面斑驳的砖墙,她头歪向一边,低头皱眉,目光投向乱草丛中,而她手里的那支烟,兀自燃烧着,烟灰尚浅,看不见烟雾腾挪。
她有时望着镜头,有时望向别处,长发蓬松,中分过肩,配上那一身极为波西米亚风格的装束,令人印象深刻的感到,这个女人该有怎样一副沧桑而低沉的嗓音。
但意外的是,她的嗓音并不如期待,而是相反,今年的1月4日,正是她过世23周年,她曾经的谈话录音,再一次被众人拿到网络中流传。编剧史航在自己的微博里就说:“第一次听她声音很意外,那么柔,那么台湾腔。书里读着,她是浪迹天涯的大国民,她是自由而又自在的出门人。《沙巴军曹》《哑奴》《哭泣的骆驼》,她用所有的文字告诉我,人类是不用再分类的。”
这时三毛已经完成剧本处女作《滚滚红尘》。故事的主角之一韶华,因为感情挫折,一度自杀,但未遂,后来以写作为生,又活了很多年。三毛曾说:“作品中的韶华,是内向的我、内在灵魂的我。”
![]() |
六
1991年,三毛因为子宫内膜肥厚入院治疗,需要做几次手术,1月4日,48岁的三毛在病房内用丝袜自杀,人们发现时,她已经死了。
她曾经有一张照片,身穿白色长袍,长袍被风吹起,还有她的头发,而她则低头望向地面,双臂抱于胸前,四面荒野一般,她仿佛流浪在某处,满心疲倦,有人说这张照片浓缩了她的一生,流浪、传奇、浪漫,最终掉进死亡的永恒之水中。她自己也曾说过:“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恒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关于她的死,有人说归因于对荷西的思念,有人说是因为病情的打击,她父母说过,三毛自杀前已经多次有厌世之语,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好累。这是否就是所谓的生无可恋呢?三毛没留下遗书,答案永远不得知。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三毛小时候的很多细节,她多思、敏感,有一次她看到苹果挂在树上,便问:“是不是很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