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ris Juris Jurisprudence Land!——如何从我国法学流派与思潮理解《爱乐之城》?
男主在屡次考研后终于就读于某大学法理学专业。在课外司考补习班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部分时,心有所感,一不小心没憋住,谈了好多哈特、德芙琳、拉兹、马默,激动时刻还讲了一把德沃金的“建构性诠释”。他还想讲讲哈贝马斯,但是马上被著名司考辅导机构某天的领导炒掉了。好在他飒爽的英姿,特别是在背诵“法理学是裁判无声的前言”、“法律帝国,法院是其首都,法官是其王子”时脸上显露的迷之陶醉,让隔壁在某东方准备托福向往出国“老流氓”(LL.M)的女主心驰神往!
坠入爱河后,为了生计,男主不得不放弃法哲学讨论,转入社科法学门下,写了好多“法律人思维是条狗”、“我国法学大佬谁的引用量最牛(当然是我导)”、“法教义学都是教条主义”、“利益最大化万岁、结果才是王道”这类文章,他很不开心,但是能上C刊呀,有了C刊就能申博士,能找工作嘛。女主当然也没闲着,她梦想是读福柯、做法律人类学嘛。但是她发现在国外福柯根本不在正统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领域内,法律人类学也好边缘哦,而且人家都是搞量化、做回归,没有人读苏力、看秋菊、解读刘震云。咋办呢?她好苦闷哦。
苦闷的时候要么约炮要么吵架。可是学术青年怎么(不)可以约呢?那就只剩吵架喽。招架得有理由呀。男主说,为了你我才做什么社科法学的。女主说,哎呀我去,你都不坚持自己梦想。然后他俩就分了。
分手第五天,男主看到某大学博士招生简章,对女主说,赶紧试试吧,肯定能成功。女主去了面试,谈了自己二姑姥姥秋菊如何被村长压迫,如何受到现代法律制度迫害,如何送法下乡之后又迎法下乡,如何在政法格局的影响下成为一代为了“说法”抗争不屈的女神经历。面试五位老师在喝茶水、摇微信后一致认为这就是人才。然后在她导师主编的集刊、C刊上发了好些文章,又跟着导师做了好些项目,她记住了项目编号写到了简历里。这样就拿到了某校教职。
一天,正当女主下了火车准备赶往x科法学年会时,看到某司考机构的巨幅广告,上面印着的名师依稀是男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