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读后感和个人爱好语录收录
![]() |
开篇很美,“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应该不少人会想起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多少人曾爱慕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世间太多事,由不得你的选择,你的出身,成长环境;你会爱上谁,会被谁抛弃;你会守住什么原则,会放任自我到何种地步。在活着的这些时光里,由我们选择和控制的实在是太少了,想得而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甚至简单到和大多的爱情故事雷同,无非是一个贫困的白人小姑娘爱上了一个中国的富家少爷,最终因为双方家庭反对不能在一起,白人姑娘折返巴黎,少爷依循礼教迎娶一个门当户对的中国姑娘。这样的故事情节太多,但能以这样的文体将人物情感写得这般气势磅礴,暗潮汹涌的,只能是出自大家之手。
十八岁就已经老了,是因为青春都拿来祭奠她的爱情了吗?爱情不在,青春亦不在。实在太过喜欢翻译出来的文字,有种诗意的美在眼前环绕,有人说只有和作者有共鸣的人才读得懂这么跳跃的文字,我不以为然。这些文字自然是不能和那些可以一目十行的同一而语,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叙事结构,也许会觉得跳跃性太强,天马行空,甚至完全不考虑读者只是将自己脑中随时出现所思所想的碎片用文字表述下来。它好像被归为意识流派,前几年我曾经读过意识流的《尤利西斯》,晦涩难懂,硬撑着看了一半,终于搞清了点大致的故事情节,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因为篇幅小,读的时候倒没出现意识流那种情境难入的情况,所以莫名觉得这算不得意识流。虽在各个年龄节点上跨度,整篇的中心还是十五岁那年。
“光从天上飞流而下,化作透明的瀑布,沉潜于无声的静止之墓。”这样优美的文字还有很多,不知道原文究竟是怎样,这翻译的简直不能更棒,“沉潜于无声的静止之墓,”读过后总觉得心里边颤颤的,每一个字都用的那么完美,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嫌少,就冲着这翻译,且不论故事究竟是怎么个故事,情节又是怎么个情节,都值得反复反复再反复的阅读,以感受文字的魅力,这篇文章,像是一副流动着的图画,不停地变换,且每次变换都依旧是一副很完整的图,我爱上了这种感觉,以至于没什么读后感,只是觉得书中的每段话都有一股让我抄下来的欲望,不存在爱好语录,是整本全都是语录。
不懂爱情,更不懂得如此歇斯底里的爱情,想不出来谁会爱谁一直爱到直至自己死去,所以除了对她心理描写的直白细腻和她对文字的把控力分外欣赏以外,别的层面能理解的也就只有那些阴黯面了。死就是死,没有不死,也没有不朽,却依旧会产生对死的渴求,以为在追求,在等待,以为在努力,在祈求,如书中所说,是沉默据以开始的门槛,其实我什么也没有做,不过是站在那紧闭的门前等待罢了。等到绝望,等到被社会剥夺了一切,等到完了,没希望了,等到以自我之名来命名悲哀,等到彻头彻尾的绝望。
所以,平静无波如一潭死水的生活,是不是还不如如此这般来的痛快,一个人将生活过成了死水潭的样子,终是没什么意思的,死水潭避开了河川的流动,避开了湖泊的暗涌,避开了大海的巨浪,只是坐等着变丑变臭,被人指指点点,掩鼻而过。有这种想法,也许是因为作者将这份异常的爱情写的太过于正常,原是作者太厉害。
注:“#”代表引领书中的一段话
#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 我的生命历史并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没有的。并没有什么中心。也没有什么道路,线索。只有某些广阔的场地、处所,人们总是要你相信在那些地方曾经有过怎样一个人,不,不是那样,什么人也没有。
# 女人美不美,不在衣装服饰,不在美容修饰,不因为施用的香脂价钱贵不贵,穿戴珍奇宝物、高价的首饰之类。
# 绝望是那么彻底,向往生活的幸福尽管那么强烈,也不可能完全分散她的这种绝望。
# 欲念就在把它引发出来的人身上,要么根本就不存在。只要那么看一眼,它就会出现,要么是它根本不存在。它是性关系的直接媒介,要么就什么也不是。
# 恨之所在,就是沉默据以开始的门槛。只有沉默可以从中通过,对我这一生来说,这是绵绵久远的苦役。我至今依然如故,面对这么多受苦受难的孩子,我始终保持着同样的神秘的距离。我自以为我再写作,但事实上我从来就不曾写过,我以为在爱,但我从来也不曾爱过,我什么也没有做,不过是站在那紧闭的门前等待罢了。
# 相互对视的目光这时发生了质变,猛可之间,变成虚伪的了,最后转向恶,归于死亡。
# 没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经过重新包装,一切都随着急水湍流裹挟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冲决。
# 我说今天这份悲哀,我认出它是与生俱来,我几乎可以把我的名字转给它,因为它和我那么相像,那么难解难分。
# 既不幸福,也不悲戚,更无好奇之心,向前走去又像是没有往前走,没有向前去的意念,不过是不往那边走而从这里过就是了,他们既是单一孤立的,处在人群之中对他们说又从来不是孤立的,他们身在众人之间又永远是孑然自处。
# 自始我们就知道我们两个人共同的未来可预料,当时我们根本不谈将来,我们的话题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内容相同,推理相逆。
# 他的英雄气概,那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的父亲的金钱。
# 我们正是站在社会一边将我们的母亲推向绝境。正因为人们这样对待我们的母亲,她又是这么好,这么一心信任人,所以我们憎恨生活,也憎恨我们自己。
# 在她母亲的生活中,一种恐怖感突然出现。她的女儿遭到极大的危险,将要嫁不出去,不能为社会所容,从社会上被剥夺一切,毁了,完了,将成为孤苦伶仃一个人。
# 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忘了,我竟忘记提上一笔,当时我们是多么爱笑的孩子,我的小哥哥和我,我们一笑就笑得气也喘不过来,这就是生活。
# 这些衣衫无所属,没有特征,端庄合乎法度,色调鲜亮,白的像隆冬季节的盛夏。
# 他生活在彻底的孤独状态下。这孤独随着人渐渐老去更加孤苦无告,日甚一日。
# 白昼的景象我已记不清了。日光使各种色彩变得暗淡朦胧,五颜六色被捣得粉碎。夜晚,有一些夜晚,我还记得,没有忘记,那种蓝色比天穹还要深邃邈远,蓝色被掩在一切厚度后面,笼罩在世界的深处。
# 光从天上飞流而下,化作透明的瀑布,沉潜于无声的静止之墓。空气是蓝的,可以掏于手指间。蓝。天空就是这种光的亮度持续的闪耀。夜照耀着一切,照亮了大河两岸的原野一直到一望无际的尽头。每一夜都是独特的,每一夜都可以叫作夜的延绵的时间,夜的声音就是乡野犬吠发出的声音。犬想着不可知的神秘长吠。它们从一个个村庄此呼彼应,这样的呼应一只持续到夜的空间与时间从整体上消失。
# 人们总需在这类场合不时出面,让人家看到,这样,就可以从一方方稻田包围中的冷僻地区的可怕孤独中走出来,从恐惧、疯狂、疠疫、遗忘中逃出来。
# 他们喜欢你,就因为你是你。
# 恰恰是这种属于种族的荒诞的大智大勇之中,我发现有一种深邃的动人之美。
# 有人是带着一种无可比拟的关注心意去听他们并不理解的事,她就有着这种不可比拟的心意。
# 他们的生活似乎太圆满,那似乎是得自他们自身之外。我不是那样。
# 不朽就是不朽,不死就是死,不死也可以死去,这是已经发生并且继续还在发生的事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