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古建筑的新生·智珠寺
放在开头
声明:本文全文摘自《生活月刊》201603·居筑之道 第54页及第61页 图片来源均已标于下方 内容仅用于摘抄存档无商业用途 侵删侵删侵删!!
………………………………………………………………………………………………………………
古建筑的新生(来源:生活月刊·居筑之道 Page 54)
采访:于丹
想必温守诺和林凡会认同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创始人威廉·莫里斯的观点:
“这些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经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
除非我们将之变为假货,或者将之摧毁,它们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
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
摄于2014-11-22 于东景缘参观『Sphere&Beam by Rose Morant 球体与木梁雕塑展』
在温守诺(Juan van Wassenhove)和林凡作为创始人的东景缘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完成智珠寺修缮后的第二年,智珠寺建筑群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2012年亚太地区文化保护工程年度范例奖”,这是我国文保单位第一次获此奖项。(注:周理贤女士是东景缘的第三位创始人,在该项目开始后近半年加入)
智珠寺建造于清乾隆二十一年,距今已有260年,寺庙坐北朝南,从山门殿至后殿共五层殿宇,山门外是大门及红围墙。它和早前建成的嵩祝寺、法渊寺所组成的佛教寺院群,是彼时藏传佛教活佛在京城居住和举办宗教活动的圣地,其地位远高于雍和宫。
1949年后,随着社会变革,北京的3000座寺庙大多转为民用,三寺也在其中,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盲人橡胶厂、金漆镶嵌厂、自行车飞轮厂和东风电视机厂等工厂先后在这里设置厂房,东风电视机厂不但占用了智珠寺的前殿和西配殿作为办公室,更将嵩祝寺的天王殿和钟鼓楼改造为生产车间,将法渊寺的全部建筑拆除建起了组装车间,为国人熟知的昆仑电视机生产于此。1991年,东风电视机厂合并入牡丹集团,自此后者成为嵩祝寺、法渊寺、智珠寺的部分旧址及部分建筑的正式使用方,该公司曾在嵩祝寺山门和天王殿的旧址开发公寓,最终该地产项目不但流产为烂尾楼,也同时导致嵩祝寺的中路南侧和东路南侧的古建筑荡然无存,而中路的主要建筑仅余正殿、宝座殿和藏经楼。
1984年,“嵩祝寺及智珠寺”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并未能挽救两座寺庙已然破败的局面,智珠寺的最后一次被使用,竟是作为废品回收站。据附近居民回忆,三年中,每逢大风天,废纸、塑料袋漫天飞舞,路人经过都会疾步而行,更不会有人想要踏入寺庙大门一步。待废品回收站撤出后,智珠寺一直处于尘封之后,无人问津。
直到2007年,比利时人温守诺及其中国合伙人林凡与北京市佛教协会和牡丹集团签署了使用协议,其中写明两人的公司东景缘出资修缮智珠寺,在两年的修缮期结束后,东景缘享有20年的使用权。当时的智珠寺,充塞着1960年代以来陆续搭建的车间、仓库、锅炉房和办公室等甚至称不上合格的各式建筑和垃圾,建筑工程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清理,拉出的废弃物多达200卡车。
温守诺和林凡前后更换了四个建筑工程队,直到找到了赵光伟担任工程师的建筑公司,除专业性、安全意识外,两人最为看重的是双方能够在观念上和他们达成共识,所谓“修旧如旧”,意即大家在做的是“古建修缮”,而非“古建翻新”。工人师傅们按照温守诺和林凡的要求,用人工方法将60000片瓦片小心取下后逐一编号,筛选,完好无损地重新放回原位,已经残破的通过修复后沿用,他们以无化学成分的材料制作出和旧瓦片几近一致的43000片新瓦,经做旧处理后,将之放在不为人眼易见的房顶背面一侧。采用同样的方式,买来的新木料被做旧后,调换建筑中不能再沿用的71根木柱。工程结束后,有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棚顶被整修如旧。
智珠寺的大殿在1960年代时曾因电路短路发生大火,十多辆消防车排着队从故宫护城河抽水,整整浇了一天,才将大火熄灭。在工程队打开大殿殿门时看到的是满目黑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坍塌,修缮工程因此一度中断。有意外之险,也有意外之喜,随着已烧毁的木柱和檩子的拆卸,位于棚顶的彩色绘板被逐渐发现。
温守诺在北京遍寻有古画修复经验的人,但他无法接受他们主张将之扔掉重做的说法,最终他找来了20年老友、水墨画家汤国,汤国带着两个助手来到北京,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70多块彩画绘板的复原,而那些年因年深日久只能放弃的绘板所导致的空缺,汤国建议不必做新绘板填充:“也是因为空缺,人们才得以看到原本被遮挡了的建筑顶部结构。”他认为能够安安静静地修复这些古代彩画,是自己一生中所能做的一桩高兴事:“已经宣布‘死亡’的东西,即将‘扔掉’的东西,认为‘无用’的东西,甚至觉得‘破烂肮脏’的东西,能让其重新呈现原来的样子,延续它的生命。”
原计划两年的修缮期延长至四年多,东景缘保留下了寺内各重要时期曾有过的印迹,他们将大殿用于举办文化活动,将1960年代的电视机厂厂房改建为餐厅、同一时期打造的影壁则用在夜晚时放映艺术电影,僧房被改建为客房和常年展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画廊。涂在墙壁上的标语也被完整留存,其中大殿墙上带有鲜明时代感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依旧醒目。在林凡看来,几百年的历史是历史,几十年的历史也是历史,需同样尊重和保护,任何人都无权抹掉其中任何一段。
摄于2014-11-22 于东景缘参观『Sphere&Beam by Rose Morant 球体与木梁雕塑展』
摄于2014-11-22 于东景缘参观『Sphere&Beam by Rose Morant 球体与木梁雕塑展』
温守诺 林凡
古今之间的时空张力(来源:生活月刊·居筑之道 Page 61)
项目开发者的观念和品味决定了项目的走向和最终形态,我们建立了一种合理使用文物的有机模式:将文化与商业结合,同时通过商业收益维持文物的持续保护。
——温守诺 林凡
去年6月中,《在故宫东北角的破庙里,有一个忧郁的比利时人》在微信朋友圈被频繁转发,其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介绍了温守诺秉持“修旧如旧”理念如何修缮智珠寺,据发布此文章的公众号统计,该文点阅量超过1000万。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少人看后在敬佩之外,不免感叹:这样的事情大概只有外国人会做,不少国人向来缺乏保护文物古建的意识。在深入了解之后,人们发现了温守诺的中国合伙人林凡。林凡和温守诺相识于十余年前,当时的温守诺供职于摩根大通,而从事影视行业的林凡正在骰子娄烨的电影《颐和园》,他们因为对艺术电影的热爱而同属一个圈子,大家常在温守诺那时位于故宫边上的四合院聚会,随着话题的深入和两人交往的熟络,他们商量着共同筹建一个京城的文化、艺术目的地。偶然之下,温守诺发现了智珠寺,于是有了此后四年多的修缮和The Temple Hotel(东景缘)。
去东景缘采访时,正值那里的画廊在举办艺术家颜磊名为“彩轮新转”的手工艺术地毯展,画廊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览内容,温守诺对它的构想是:“这个平台肯定要有一个画廊,展出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它们和古老建筑之间的对照,会让整个空间‘活’起来。”这是古代和当代之间的时空张力,而另一种张力在东景缘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天然地存在着,林凡描述道:“很多人第一次来的时候,从进入胡同就一路抱怨:路窄,转弯多,水果摊、小商店林立的居民生活区也略显凌乱。但是他们进入大门之后就立刻什么都原谅了,我们喜欢这种反差。”
温守诺和林凡认为,目前国内很多类似项目的问题出在最初的规划没有想好,这源于对修缮后该如何使用认知不足,对于文物古建而言,使用合理,会成为更长远的保护,使用不当,只会导致破坏:“整个修缮过程里我们一直在做减法,在把不必要的临建拆掉、清理出面貌之后,才对建筑本身进行思考。除极其重视视觉呈现外,我们还多了两个层面的意识:声音和气味,当人们进入一个场所,如果播放的是不合适的音乐,闻到的是浓重的油烟味,会不舒服,也是遗憾。”因此东景缘对于智珠寺的利用处处见心意,鉴于曾供奉佛像的大殿的精神属性,他们只在这里举行文化活动。院内的法餐厅不使用明火,以免去油烟污染,而一旦承接音乐演出,仅限于古典音乐。东景缘还请来了世界级灯光大师英戈·莫利尔(Ingo Maurer),这位已经90高龄的“光的诗人”设计了这里的整套灯光系统,他所使用的灯饰材料极简、环保,且极富现代感。
东景缘在2011年被《wallpaper》评选为当年的“中国创意设计20top things”,据林凡介绍:“我们不是大规模的酒店,只是有几间客房而已,希望客人像是住在自己或朋友家里。他们都是经常出差在外的商人,住惯了制式化星级酒店,需要住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而且期待有独到之处和新鲜感。我们经常会看入住人的资料,如果觉得某几位应该会有共同话题,我们就会做介绍他们认识的安排。”
温守诺和林凡将法餐厅的用餐人数控制在每月5000到6000人,这个必然导致收益上损失的决定,用意在于保证客人的良好用餐体验和避免对周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客人中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中国人,这证明了他们在东景缘启动之初的预见并非妄断,当时两人身边的朋友们大多断言只有外国人才会钟情这样的环境,他们付之一笑并坚持认为中国人一定会越来越对自己的建筑、艺术、文化感兴趣。几年经营下来,温守诺和林凡最乐见的是来东景缘的多位年轻人,他们因古建慕名而来,说两人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
东景缘并非如早前某媒体报道中所称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私人会所,而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到这里来吃饭、开发布会或者参观的人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从他们身边经过,可以听到他们讲话,一些人跟家人或朋友、同事介绍说自己怎么发现这个地方、为什么喜欢,那是一种他觉得这个地方属于他的感觉,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这里属于很多人。我们现在在酝酿通过更多的计划,把这个场地跟更多的人分享,比如我们会鼓励26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每个月过来拍摄大殿,然后从中选出一张最好的照片供来这里的人欣赏,同事会奖励最好照片得主带一个人来免费享用浪漫晚餐。有人说我们太‘高大上’,我特别讨厌被用这个词形容,我们是水准很高、品味很好,但是这些活动跟钱无关。我们有自己的原则,因此婉拒了很多的品牌活动,而如果某个活动很值得支持,即便没有费用,我们也会承接。”温守诺如是说道。
引入社会资金进行文物保护早已成为国际惯例,这在国内也不鲜见,然而仅就北京市而言,目前尚有超过六成的文保单位在被不合理使用。在如何擅用文物古建方面,如东景缘一样的可资借鉴的范例尚属罕见。
拍于《生活月刊》201603·居筑之道 第63页
原文注释——智珠寺大殿棚顶的70多块彩绘画板被精心修复如旧,那些残破到无法修复的被取下后将原位空置
摄于2014-11-22 于东景缘参观『Sphere&Beam by Rose Morant 球体与木梁雕塑展』
声明:本文全文摘自《生活月刊》201603·居筑之道 第54页及第61页 图片来源均已标于下方 内容仅用于摘抄存档无商业用途 侵删侵删侵删!!
………………………………………………………………………………………………………………
古建筑的新生(来源:生活月刊·居筑之道 Page 54)
采访:于丹
想必温守诺和林凡会认同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创始人威廉·莫里斯的观点:
“这些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经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
除非我们将之变为假货,或者将之摧毁,它们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
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
![]() |
摄于2014-11-22 于东景缘参观『Sphere&Beam by Rose Morant 球体与木梁雕塑展』
在温守诺(Juan van Wassenhove)和林凡作为创始人的东景缘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完成智珠寺修缮后的第二年,智珠寺建筑群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2012年亚太地区文化保护工程年度范例奖”,这是我国文保单位第一次获此奖项。(注:周理贤女士是东景缘的第三位创始人,在该项目开始后近半年加入)
智珠寺建造于清乾隆二十一年,距今已有260年,寺庙坐北朝南,从山门殿至后殿共五层殿宇,山门外是大门及红围墙。它和早前建成的嵩祝寺、法渊寺所组成的佛教寺院群,是彼时藏传佛教活佛在京城居住和举办宗教活动的圣地,其地位远高于雍和宫。
1949年后,随着社会变革,北京的3000座寺庙大多转为民用,三寺也在其中,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盲人橡胶厂、金漆镶嵌厂、自行车飞轮厂和东风电视机厂等工厂先后在这里设置厂房,东风电视机厂不但占用了智珠寺的前殿和西配殿作为办公室,更将嵩祝寺的天王殿和钟鼓楼改造为生产车间,将法渊寺的全部建筑拆除建起了组装车间,为国人熟知的昆仑电视机生产于此。1991年,东风电视机厂合并入牡丹集团,自此后者成为嵩祝寺、法渊寺、智珠寺的部分旧址及部分建筑的正式使用方,该公司曾在嵩祝寺山门和天王殿的旧址开发公寓,最终该地产项目不但流产为烂尾楼,也同时导致嵩祝寺的中路南侧和东路南侧的古建筑荡然无存,而中路的主要建筑仅余正殿、宝座殿和藏经楼。
1984年,“嵩祝寺及智珠寺”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并未能挽救两座寺庙已然破败的局面,智珠寺的最后一次被使用,竟是作为废品回收站。据附近居民回忆,三年中,每逢大风天,废纸、塑料袋漫天飞舞,路人经过都会疾步而行,更不会有人想要踏入寺庙大门一步。待废品回收站撤出后,智珠寺一直处于尘封之后,无人问津。
直到2007年,比利时人温守诺及其中国合伙人林凡与北京市佛教协会和牡丹集团签署了使用协议,其中写明两人的公司东景缘出资修缮智珠寺,在两年的修缮期结束后,东景缘享有20年的使用权。当时的智珠寺,充塞着1960年代以来陆续搭建的车间、仓库、锅炉房和办公室等甚至称不上合格的各式建筑和垃圾,建筑工程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清理,拉出的废弃物多达200卡车。
温守诺和林凡前后更换了四个建筑工程队,直到找到了赵光伟担任工程师的建筑公司,除专业性、安全意识外,两人最为看重的是双方能够在观念上和他们达成共识,所谓“修旧如旧”,意即大家在做的是“古建修缮”,而非“古建翻新”。工人师傅们按照温守诺和林凡的要求,用人工方法将60000片瓦片小心取下后逐一编号,筛选,完好无损地重新放回原位,已经残破的通过修复后沿用,他们以无化学成分的材料制作出和旧瓦片几近一致的43000片新瓦,经做旧处理后,将之放在不为人眼易见的房顶背面一侧。采用同样的方式,买来的新木料被做旧后,调换建筑中不能再沿用的71根木柱。工程结束后,有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棚顶被整修如旧。
智珠寺的大殿在1960年代时曾因电路短路发生大火,十多辆消防车排着队从故宫护城河抽水,整整浇了一天,才将大火熄灭。在工程队打开大殿殿门时看到的是满目黑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坍塌,修缮工程因此一度中断。有意外之险,也有意外之喜,随着已烧毁的木柱和檩子的拆卸,位于棚顶的彩色绘板被逐渐发现。
温守诺在北京遍寻有古画修复经验的人,但他无法接受他们主张将之扔掉重做的说法,最终他找来了20年老友、水墨画家汤国,汤国带着两个助手来到北京,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70多块彩画绘板的复原,而那些年因年深日久只能放弃的绘板所导致的空缺,汤国建议不必做新绘板填充:“也是因为空缺,人们才得以看到原本被遮挡了的建筑顶部结构。”他认为能够安安静静地修复这些古代彩画,是自己一生中所能做的一桩高兴事:“已经宣布‘死亡’的东西,即将‘扔掉’的东西,认为‘无用’的东西,甚至觉得‘破烂肮脏’的东西,能让其重新呈现原来的样子,延续它的生命。”
原计划两年的修缮期延长至四年多,东景缘保留下了寺内各重要时期曾有过的印迹,他们将大殿用于举办文化活动,将1960年代的电视机厂厂房改建为餐厅、同一时期打造的影壁则用在夜晚时放映艺术电影,僧房被改建为客房和常年展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画廊。涂在墙壁上的标语也被完整留存,其中大殿墙上带有鲜明时代感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依旧醒目。在林凡看来,几百年的历史是历史,几十年的历史也是历史,需同样尊重和保护,任何人都无权抹掉其中任何一段。
![]() |
摄于2014-11-22 于东景缘参观『Sphere&Beam by Rose Morant 球体与木梁雕塑展』
![]() |
摄于2014-11-22 于东景缘参观『Sphere&Beam by Rose Morant 球体与木梁雕塑展』
温守诺 林凡
古今之间的时空张力(来源:生活月刊·居筑之道 Page 61)
项目开发者的观念和品味决定了项目的走向和最终形态,我们建立了一种合理使用文物的有机模式:将文化与商业结合,同时通过商业收益维持文物的持续保护。
——温守诺 林凡
去年6月中,《在故宫东北角的破庙里,有一个忧郁的比利时人》在微信朋友圈被频繁转发,其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介绍了温守诺秉持“修旧如旧”理念如何修缮智珠寺,据发布此文章的公众号统计,该文点阅量超过1000万。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少人看后在敬佩之外,不免感叹:这样的事情大概只有外国人会做,不少国人向来缺乏保护文物古建的意识。在深入了解之后,人们发现了温守诺的中国合伙人林凡。林凡和温守诺相识于十余年前,当时的温守诺供职于摩根大通,而从事影视行业的林凡正在骰子娄烨的电影《颐和园》,他们因为对艺术电影的热爱而同属一个圈子,大家常在温守诺那时位于故宫边上的四合院聚会,随着话题的深入和两人交往的熟络,他们商量着共同筹建一个京城的文化、艺术目的地。偶然之下,温守诺发现了智珠寺,于是有了此后四年多的修缮和The Temple Hotel(东景缘)。
去东景缘采访时,正值那里的画廊在举办艺术家颜磊名为“彩轮新转”的手工艺术地毯展,画廊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览内容,温守诺对它的构想是:“这个平台肯定要有一个画廊,展出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它们和古老建筑之间的对照,会让整个空间‘活’起来。”这是古代和当代之间的时空张力,而另一种张力在东景缘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天然地存在着,林凡描述道:“很多人第一次来的时候,从进入胡同就一路抱怨:路窄,转弯多,水果摊、小商店林立的居民生活区也略显凌乱。但是他们进入大门之后就立刻什么都原谅了,我们喜欢这种反差。”
温守诺和林凡认为,目前国内很多类似项目的问题出在最初的规划没有想好,这源于对修缮后该如何使用认知不足,对于文物古建而言,使用合理,会成为更长远的保护,使用不当,只会导致破坏:“整个修缮过程里我们一直在做减法,在把不必要的临建拆掉、清理出面貌之后,才对建筑本身进行思考。除极其重视视觉呈现外,我们还多了两个层面的意识:声音和气味,当人们进入一个场所,如果播放的是不合适的音乐,闻到的是浓重的油烟味,会不舒服,也是遗憾。”因此东景缘对于智珠寺的利用处处见心意,鉴于曾供奉佛像的大殿的精神属性,他们只在这里举行文化活动。院内的法餐厅不使用明火,以免去油烟污染,而一旦承接音乐演出,仅限于古典音乐。东景缘还请来了世界级灯光大师英戈·莫利尔(Ingo Maurer),这位已经90高龄的“光的诗人”设计了这里的整套灯光系统,他所使用的灯饰材料极简、环保,且极富现代感。
东景缘在2011年被《wallpaper》评选为当年的“中国创意设计20top things”,据林凡介绍:“我们不是大规模的酒店,只是有几间客房而已,希望客人像是住在自己或朋友家里。他们都是经常出差在外的商人,住惯了制式化星级酒店,需要住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而且期待有独到之处和新鲜感。我们经常会看入住人的资料,如果觉得某几位应该会有共同话题,我们就会做介绍他们认识的安排。”
温守诺和林凡将法餐厅的用餐人数控制在每月5000到6000人,这个必然导致收益上损失的决定,用意在于保证客人的良好用餐体验和避免对周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客人中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中国人,这证明了他们在东景缘启动之初的预见并非妄断,当时两人身边的朋友们大多断言只有外国人才会钟情这样的环境,他们付之一笑并坚持认为中国人一定会越来越对自己的建筑、艺术、文化感兴趣。几年经营下来,温守诺和林凡最乐见的是来东景缘的多位年轻人,他们因古建慕名而来,说两人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
东景缘并非如早前某媒体报道中所称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私人会所,而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到这里来吃饭、开发布会或者参观的人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从他们身边经过,可以听到他们讲话,一些人跟家人或朋友、同事介绍说自己怎么发现这个地方、为什么喜欢,那是一种他觉得这个地方属于他的感觉,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这里属于很多人。我们现在在酝酿通过更多的计划,把这个场地跟更多的人分享,比如我们会鼓励26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每个月过来拍摄大殿,然后从中选出一张最好的照片供来这里的人欣赏,同事会奖励最好照片得主带一个人来免费享用浪漫晚餐。有人说我们太‘高大上’,我特别讨厌被用这个词形容,我们是水准很高、品味很好,但是这些活动跟钱无关。我们有自己的原则,因此婉拒了很多的品牌活动,而如果某个活动很值得支持,即便没有费用,我们也会承接。”温守诺如是说道。
引入社会资金进行文物保护早已成为国际惯例,这在国内也不鲜见,然而仅就北京市而言,目前尚有超过六成的文保单位在被不合理使用。在如何擅用文物古建方面,如东景缘一样的可资借鉴的范例尚属罕见。
![]() |
拍于《生活月刊》201603·居筑之道 第63页
原文注释——智珠寺大殿棚顶的70多块彩绘画板被精心修复如旧,那些残破到无法修复的被取下后将原位空置
![]() |
摄于2014-11-22 于东景缘参观『Sphere&Beam by Rose Morant 球体与木梁雕塑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