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岱 海
如果没有黄河的那一次改道,就不会出现《山海经》里“天池”、《汉书》里“盐泽”、《魏书》里“盐池”的记载,也不会有汉代的诸闻泽、北魏的葫芦海、宋元的鸳鸯泊、清朝的岱嘎淖尔。对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人们难免会有直透心底的荒凉感。但,造物显然要给这一片蛮荒几多生机,于是这塞外天池就被赋予了别样的灵动。
驱车行驶在土默川平原,经过盘山公路、穿越崇山峻岭、绕过密林草坡、路过乡野人家,当最初的新鲜感在心内消退,无聊乏味会悄然漫上心头。车外烈日肆无忌惮吐着火舌,车内空调已无法冷却焦躁烦闷的心情,骤然一片碧波粼粼的海出现在前方,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个清凉的去处,就是“草原仙湖”——岱海。她特有的风韵毫无征兆闯入你心里。
带着久行沙漠的人看到绿洲的渴望,远眺群山环抱、碧水之畔的蓝白色欧式建筑,禁不住要停下车投入这蔚蓝色的怀抱。优雅的喷泉花池、古典的海神雕塑、修饰整洁的草坪、芬芳馥郁的花海、郁郁葱葱的密林、茂密无垠的芦苇……这些美丽景致的前奏,似乎只是为引出无际水晶般湛蓝之海的高潮。
或许,会有一丝不屑掠过心头,觉得这“海”远不及曾经的沧海。可是,即使曾去过无数江海,也未必感受过这镶嵌在茫茫草原上的璀璨明珠带来的宁静之美。这美,是深闺碧玉的温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美,独特而稀有!
其实,浩瀚沧海,泛滥水波,又有什么稀奇?茫茫草原,漫漫荒野,在人感到焦渴绝望时,看到一滴水已是无限的感恩,何况是一片让人心旷神怡的碧海。碧水填满远山与近陆之间的凹处,便有了这一片平静神奇的“海”!它没有河流来汇聚,没有渠道来连通;它是塞外草原上独存的死水——正因为它是死水,所以没有浪涛汹涌,波涛喧嚣,而显出一种和谐与宁静;正因为它是死水,所以才有无风的丽日下,一面平滑晶莹的镜,才让人在静中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温馨。
清晨,几重白雾把海与山,天与地裹成一个浮白的团。海在厚的被子里做着无人知晓的梦。轻风带着薄薄地湿气涌向人的面颊、身体,送来沁人心脾花草的清香和海的浅唱,送来芦苇丛中毛茸茸的雏鸭吖吖的鸣叫,送来自由飞翔的海鸥悦耳的啁啾……沿着木栈桥,偶尔会看到惊起的飞掠而过的翠鸟,也能窥见在水洼里钻出的鹌鹑,或者无畏的迎着行人一个旋身飞去的海燕。一种怡然自得的韵味,在心中升腾。
“看,东方!”有人发出惊叹。
放眼,只见一抹淡淡地红,映在东方的白壳上。赤乌从壳中孵化,红嫩如剥开的蛋黄,媚惑如女儿唇上的胭脂。它怯怯地张望,慢慢舒展翼翅,似乎害怕羿的神箭而不敢骤然跃出海面。它逐渐强壮,羽毛变得亮丽光鲜;终于破壳而出,飞出海面。壳的碎片被光焰烤化,如织般缕缕飘散。于是雾成了薄纱,成了蝉翼。而跃出海面的通红的球,犹如挥舞着乾坤圈的哪吒,在海上泼下万道金光。漫天的嫩云羞红了脸。远山将崔嵬的身影埋进深海。海被染红,任烈火在胸中燃烧,但它依然平静,把这一切包容。
金乌已然展翅高飞,海水幽蓝里容着橙黄。悠然租下一叶扁舟,挥桨徐徐划向苍黛山麓。船的倒影在水波里揉碎,荡得很远很远。有风,有水藻味的湿气。风轻轻抚着浪涛,浪悠悠推着船舷。那份闲逸,让人舒适惬意。近岸,海鸟在水面漂浮的芦苇叶上小憩,游鱼在水草下探出头吐几个泡泡。蝴蝶蹁跹在野玫瑰花丛里飞舞,蜜蜂嗡嗡在芍药花堆里采蜜。一切都是那么柔美静谧。
在附近的村庄,烹一条岱海鱼、烫一壶鸿茅酒、煮一只农家鸡、沏一杯黄金茶,可享受久违的乡间野趣。在海滩悠然漫步,欣赏斜阳余辉下镀金的蓝缎海面,远眺天边晚霞少女般羞怩绯红,可享受远离喧嚣的闲适惬意。在海湾支开帐篷,坐于凉伞下甩一杆鱼线钓几尾游鱼,燃着篝火烤着鲤鱼听渔歌唱晚观漫天繁星,可享受人与自然的怡然亲近。若这静已让人心生厌倦,则可以骑上曾随着成吉思汗征战世界的蒙古马,扬鞭纵马体验驰骋草原的畅快,或是信马由缰任马蹄落处溅起四散飞蝗。或者,可以登上汇祥寺,在虔诚的诵经声中,远眺苍山间休憩的卧佛山,鸟瞰绿荫中醉人的岱海滩。
甚至,可以和淳朴善良的渔家人闲聊,或者与坐在地头抽旱烟的老农唠嗑。你会发现,这些饱经沧桑的长者,满肚子都是关于海的故事。龙山文化的一脉曾发源于此,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曾诞生于此,耶律楚材曾荡舟于此,五世达赖曾册封于此……这些如数家珍的故事,印证了这海的博大与深邃。这恰如司母戊鼎与金银错,编钟与陶埙,其间的美已然超出大与小这般庸俗的概念,而是其特有的内涵在丰富观者的审美。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而我则把岱海比王嫱。因为只有王昭君出塞的美才配得上“大漠孤烟直”的一派苍茫。
山有山的情怀,水有水的味道。沧海有其惊涛骇浪的雄宏,岱海有其波澜不惊的雅致。人总有需要静心的时候。如诸葛武侯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么当你走进草原,走进岱嘎淖尔,你会体味这苍凉而宁静的美。她会使你卸下一路风尘,忘却城市的纸醉金迷、尔虞我诈;她会使你满载欣喜,收获岱海的包容豁达、知足常乐。因为她不仅以美的形式存在,更为苍茫的草原带来生机,为贫瘠的土地孕育生命。她是草原仙女的化身,也是艰难中屹立的草原精神。
驱车行驶在土默川平原,经过盘山公路、穿越崇山峻岭、绕过密林草坡、路过乡野人家,当最初的新鲜感在心内消退,无聊乏味会悄然漫上心头。车外烈日肆无忌惮吐着火舌,车内空调已无法冷却焦躁烦闷的心情,骤然一片碧波粼粼的海出现在前方,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个清凉的去处,就是“草原仙湖”——岱海。她特有的风韵毫无征兆闯入你心里。
带着久行沙漠的人看到绿洲的渴望,远眺群山环抱、碧水之畔的蓝白色欧式建筑,禁不住要停下车投入这蔚蓝色的怀抱。优雅的喷泉花池、古典的海神雕塑、修饰整洁的草坪、芬芳馥郁的花海、郁郁葱葱的密林、茂密无垠的芦苇……这些美丽景致的前奏,似乎只是为引出无际水晶般湛蓝之海的高潮。
或许,会有一丝不屑掠过心头,觉得这“海”远不及曾经的沧海。可是,即使曾去过无数江海,也未必感受过这镶嵌在茫茫草原上的璀璨明珠带来的宁静之美。这美,是深闺碧玉的温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美,独特而稀有!
其实,浩瀚沧海,泛滥水波,又有什么稀奇?茫茫草原,漫漫荒野,在人感到焦渴绝望时,看到一滴水已是无限的感恩,何况是一片让人心旷神怡的碧海。碧水填满远山与近陆之间的凹处,便有了这一片平静神奇的“海”!它没有河流来汇聚,没有渠道来连通;它是塞外草原上独存的死水——正因为它是死水,所以没有浪涛汹涌,波涛喧嚣,而显出一种和谐与宁静;正因为它是死水,所以才有无风的丽日下,一面平滑晶莹的镜,才让人在静中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温馨。
清晨,几重白雾把海与山,天与地裹成一个浮白的团。海在厚的被子里做着无人知晓的梦。轻风带着薄薄地湿气涌向人的面颊、身体,送来沁人心脾花草的清香和海的浅唱,送来芦苇丛中毛茸茸的雏鸭吖吖的鸣叫,送来自由飞翔的海鸥悦耳的啁啾……沿着木栈桥,偶尔会看到惊起的飞掠而过的翠鸟,也能窥见在水洼里钻出的鹌鹑,或者无畏的迎着行人一个旋身飞去的海燕。一种怡然自得的韵味,在心中升腾。
“看,东方!”有人发出惊叹。
放眼,只见一抹淡淡地红,映在东方的白壳上。赤乌从壳中孵化,红嫩如剥开的蛋黄,媚惑如女儿唇上的胭脂。它怯怯地张望,慢慢舒展翼翅,似乎害怕羿的神箭而不敢骤然跃出海面。它逐渐强壮,羽毛变得亮丽光鲜;终于破壳而出,飞出海面。壳的碎片被光焰烤化,如织般缕缕飘散。于是雾成了薄纱,成了蝉翼。而跃出海面的通红的球,犹如挥舞着乾坤圈的哪吒,在海上泼下万道金光。漫天的嫩云羞红了脸。远山将崔嵬的身影埋进深海。海被染红,任烈火在胸中燃烧,但它依然平静,把这一切包容。
金乌已然展翅高飞,海水幽蓝里容着橙黄。悠然租下一叶扁舟,挥桨徐徐划向苍黛山麓。船的倒影在水波里揉碎,荡得很远很远。有风,有水藻味的湿气。风轻轻抚着浪涛,浪悠悠推着船舷。那份闲逸,让人舒适惬意。近岸,海鸟在水面漂浮的芦苇叶上小憩,游鱼在水草下探出头吐几个泡泡。蝴蝶蹁跹在野玫瑰花丛里飞舞,蜜蜂嗡嗡在芍药花堆里采蜜。一切都是那么柔美静谧。
在附近的村庄,烹一条岱海鱼、烫一壶鸿茅酒、煮一只农家鸡、沏一杯黄金茶,可享受久违的乡间野趣。在海滩悠然漫步,欣赏斜阳余辉下镀金的蓝缎海面,远眺天边晚霞少女般羞怩绯红,可享受远离喧嚣的闲适惬意。在海湾支开帐篷,坐于凉伞下甩一杆鱼线钓几尾游鱼,燃着篝火烤着鲤鱼听渔歌唱晚观漫天繁星,可享受人与自然的怡然亲近。若这静已让人心生厌倦,则可以骑上曾随着成吉思汗征战世界的蒙古马,扬鞭纵马体验驰骋草原的畅快,或是信马由缰任马蹄落处溅起四散飞蝗。或者,可以登上汇祥寺,在虔诚的诵经声中,远眺苍山间休憩的卧佛山,鸟瞰绿荫中醉人的岱海滩。
甚至,可以和淳朴善良的渔家人闲聊,或者与坐在地头抽旱烟的老农唠嗑。你会发现,这些饱经沧桑的长者,满肚子都是关于海的故事。龙山文化的一脉曾发源于此,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曾诞生于此,耶律楚材曾荡舟于此,五世达赖曾册封于此……这些如数家珍的故事,印证了这海的博大与深邃。这恰如司母戊鼎与金银错,编钟与陶埙,其间的美已然超出大与小这般庸俗的概念,而是其特有的内涵在丰富观者的审美。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而我则把岱海比王嫱。因为只有王昭君出塞的美才配得上“大漠孤烟直”的一派苍茫。
山有山的情怀,水有水的味道。沧海有其惊涛骇浪的雄宏,岱海有其波澜不惊的雅致。人总有需要静心的时候。如诸葛武侯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么当你走进草原,走进岱嘎淖尔,你会体味这苍凉而宁静的美。她会使你卸下一路风尘,忘却城市的纸醉金迷、尔虞我诈;她会使你满载欣喜,收获岱海的包容豁达、知足常乐。因为她不仅以美的形式存在,更为苍茫的草原带来生机,为贫瘠的土地孕育生命。她是草原仙女的化身,也是艰难中屹立的草原精神。
![]() |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