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诗歌课

刘文飞老师的声音很温暖,语速很慢,带着一点异乡口音,与以前教我古代文学史的老师声音很像,都是那种让人听着听着就会不知不觉间睡过去的催眠音。听刘老师读俄语版和中文版的《致凯恩》尤其如此,也许是因为读情诗更加温柔的缘故吧。我趴在写字台上,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恍恍惚惚恍恍惚惚的似乎做了一点零碎的梦。醒来的时候,课结束了。还好,可以导回去从头再听。而这大概就是时代的进步吧。
我上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常常会在课堂上睡着,特别是在某些下午两三点钟开始的课,少有不睡的(不睡的原因要么是因为老师讲课精彩,要么就是因为老师小心眼脾气不好)。那些性格温和且讲课内容平淡的课就被我一觉一觉地睡过去了。因为一二年级安排的通常是基础类课程,所以排课紧张,课程从早排到晚,睡得也很紧张。
三年级开始排更多有趣的专业课了,授课老师多是各个学科的教学带头人,教授或研究所领导之类的大人物,课程精彩了许多,大概人也开始慢慢懂事了一点,开窍了一点吧,才不怎么在课堂上会见周公了。
而今天听刘老师的课,大概是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所以轻轻松松就睡过去了。刘老师的诗歌课比较像正常的课程的样子,他先是介绍了普希金的生平、作品概况,然后从《致凯恩》这一首诗入手,像我们展示普希金诗歌的创作特点、文学特色。与我大学时上过的文学史类的课程安排很像。比较有通识课的特点:平易近人,清楚易懂,语言明白晓畅。
是诗歌课上到现在最令我喜欢的(虽然我睡了一小节课吧)。但是刘老师的课让我找到了当初上学时的感觉,很奇妙的感受。
如果接下来更新的诗歌课能够保持刘老师这样的水准,我觉得这一点学费还是值得的。
——————————
图片来自网络。不可商用。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