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NO.09《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一法国人写的,分城市/社会/衣食住/生命周期/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消闲时光几个部分,说些日常生活中琐碎的方方面面,考据多出自《梦梁录》和《武林旧事》,有点像日本人写的东西。
在9世纪或9世纪以后访问过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均一致夸赞中国商人的忠诚,他们中间的一位说:“中国人在金钱交易和债务方面诚实得无可挑剔。”马可·波罗也具有这样的看法:“他们无论在经商活动方面还是在制造方面都诚实可信。”没有人会背信弃义自食其言;而且货物的制造被如此地关切,乃至于国家为监督它而定制了一些固定的标准。——P76
规则限定私人住宅的门户不得超过一间房的宽度。... ...
人们对花园和人工池塘也像对实际建筑那样费尽心机。这些东西被认为是总体效果中很重要的环节。唐代诗人薛野鹤有云:“人家住屋,须是三分水、两分竹、一分屋,方好。”——P102
为了区别于男子,她们的衣衫均为左衽而非右衽。... ...
在杭州可以发现形形色色的鞋。皮鞋在当时称作“油鞋”,另外还有木制或麻制的便鞋、绸缎拖鞋等等。有身份的人脚穿厚底靴走路,以使自己的个子高一些。没有人赤脚走路,正像也没有人光头上街一样。即使是很穷的人也要穿鞋戴帽,齐齐整整。只有和尚才会秃着脑袋在街上走。
不过,妇人们却从不戴任何一种帽子。——P117
扇子是另一种位男女通用的饰物。它分为两种:其一是典型的中国式扇子,圆而硬,系用白丝制成;其二则是11世纪中期从朝鲜传入的折扇。有些扇面上饰有图画和书法。——P121
由于在中国北方嗜食同类的野蛮风俗曾于12世纪初在战乱和饥馑之余传播开来,从北方南渡的人也在杭州开办了人肉餐馆。用妇女、老人、少女和儿童的肉做成的菜肴各有专名,其制作过程与羊肉相同,故通常将人肉委婉地称作“两脚羊”。(庄绰《鸡肋编》)——P124
《武林旧事》一书提到过一次盛大的宴会,不仅列举了席间的200多种菜肴,而且连上菜的正确顺序也记录了下来。其中的41道菜是用鱼、虾、蜗牛、猪肉、鹅、鸭、羊肉、鸽肉做成的,烹调手法有煎、烤、炸、煮等等。另有42道菜为水果和蜜饯、20道菜为蔬菜、9道菜为用各种材料熬成的不同粥品、29道菜为干鱼,还有17种饮料、19种糕饼、59种点心。——P127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P128
宴席间,通常是每上一道菜均要喝一小杯米酒。唐代的风习是吃饱饭再喝酒,而且每位客人在轮到喝酒时仅举杯示意而已,不过此种习惯到后来已经改变了。喝酒前总是要先把酒烫过,以使身体暖和。
... ...在杭州城里出售的酒精饮料均为米酒,不过其味道的种类却多的令人吃惊。据推测,共有不少于54种不同风味的酒,其中大部分由杭州或其周围城镇酿制。这类酒的味道之美,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地人对于舶来的葡萄酒缺乏兴趣。——P128
除了酒精饮料之外,其他日常消费的饮料便是茶。(有证据显示中国人在公元3世纪以前便发现了茶叶,不过直至7-8世纪品茗才渐成风习。)茶的种类名目繁多,而且人人均精于品茗之道。杭州人每年要喝掉大量的茶叶。... ...另外,为了沏茶就必须把水煮沸,而杭州的水原本并非总是那样干净的(我们必须记住,杭州的饮水供应是通过水渠把湖水引入城中的),因此,普遍而经常地喝茶,实际上就起到了,抵御传染病的效果——没有人想到要去喝白水。——P120-130
据庄绰《鸡肋编》记载:“... ...如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非舟楫不可到,虏骑寇兵皆莫能至。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皆饿死。... ...”——P135
总而言之,这些一年一度的各种节日的初始目的乃在于摆脱浊气、瘟疫和魔障,以便重新把万物塑造得新颖纯净,去一个吉祥的先兆,并开拓一帆风顺的前景。——P174
在公元9世纪,即使此时印刷术还未推广,一些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的作品抄本便已在市场上流传,并且可以被用来支付酒账或茶账。——P228
一些新出现的事情,比如室内装修业的出现,——P230
在9世纪或9世纪以后访问过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均一致夸赞中国商人的忠诚,他们中间的一位说:“中国人在金钱交易和债务方面诚实得无可挑剔。”马可·波罗也具有这样的看法:“他们无论在经商活动方面还是在制造方面都诚实可信。”没有人会背信弃义自食其言;而且货物的制造被如此地关切,乃至于国家为监督它而定制了一些固定的标准。——P76
规则限定私人住宅的门户不得超过一间房的宽度。... ...
人们对花园和人工池塘也像对实际建筑那样费尽心机。这些东西被认为是总体效果中很重要的环节。唐代诗人薛野鹤有云:“人家住屋,须是三分水、两分竹、一分屋,方好。”——P102
为了区别于男子,她们的衣衫均为左衽而非右衽。... ...
在杭州可以发现形形色色的鞋。皮鞋在当时称作“油鞋”,另外还有木制或麻制的便鞋、绸缎拖鞋等等。有身份的人脚穿厚底靴走路,以使自己的个子高一些。没有人赤脚走路,正像也没有人光头上街一样。即使是很穷的人也要穿鞋戴帽,齐齐整整。只有和尚才会秃着脑袋在街上走。
不过,妇人们却从不戴任何一种帽子。——P117
扇子是另一种位男女通用的饰物。它分为两种:其一是典型的中国式扇子,圆而硬,系用白丝制成;其二则是11世纪中期从朝鲜传入的折扇。有些扇面上饰有图画和书法。——P121
由于在中国北方嗜食同类的野蛮风俗曾于12世纪初在战乱和饥馑之余传播开来,从北方南渡的人也在杭州开办了人肉餐馆。用妇女、老人、少女和儿童的肉做成的菜肴各有专名,其制作过程与羊肉相同,故通常将人肉委婉地称作“两脚羊”。(庄绰《鸡肋编》)——P124
《武林旧事》一书提到过一次盛大的宴会,不仅列举了席间的200多种菜肴,而且连上菜的正确顺序也记录了下来。其中的41道菜是用鱼、虾、蜗牛、猪肉、鹅、鸭、羊肉、鸽肉做成的,烹调手法有煎、烤、炸、煮等等。另有42道菜为水果和蜜饯、20道菜为蔬菜、9道菜为用各种材料熬成的不同粥品、29道菜为干鱼,还有17种饮料、19种糕饼、59种点心。——P127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P128
宴席间,通常是每上一道菜均要喝一小杯米酒。唐代的风习是吃饱饭再喝酒,而且每位客人在轮到喝酒时仅举杯示意而已,不过此种习惯到后来已经改变了。喝酒前总是要先把酒烫过,以使身体暖和。
... ...在杭州城里出售的酒精饮料均为米酒,不过其味道的种类却多的令人吃惊。据推测,共有不少于54种不同风味的酒,其中大部分由杭州或其周围城镇酿制。这类酒的味道之美,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地人对于舶来的葡萄酒缺乏兴趣。——P128
除了酒精饮料之外,其他日常消费的饮料便是茶。(有证据显示中国人在公元3世纪以前便发现了茶叶,不过直至7-8世纪品茗才渐成风习。)茶的种类名目繁多,而且人人均精于品茗之道。杭州人每年要喝掉大量的茶叶。... ...另外,为了沏茶就必须把水煮沸,而杭州的水原本并非总是那样干净的(我们必须记住,杭州的饮水供应是通过水渠把湖水引入城中的),因此,普遍而经常地喝茶,实际上就起到了,抵御传染病的效果——没有人想到要去喝白水。——P120-130
据庄绰《鸡肋编》记载:“... ...如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非舟楫不可到,虏骑寇兵皆莫能至。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皆饿死。... ...”——P135
总而言之,这些一年一度的各种节日的初始目的乃在于摆脱浊气、瘟疫和魔障,以便重新把万物塑造得新颖纯净,去一个吉祥的先兆,并开拓一帆风顺的前景。——P174
在公元9世纪,即使此时印刷术还未推广,一些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的作品抄本便已在市场上流传,并且可以被用来支付酒账或茶账。——P228
一些新出现的事情,比如室内装修业的出现,——P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