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精神》
1.真正的悲剧,绝不是寻常无衣无食之悲。 2.悲剧的精神,应该是敢于主动的。有所欲,有所取,有所不忍,有所不舍。古人说:"所爱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悲剧的人物,首先要赋有火一样的热情。"晚来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味恬淡,超脱的人不会有甚么悲剧。聪明自负,看破一切,是可鄙的人,这种人可以"不滞于物"。自命修养上"可贵"但这种人多了,一个民族也就可悲了。 4. 凡事有真知,全力以赴。信的准确,宁可以死赴之,决不中途而废。 【一点感悟】 虽不知是否信的准确,仍全力以赴,大抵是年轻人的作为。傻气的可爱,傻气的可敬。 5. 我们应该有绝对的喜怒。不能对任何事情,说喜欢吧,不见得;说不喜欢,倒也过得去。这是不生不死的态度。 【一点感悟】 除了像革命、信仰这种大是大非的东西,在寻常人身上,更多的与人交际中那些细碎的喜欢与不喜欢。 有些时候,人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或认同,或者为了所谓的友好与和谐,强迫自己顺从他人的心意,而由此感觉内心的不舒服不一致,这其实是在不断难为自己、忍受自己、伤害自己,而他人对此却一无所知。 所以,喜和怒,当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以自身的感知为前提。喜要表达,怒也须要表达。而不管表达与否,都不可随意迁就。这未必会伤害别人,却成全了自己。由此可见。保持一个人的独立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率直的人感觉总是更加幸福和自由。喜则喜,怒则怒。不必压抑,顺应天性,当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但这个世界总是强调忍耐、中庸和妥协,强调喜怒不形于色,强调事事退让大度海阔天空。所以,率性的人,又没有人保护,在生存的过程中会被伤害,直至改变。 我们总是在宣扬上善若水的境界,宣扬人要淡然超脱,有历尽千帆的自在从容和通透。而我困惑的是,深处红尘,初经人世,何来那么多属于本该是长者或经历非寻常之人的品性呢。如果一个人在这样年轻的时候,便淡定若老者,平之如水,没有喜悲的走完这一生,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期待和意义呢。那么曹禺所推崇的悲剧精神,哪里还会再有呢。 青年人,当有青年人的理想、热情和坚定,有青年人的喜和怒。至于其他的,就留到以后吧。 6. 悲剧的主人大都是失败者,但“失败”的人物不少是伟大的胜利的灵魂。 学习成功者,容易。从失败中看见真理而为之奋斗,那是难得的。伟大的人物,常常在悲剧中能看见。他们的失败,不是由于他们走错了道路。而是由于当时各种环境的限制。而艰难哭恨的道路,早晚总有有通的一天。悲剧的精神,不是指成功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