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喜欢看央视
不喜欢煽情,不喜欢主旋律,因此摁遥控器时我有个习惯,总是自动跳过央视、青岛台、山东台那几个重灾区,但最近跟着妈妈看感动中国和朗读者,发现越来越喜欢央视的节目。高中时因为议论文写作,每年的感动中国不仅要看,更要将那些人的事例背下来,最好的是把颁奖词也能写到作文中增添文采。记得那个时候看感动中国给我的感受就像看了一场苦情剧,被获奖人物们感动的痛哭流涕,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善良优秀,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身上的悲情色彩。但看今年的感动中国,传达给我的感受是,善良是一种选择。首先我想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获奖嘉宾在现场说的话一定比电视机上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都是剪辑的结果,也就是由电视台来决定我们能看到及听到哪些部分,因此这就涉及央视的价值传播导向问题。获奖嘉宾中印象最深的一位,是我国首位艾滋病学校的校长。太久了,我甚至都忘记了校长姓什么,就称呼他为校长吧,校长并不是什么社会边缘人士、艾滋病携带者,和我的初设相反,他是当地传染病医院的院长,他的事业很成功,后来又被任命兼任另一家医院的院长。他和孩子们的缘分始于一间由病房充当的教室。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因为艾滋病被送入医院,抢救成功后男孩睁眼说的第一句话是问我还能回学校读书吗。后来又有了几个类似情况的小患者,所以当年还是院长的校长就找了一间病房给孩子们当教室,医生护士们平时就教这些孩子们读书。后来人慢慢多了,几间教室已经容纳不了了,院长那时开始犹豫该怎么办。他不是没想过放弃,因为实话实说,那几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并不是他应当负的责任,但是他明白,如果自己现在不管这些孩子,他们就无学可上了,他不忍心。所以经教育局审批,他开了一家艾滋病学校。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家艾滋病学校,因此许多外地的家长也送孩子来这所学校。后来艾滋病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多,身兼两家医院院长和艾滋病校长的他实在分身乏术,他知道,是时候做出选择了。他做选择的标准是如此简单,因为孩子们是认人的,医院院长谁都可以做,校长只有他才可以,所以他选择了后者。颁奖前,会在舞台上先请敬一丹对获奖嘉宾进行一个简短的采访,说到心愿,校长说其实他不想自己的学校一直存在下去,他更希望孩子们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进入普通学校,这样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才是最好的,也能证明社会真的接受艾滋病携带者这样一个群体。好实在,这是我听完他的心愿后最大的感受。同样的感慨还发生在上周看朗读者时,介绍清华教授赵家和,在身患癌症晚期时依然没有改变原计划,向贫困山区孩子后捐助毕生积蓄1500万。听到癌症晚期时我有不忍,因为或许这些钱如果用做医疗,可以延续一下赵教授的生命。听到最后金额是1500万我很吃惊,说实话,我没想到会是这么大的一个数目,我在好奇他的孩子是否支持他的决定。赵教授的学术一定做的很好,因为身为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的他,退休后还被美国的高校聘请去教学,赚的是美元啊,我当时在心里想,所以这么有钱。但其实我只猜对了一半,其实他的钱一半靠赚,一半靠省。节目中介绍到他在美国穿的毛衣是从二手市场花几美元买的,一穿十几年,吃的也是超市里最便宜的鸡腿。接下来是他与子女之间关系的问题。他夫人及女儿来到了朗读者节目的现场,女儿说当商量(宣布?)将遗产全部用来捐助学生时,父亲说,我已经供你和哥哥念完了书,你们已经掌握了赚钱的本领,死后我的遗产不会留给你们,我要自己支配,我决定用来捐助那些无法上学的孩子们。女儿说这段话时波澜不惊,我感觉真是一家子的好人。介绍完赵教授的事迹,董卿邀请的嘉宾是赵教授的同事们,赵教授的钱应该是成立了一个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的方式捐助的,当时赵教授查出患癌症晚期时,曾和委托管理基金会的同事交代过,不想动基金会里的钱,那些钱继续用来捐助,那位同事这样评价赵教授,赵教授他们那代人是西南联大时期,在颠沛流离的年代中走过来的学子,他们有一种情怀,始终期冀着祖国可以繁荣美好。后来镜头又给到了赵教授的女儿,当时台上朗读的是赵教授资助的优秀学子,有高中生,还有现在就读于清华北大人大的大学生,看到他们朗读,赵教授的女儿似乎很激动,眼泪没止住流了下来,董卿问她想到了什么,女儿说,其实爸爸在世时,因为他很节约,自己不是很理解他,他们之间经常争吵,今天,看到这些学生,她为父亲感到骄傲。没有一味的上纲上线,允许同事将赵教授的事迹放到时代的视角来分析,播出女儿说的这段话,将赵教授作为人的多面性立体丰满了起来,为央视这样的剪辑与价值导向点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