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
这部翻拍的垃圾影响极坏,很多人没读过原著,没看过经典,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203、胡团副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烂片里驴唇不对马嘴的破角色,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徐克拍的不是“根据曲波同名小说改编的《智取威虎山》”,而是借《智取》的壳,想象拼凑的故事,没有展现一点原著神韵也罢了,还是原著的高级黑。
最酸爽的是兵归兵,民归民。夹皮沟的群众没有发动起来,没有成立民兵,小分队单打独斗,30人冲上威虎山拳打脚踢干掉了成千上万的土匪,真是匪夷所思。
原著里的夹皮沟,长年遭受土匪的敲诈勒索,残害欺凌,很多家庭被威虎山土匪毁了,和威虎山有着血海深仇,平民百姓因为手无寸铁,不得不强压怒火挣扎在无底深渊。可是这部片子里,当小分队来到夹皮沟给村民派粥时,他们面无表情地领了粥,还劝小分队别去打土匪。当土匪再度下山冲向夹皮沟时,只有小分队孤军奋战,村民们都漠然躲在屋里,没有一个血性男儿站起来帮助小分队。这些村民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徐克的道具,拍成了鲁迅笔下最冷漠的看客。
旧版是如何描写这些村民的?那是一群会思考、有血性、高度觉悟、高度团结的劳动者。在委曲求全仍然生存艰难的情况下,李勇奇说:“左右是个死了,光脚的还怕穿鞋的?!”
“妈,这样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咱们过得还不够么?”
“首长,你要信得过我们,就发给我们枪吧!”
对,拿起枪反抗——这才是正常反应。
因为被土匪欺负得狠了,小分队进驻夹皮沟还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解放军用诚意化解了误会,帮助当地建立交通,恢复生产,解决温饱,教育和组织人民,成立民兵,军民同心,一起攻下了威虎山,这是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最后的胜利属于大家。201首长给少剑波的信中写道:“希望你们戒骄戒躁,坚决贯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少剑波还Highlight出来。其中一首插曲很是动听,“跨过山岗,穿过林海,踏破万里雪原。不怕寒风吹,不怕冰雪寒,一腔热血化冰山……” 徐克的团队不理解这些。
徐克版,唯一帮助小分队的平民栓子,只是为了去接自己的娘,如果娘不在,他自然也袖手旁观。和他的娘一样,是个多余的角色,用来添乱,负责制造任务难点和最后煽情,关键时刻乱钻乱跑,一伙人除了在枪林弹雨里打枪开炮还要抽空管教熊孩子——这是有多幼稚才会以为打仗跟过家家一样可以闹着玩。编剧靠制造这种低级的矛盾冲突来推动剧情、增加紧张感,真是,唉,我对当下的电影已不要求“艺术”,只求别这么low!最后,熊孩子如愿害死了高波。没关系,反正这部片子里的高波傻头傻脑我也不待见。
真正的高波是个机灵孩子,他很年轻,可已经是个作战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了。他给203值勤时睡着了,203刚想给他盖件军大衣,正碰上胡团副偷偷摸摸来请战,门一响,高波就惊醒过来,立刻警戒,拔出枪来喝问“什么人!”短短一个镜头,干净利落的行动展现了军人训练有素的作风。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事情不少,积极参与着剧情的发展,无论原著还是电影,都刻画得生动而饱满。可是这部片子里的高波,只会乱抓熊孩子,别的什么也没做,空洞模糊,可有可无,不知是编剧不想刻画,还是无力刻画。
那个傻乎乎的四眼田鸡不是高波,那个无组织无纪律要求离队的莽撞汉子不是杨子荣,那个高原红蛇精脸的大嫂不是甜美活泼的小白鸽,那个毫无战略战术可言、作战靠吼的面瘫不是运筹帷幄的少剑波。这部片子,全力抹黑了我军民关系,抹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贬低了中国人民的英勇与智慧,竟还敢冠名《智取威虎山》?!!
最后,多余的两个角色,栓子妈和栓子,终在威虎山上重逢,落泪,煽情,结束。作为观众,恍然间有种错觉——小分队这么大动干戈只为搭救栓子妈。原著中小分队做了那么多工作,多少努力与成绩,就此一笔抹杀。导演格局太小,场面拍得再大也不过是黑社会火拼、街头小混混打架的思路。
为了不武断,含怒看完没有半途而废,事后懊悔,一分钟也不值得为它浪费。没有比评论一部烂片更痛苦的事,观影本该享受文艺的美好,却看得我火冒三丈、坐立不安,以后再不看这种翻拍的烂片,也再不评价烂片。
「到了现在,中国反动派只能提出所谓“以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和新文化对抗,就是说,反动派有的是钱,虽然拿不出好东西,但是可以拚命出得多。」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