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和数学

1.
看到友邻simplesion的广播,谈女孩子因为社会文化的影响怕数学怕科学,让我想起几件事。
认识的一对夫妇,两人都是读理科,工作忙,女儿小时候送回国,背唐诗学九九表,都被人夸聪明。回到美国后,上学一开始就送最好的私立,学习上完全依靠学校。到了初中时,对数学很抵触,高中开车,跟着父亲去车行买车,讨价还价,算税钱,谈车贷,还有旧车作价(trade-in),最后她对父亲说,这么多数字,这么复杂,我完全晕了,将来如果我有买车这样的事,你来帮我。
另有个ABC女孩送私立小学,开学前老师特意给所有家长发邮件,关照不要家长们自己教孩子数学,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安排。那女孩读了几年后,有次和同学一起做作业,有道题目不会做,同学对她说,连你都不会啊,回去问你爸妈吧。
一次出去玩,在一个朋友家作客,朋友的外甥女在这里读理科博士,聊天时她说起学校当助教的事,美国学生问她,为什么2的3次方乘以2的5次方,结果是2的8次方,而不是2的15次方,而且问这问题学生还是读理工的一年级本科生。她还说起当年在国内时的经过,一开始有点怕数学,后来在初中碰到一个老师,人好课上得好,经常夸她鼓励她,她慢慢越学越好。
2.
我家小姑娘小时候在托儿所时,一天她妈妈去接,老师告诉她,在她到之前,小姑娘对老师说,还有二十分钟,妈妈就要来接我了。老师看了下钟,还真是,孩子妈妈一般五点半到,那时候是五点十分。老师很惊奇,说教过这么多孩子,第一次看到这么小的孩子会看钟的,还能算时间,问她教过没有。她说只教过一点简单的加减法,算时间没有教过。老师说,将来读书后可以让她上数学和科学夏令营,你们可以留心一下。
孩子妈到家告诉我这事,我说,爱因斯坦的传记,一般都会提到他小时候对指南针为什么永远指向南北感到困惑。如果小家伙日后成名,这也可以写进传记,但从基因和概率说,她将来成为和我们差不多的普通人可能性大得多得多。 家属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做点数学题。我说,没必要,六年小学,数学那点东西,理解力到了以后,一年时间完全可以搞定,习题就是简单重复劳动,唯手熟尔,花这个时间不如锻炼身体,读读书,学点才艺,受用一生。
后来孩子到五岁时开始学游泳学琴,进入北美华人家庭标准育儿模式。有一年去加拿大,住在亲戚表哥家,两个女儿,一个马上要进大学一个初中。有天小女儿吃了晚饭妈妈送出去,拿了个蓝色的小袋子。回来我们问是去参加什么活动。表嫂说,是一个课后学习班,叫Kumon, 送去学数学。问她喜欢么?表嫂说,说不上喜欢,每天有定额的作业,回家做题,我们休假也带着,主要是养成每天做点数学的习惯。姐姐以前没有送过,学琴学画画比赛都拿过奖,但数理成绩不是很好,如果好一点的话,应该能去更好的大学,说不定还能拿奖学金。孩子妈说Kumon我都没听说过。表嫂说,Kumon是加盟连锁经营,你们那里肯定有,可以考虑一下。
回到家孩子妈一查,离家不到半英里,我们去买菜的超市边就有一家,经常路过但没注意过。交钱报名送,一周进去两天,看了例题自己做题目,不懂可以问助教。负责是个印度女士,助教也全是印度人中学生。剩下五天都每天都有作业,做完我们对答案批改。进去时,她还没有学两位数加法,一年后因为转学时间不方便停送,那时已经学到分数通分加减。印度女士说她是进度很快的学生,对我们停送表示可惜,希望以后再去。开始那里还碰到过一个中国妈妈,我提到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她笑了:你们也太闭塞了,连大名鼎鼎的“苦闷”都不知道!
孩子妈有时候抱怨小姑娘象我,不喜欢做数学题,也因此产生家庭摩擦(以前写过一篇日记:作为矛盾的数学和因为数学的矛盾)。我说,她至少比我小时候好多了,当年我爸给我订了六年的《中学生数理化》,我愣是上面一道题目也没做过,只是在上面看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这事现在回想,就觉得不可思议。停送以后,我买了两本书,Math Olympiad的习题集(本来想放个亚马逊的链接,好像被豆瓣禁止,用这两个词一查就出来,书名分别是Math Olympiad Contest Problems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Vol. 1和Math Olympiad Contest Problems, Volume 2),不懂我教教她。
三年级前没有回家作业,四年级开始要写不少东西,Science Project之类的也花时间,又加上钢琴外开始学小提琴,平时时间不够,只能在周末做点数学,两本书外再做些其他题目。学校四年级开始有数学兴趣小组(Math Club),她参加每周活动一次一小时,五年级来了个志愿者辅导老师,退休的大学数学教授,七十多岁很热心,组织了五个学生去参加AMC 8(针对初三学生的数学竞赛),结果出来没想到她在所有参赛的女生中进入了前10%。最近那老师还叫学生和家长们一起去看电影《隐藏人物》( Hidden Figures )。
3.
有人研究过一个问题,在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领域工作的妇女的百分比哪个更高:在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还是不太富裕,经济不太发达国家?
答案可能会让人惊讶。 无论是选修STEM学位的学生,还有在相关职业的就业人员,富裕和性别相对平等的美国,比起很多较贫穷,男女性别区分更为传统的国家,女性都来得更少。象伊朗,罗马尼亚和马来西亚位列妇女获得科学学位最多的国家之中。在印度尼西亚,妇女获得了近一半的工程学位。
进而研究,发现美国女孩喜欢数学比男孩少,这是在控制不同的数学能力,社会阶级背景,课程困难度之类因素之后得出的统计结论。在物质丰富和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社会鼓励学生追随兴趣,选择职业是为了使人能表达所谓的“真实的自我”。科学和技术性工作常常被描绘成孤立的独行,干工作是些不合群的书呆子。但对我们是谁,我们将喜欢做什么,以及我们将来会擅长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多数人不会在很早的时间段,象小学里,就能很明确知道答案,同时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象“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这样的包括关于性别差异的观念。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和日常语言一样,用来描述世界。从学习的角度说,和日常语言一样,虽然能力有高下,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这两种语言。美国统计过几百所高中的学生后发现,男生往往会高估自己在数学上的能力,但女生倾向于低估。12年级(高四,美国高中最后 一年)的女孩,如果她们相信自己擅长数学能够解决难题,她们大学选择STEM专业会高出许多。
上面关于女孩子和数学主要谈的是美国的情况,对国内未必适用,也许可以略有借鉴。也不是想传播养娃上焦虑之影响,只是写点这方面的一些经历体会和随感。记得那天我买了两本Math Olympiad的习题集回来,拆封的时候,孩子妈看到书名,问我:这是不是国内说的奥数啊?我说,这里面的题目比国内奥数简单得多,离开Terence Tao拿金牌的奥数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
雅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24 10:10:37
-
Lis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4-17 21:13:17
-
馬刀※废柴田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4 18:02:20
-
BladeWang可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9 01:34:46
-
willas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06:32:16
-
亚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05:00:26
-
arch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小学里被一个数学老师吓到了,从此落下了心理阴影。其实我应该是能学得更好的类型,如果我的数学再好点,没准后来可以上北大。现在倒是有点想重新学数学的愿望了,因为我觉得我总来没有学会这种语言的本质。😄
2017-03-14 12:03:08 -
水浮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4 09:10:12
-
江南山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3 21:47:02
-
余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3 13:17:40
杜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今年种树 (118人喜欢)
- 两代人的文艺共享(马特达蒙、陈奕迅、Dua Lipa、Sinners、Hailee Steinfeld、黑暗荣耀) (118人喜欢)
- 从女大学生宿舍到吃喝玩乐的家 (116人喜欢)
- 写吃的梁实秋和张爱玲 (114人喜欢)
- 胸无大志的年轻人 (22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