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病
来自陈章鱼老师的知乎live 【课前回答】 1、关于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让人在重拾书本的时候,需要花费精力去回想起之前的内容,浪费时间和精力。建议学习时间管理,也许时间节省不出来,但可以挪动。把碎的时间集中处理,用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阅读,能更加高效。 2、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建议: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本书太多方法,每次尝试不同的方式,一个一个消化。 【正文】: 福尔摩斯说:排除所有不正确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人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思考的是如何达到目的,如果能在这条路上避免一些错误的事,就能尽早地达到目的。 【仙丹式阅读】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通常不知道到底要读什么书?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懂如何在书中寻找方案,反而去阅读经典,比如哲学,希望找到一本书就能找到解药。此为仙丹式阅读。 我一直在强调带着目标去阅读,因为目标有很多功能:提供驱动力、让你的时间有效安排、也可检验你的读书输出,让你的阅读更加知道从哪里发力。但也有人有疑惑,带着目标去阅读会不会显得功利?其实,每个人的阅读都是为了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已经有焦虑,在阅读中能向着这些焦虑寻找解决方法,但是又不为自己设定目标,则很容易陷入仙丹式阅读。仙丹式阅读的心态是妄图在一本书或一次阅读中找到万事万物的解法。 仙丹式阅读危害:1、心智、眼界、境界、全面的知识体系,追求的过程中容易浪费太多时间,很难达到心中的标准,容易让我们产生挫败感;2、仙丹式阅读很多时候跟自己的目标是南辕北辙的,问题还是存在,没有解决焦虑,容易让我们怀疑阅读,甚至怀疑自己。 如何避免仙丹式阅读?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究竟在哪个点上有问题,焦虑点在哪儿,以此来作为自己的阅读方向。 【集邮式阅读】 过度地关注输入量。一年阅读上百本书,但是回想书中内容,很难记得起来,甚至面对自己的已读书本列表有这样的疑问“诶?我还读过这本书吗?” 为什么会产生集邮式阅读?包括我在内可能给大家一种误导,比如我总在知乎上说“人丑就应该多读书”。或者在自我介绍里写自己每年的阅读量,当然这样比较好看、引人注目,是一种成绩。很多知识分享的达人也是这种心态,所以造成误区:谁读的多谁就读的更好。但是实际上,阅读量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我认为物质食量和精神食粮是相同的,所以我乐于用食物来做比喻。在这件事上,尤其是男生想练出肌肉,我们靠增肌粉等是不可能吃出肌肉来的,需要靠大量的锻炼。阅读一样的道理,需要依靠输出。输出的方式有实践和分享,只有输出才能真正解决你的问题。 如何避免集邮式阅读?设定目标,量化目标,帮助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状态。问题在于量化目标的关注点,比如想健身,是要将目标设定在体重等数值上,而不是阅读多少本健身的书。退而求其次关注的量化目标是关注输出状态。最糟糕的量化目标是输入状态。 【追星式阅读】 越多人认识到阅读重要,却不知道读什么。越多媒体转发书单,阅读达人推荐书单,但引发问题:如果对书目不加思索、分辨,也很容易造成阅读误区,此为追星式阅读。正如我追逻辑思维的书,后来才慢慢地醒悟过来。 追星式阅读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而是希望依靠他人来为我们指出人生前进的道路。这样的问题其实体现的是我们的懒惰。没有目标的驱动力,也没法把书中内容消化,没有输出,没有提高。 如何避免追星式阅读?确定领域从自身出发,了解确定自己的问题,你想要掌握的技能,或者从自身兴趣,以此确定到底要向哪个领域去阅读。当你确定方向之后,你仍然很难确定要在众多的书里选择哪一本,那么这时候你可以依照公众号的推荐,媒体书单等专业人士那里获得推荐。两个步骤,1、确定领域从自身需要出发。2、确定书籍,在这个领域之内的书籍可依照达人推荐。 【地平线式阅读】 在阅读中有大致方向、确定领域,却没有终点。仿佛我们在赶路,知道应该向西走,但是走多远不知道,向着地平线一路往前走,此为地平线阅读。 我们在设置阅读目标的时候也会碰到这样的误区,就是过于空泛、没有终点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往往伴随着这样的关键词:提升、增强、开拓。比如,提升眼界、开拓视野、增强逻辑性等,都是地平线式的目标。因为你不知道什么算提升眼界,什么样算开拓视野,没有明确的目标。 不仅是阅读,其它时候也经常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我想要瘦,但是不知道要从什么体重到什么体重。我想跑步,但是不知道每天要跑多远、跑多长时间。或者说,我想提升写作能力,那就只有提升写作能力的目标,却不知道每天要写多少文字,希望自己能达到什么程度? 这本质是不懂得利用量化的目标去管理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没有量化的目标会让你心中的标杆非常模糊。你在这样的模糊标杆与自己输出结果对照时容易引向两个极端。1、心中的标杆设定不高。不论怎样阅读,还是觉得没有达到自己心中提升等那样的目标。其实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挫败感;2、标杆过低。感觉被作者说服,以为达到了目标。但没有有效的输出,没有内化。这样对提升不多。 如何避免地平线阅读?量化目标。关注自身状态——>关注输出状态——>关注输入状态。 【口是心非式阅读】 大家阅读中会有焦虑:我阅读没有效率、没有效果、没有带来帮助,因此带来焦虑。这些人阅读是这样的,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我想浏览这本书,找大致脉络。依照这样的目标匹配了相应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但是用来检验成果的目标又是我是否能抓住思维精髓、能否掌握最核心的观点、我是否在交流时能把这本书中重要的部分讲述出来。其实,他的焦虑来源在于他用来匹配时间和注意力的目标是很低的,用来检验自己成果的目标是很高的。 用相对较低的目标去匹配时间和注意力,又要用相对较高的目标去检验输出的成果。两个目标的落差造成焦虑,导致怀疑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甚至智商。太多挫败感、丧失信心。 如何避免?一开始要认清自己的目标。把目标写下来,就当做自己为自己的承诺。用这样同样的目标去匹配时间和精力,也检验输出和结果。 【搞个大新闻式阅读】 设定阅读目标时总想一步到位过分求高,而且往往是我们了解越少的领域,越容易出现这样的心态。我想吃透这本书、精通某个技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过分求高的心态就称之为搞个大新闻式阅读。 为什么这样?对某个领域了解有限,往往以为很简单,一点点知识就够。另,我们可能不了解自己需要。比如烹饪,我们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就没必要成为米其林主厨。最后,我们想精通某个领域就要花一万个小时,势必为此付出大量精力。而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我们容易轻易说出这样过高的目标。 什么危害?首先,过分求高很难在实践中达到,产生挫败感。2、某些不重要领域花费过多时间,造成浪费。 如何避免?通过多问自己几个是什么,将自己的目标拆解成小目标。这样容易让自己的目标回归理性。比如,我们想了解某领域,问自己这个领域包含哪些部分,是不是每个领域每个部分都要了解,还是只要某个领域,对某个部分重点发力,其它只要了解就好。 以上6中误区,都是目标造成的。所以,要科学设定目标。如何科学设定目标?建议了解SMART原则!!!!!!!!!!!!!! 【行动拖延症】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2点表现:1、有自己想读的书,但总没有开始;2、要开始行动的时候发生拖延。《拖延心理学》:我的拖延是在宣誓我的控制权;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恐惧成功,有些人认为自己不配成功。最常见的拖延成因是太多人心中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自我价值观建立在能力之上,能力是在行为上,担心全力付出还是没有多好的效果,所以通过拖延在最后时刻做。以此,就算没成功也有了借口。 虽然我们从书中汲取了很多营养,获取了很多理论、很多方法,但我们却因为拖延症不能展开行动,那么我们也无法让书籍帮助我们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一直在推荐大家多读书,仿佛书籍是万能的,但阅读本身也有局限性。书籍像地图,它可以帮助你找到一条从你目前所在到你想要去的地方的捷径,让你走的更安心更顺畅。但是,书籍本身并不能代替你去走这条路。即使你面对地图研究得再透彻,你不迈开步,终究还是一样的。 如何避免?《拖延心理学》中给出的方法:你需要观察内心的抵抗,和自身对话,找到拖延的原因,每当产生拖延行为的时候,寻找理由记录下来,看看到底因为控制权的原因、恐惧成功的原因,还是因为完美主义者的原因。找到根本才能对症下药。 我个人经验有几点:学习时间管理技巧,让目标更合理,拆成小目标,更容易实现;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输出尴尬症】 阅读之后一定要输出,只有输出才能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大家疑惑:我知道了输出的重要性,但输出结果与想象的有天壤之别,有很大的挫败感。这个都是因为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有限,造成我产生误区总想一步到位。 回想自己养成习惯的过程或者学会一个技能会发现我们几乎都是很难一步到位,都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纠错。而这样的阶段就是学习当中所说的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这当中的学习区。所以,当我们进入学习区的时候,势必就会和我们真正想要做好的状态不相符。有一个相对尴尬的表现,那么只有挺过这样的过程,让自己不断坚持才能真正掌握技能,真正领悟我们想掌握的知识。 如何避免?1、掌握输出方法,比如沟通技能、读书笔记技能,借助框架,满足自己较高目标,减少挫败感;2、拆分、量化目标,让目标回归理性。最重要的对策其实还是坚持。无论目标多小、方法如何好,我们总要经历学习区的状态,只有能挺住,容忍自己现在做的不好,又相信自己以后能做好的人,才能坚持得到进步。 今年5月我建立了以输出为核心的读书群,大家每个月都要有输出作品,最普通的是读书笔记,或者思维导图、PPT,甚至拍成视频分享给大家。我也一直在自己的公众号、知乎专栏分享这些作品。细心的人会发现,同一个人在经过几个月的过程后,输出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多提升。我们在掌握一个技能的时候必定会经历这个过程,你只有坚持,才能真正达到进步的状态。 【干货依赖症】 现在市面上大量出现精华版、总结版的所谓干货,比如十分钟读完一本书,很多节目也在做这事情。有人产生疑惑,既然我们能在10分钟就可以抓住一本书的重点,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必要花那么长时间去了解一本书。很多人产生误区,过度依赖干货而丧失真正的阅读,这样的过程其实有害无利。 并不是干货不好,但有局限性。这样的干货就像隔壁阿姨要给你介绍对象,她可以让你对这个人产生相对全面但又粗浅的印象,你可以依照这个印象去决定要不要跟这个人接触,可以依照给你的信息,在跟这个人接触的过程中寻求更多的共同话题、契合点,但很难根据隔壁阿姨的介绍就决定跟这个人厮守终身,你还是要接触才能判断。 所以干货阅读代替阅读造成的结果虽然能满足我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但过于抽象的脉络很难让我们将书中的内容内化,也很难找到实践和应用的方向。 如何更好的利用干货?1、将干货阅读代替略读,了解脉络,决定是否继续阅读;2、对输出进行总结的时候,和自己的总结进行对照。如果干货比自己的总结好,可以改进得到提升。 【资料囤积症】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推荐书籍《嗜书瘾君子》介绍了书痴的行为,成套、论箱买书。资料囤积症的出现主要因为时代变化过快,可能20前信息相对确实,而今信息海量。我们观点跟不上的时候容易造成资料囤积。 对照物质食粮更容易理解。父辈祖父辈经历了相对物质匮乏的年代,虽然如今很容易买到食物,但他们仍然留有舍不得吃、扔的行为。对应我们现在的信息就容易理解了。面对信息变化的时代,我们的观点还没有跟上的缘故。 如何避免?1、相应学习断舍离的概念,对已有书籍进行处理;2、一定要如自身需要进行筛选;3、认清自己输出的情况,以自己输出量的多少来决定买书节奏。对于我来说的好方法是,我去年开始陆续把手中的书送出去,无论读没读完。一开始别人不理解,慢慢地发现,这样的送书是非常有好处的。帮我把以前没读的读完。因为当要送的时候,我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产生这种感情迫使我感觉去读完这本书。而所有权要发生变化也会迫使我去做总结,我去做读书笔记,希望能把这本书中精华的部分存留下来。同时,送书的过程中还可以跟你的朋友有更多的交流,获得更好的声明。送书是非常好的行为。 【“旅行”焦虑症】 很多人有问题:致用类的书籍我知道怎么阅读,但当面对诗歌、小说、戏剧、历史的时候,如何阅读?我认为,其实和致用类书籍有很大的区别。致用类书籍力图阐述的是事情的解决办法,而小说等叙述类书籍是提供了不同的情景。而代入不同情景的书籍仿佛带我们去旅游一样,当我们面对小说而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旅行”焦虑症出现的时候。 比如面对如何阅读一门书。所有人看到的是阅读的方法,如何解决阅读当中的困惑。而当我们面对叙述类的书籍,可能每个人看到的角度不同。比如鲁迅所说的例子,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义、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留言家看到了宫闱秘史,其实鲁迅先生没有说全,比如文学爱好者看到了富有才气的诗词,研究者从里面能看到明清时期的民俗,还有像我这样的吃货看到里边的饮食特别好。就是这样,面对这样叙事类的书籍,就好像我们去不一样的地方旅行一样,你和我都去英国伦敦,可能我们每个人获得的领悟都不相同。 所以,致用类书籍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确定性。而叙述类书籍就像旅行一样,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跟身边不一样的情景。或者说把我们自己放到那样的环境中,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潜质。而我们如果不能了解这两点的区别,我们去利用致用类书籍的观点去阅读小说、历史、传记,我们就会产生错位的焦虑,我们会迫使自己从小说中获取确定性、知识或者道理,这样的错位会让我们丧失兴趣。 所以应对旅行”焦虑症的方法是在面对致用类书籍和叙述类书籍的时候选择不同的阅读角度和不同的心态。就像我们在平时工作当中和旅行的工作当中采取的不一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在叙述类书籍当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获得更多快乐、发现。 小说的阅读,我强烈推荐台湾作家许荣哲《上下部的小说课》,我觉得是这几年看来,在小说阅读领域中最容易上手的指导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在欣赏小说的时候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让我们不光是看热闹,而是能更深入地从作者的角度去看到很多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就好像我们在旅行当中能更多地发现路上不同的风景,更多地欣赏自然的美。 【“一条过”妄想症】 很多人在阅读时候希望通过一遍的阅读就能将所有的阅读目标完成,了解书的脉络、掌握内容、同时可以分享给别人,或者书中的好方法加以实践。这样力求一次阅读就可以满足所有目标的幻想就称作“一条过”妄想症。 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到底要阅读几遍。很难回答,因为面对不同的书籍不同领域,每个人花的时间不同变数也不同。但肯定的是一遍远远不够。在我看来阅读你至少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略读,了解主题的阶段,同时判断要不要全部读完;泛读,完全阅读下来,了解全部内容,同时决定要不要将书中内容输出,加以实践;精读。 三遍,会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其实会发现,经过这样的过程来阅读,比拥有“一条过”妄想症更高效更专注更省时间。在略读和泛读的过程中将不必要的书籍筛选出来,避免在不必要的书上花太多时间。同时,经过略读和泛读已经掌握了书的大致脉络,在精读当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重点,真正需要的用以重点来读。已经知道的或者不那么需要的可以速读或跳过。 而且“一条过”妄想症的另一个危害是妄图在一遍的阅读中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带有这样的误区来阅读时很难进行重读。其实重读非常重要。一本书像一个朋友,不可能通过一次交谈就能了解。重读是非常关键又非常有效果的事情。因为重读的次数越多,阅读的时间越少,但是同时从书中获得的东西反而越来越深。这比读新书交新朋友会让你的阅读更加高效更多收益。但因为很多人有了“一条过”妄想症的误区,所以不屑于重读。这样很遗憾。 XDDDDDDD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