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读日记一般读一本育儿书
前两天开始看《下乡育儿》,似乎是几年前很火的一本书,那天在书店看到,突然又一种莫名的冲动想亲自翻开一睹它的魅力。
《下乡育儿》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夫妻,因为8岁的女儿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在换了几次幼儿园和小学都无果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带着女儿去乡下体验生活的故事,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述一家人搬到乡下生活后的日常琐事。
和传统的育儿书籍不同的是,当你在看《下乡育儿》的时候,就像是在看一个朋友的日记,没有华丽的赘述,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精彩的案例,只有最真实的故事和最切身的感受。
刚读第一篇的时候,你会觉得本书的文字太过于简短通俗,如此“粗陋”的表达怎可能传达出令人信服的“育儿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上当”了。可是读着读着,这简短而不加修饰的文字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你停不下翻页的手,欲罢不能,而且你的心情也会随着一家人每天的不同遭遇而起伏不定。
每当看到作者的女儿天天因为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而哭着躲到妈妈怀里的时候,我也会想象当自己的女儿长大之后遇到挫折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是和作者一样把她和“危险”隔离,用自己的臂膀把她保护起来,还是和文中的“乔老师”一样,努力把孩子推出去,让他们自己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风险。最终,作者本人在“乔老师”的引导下,为了女儿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与人交流,接触社会,她终于鼓足勇气,慢慢收回自己的“保护伞”,让女儿可以独立面对陌生世界的“风吹雨打”。
而文中的爸爸却似乎不够“勇敢”,对女儿悉心呵护、事无巨细,因为女儿的社交恐惧症而更加害怕女儿在外遭遇“风险”,因此总是想法设法提前帮女儿“规避风险”,就像在城里的时候不断换学校一样,而每次看到这里总是会想到我们家的“女儿奴”。由其是前阵子女儿生病的时候,老公明明自己咳嗽还没痊愈,却无时不刻操心着女儿的病情,因为女儿第一次验血出来白细胞指数很高,但是因为不想她以后生病依赖挂水,所以我们俩坚决拒绝了医生“打点滴”的建议,决定还是先回去用药观察几天再说,明明已经决定不挂水了,可是娃她爸却还在纠结,会不会女儿光吃药不会好,万一吃了药反倒严重了怎么办?然后因为女儿第一次吃抗生素不配合,吃了半颗不肯吃了,娃她爸又开始纠结,是不是给她再补吃一颗药,可是会不会两次间隔时间太短了?……在女儿生病的一周之内,老公所有的注意力几乎都在女儿身上,而我们每天的对话几乎都是围绕女儿的体温、穿衣量、是否按时吃药、精神状态如何等问题展开,而女儿只要有一点异常,或者状态稍微变重,他就开始忧心忡忡,然后网上开始百度各种资料来“说服”自己的忧虑。
对于这种近乎神经质的“溺爱”,其实作为亲妈的我也很矛盾,他总是可以很早地“预见”女儿将会遇到的“风险”,例如可能会摔倒,可能要生病了,虽然我总被她嫌弃“不上心”,但因为他的“上心”也让我少操不少心,也让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更强烈,而他的过于“上心”有时也会让我有些担忧,害怕我们的过分保护会让女儿的依赖性增强,遇到挫折就往后退缩或者求助我们。所以看到文中“天天”的大黑狗被别人抢走的时候,我也会不禁回想起女儿的玩具被别人抢走的时候,自己总是会很纠结,是帮她抢回来,还是让她自己去解决,而无论每一种做法过后却总是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下次应该用另一种方法。
《下乡育儿》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夫妻,因为8岁的女儿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在换了几次幼儿园和小学都无果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带着女儿去乡下体验生活的故事,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述一家人搬到乡下生活后的日常琐事。
和传统的育儿书籍不同的是,当你在看《下乡育儿》的时候,就像是在看一个朋友的日记,没有华丽的赘述,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精彩的案例,只有最真实的故事和最切身的感受。
刚读第一篇的时候,你会觉得本书的文字太过于简短通俗,如此“粗陋”的表达怎可能传达出令人信服的“育儿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上当”了。可是读着读着,这简短而不加修饰的文字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你停不下翻页的手,欲罢不能,而且你的心情也会随着一家人每天的不同遭遇而起伏不定。
每当看到作者的女儿天天因为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而哭着躲到妈妈怀里的时候,我也会想象当自己的女儿长大之后遇到挫折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是和作者一样把她和“危险”隔离,用自己的臂膀把她保护起来,还是和文中的“乔老师”一样,努力把孩子推出去,让他们自己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风险。最终,作者本人在“乔老师”的引导下,为了女儿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与人交流,接触社会,她终于鼓足勇气,慢慢收回自己的“保护伞”,让女儿可以独立面对陌生世界的“风吹雨打”。
而文中的爸爸却似乎不够“勇敢”,对女儿悉心呵护、事无巨细,因为女儿的社交恐惧症而更加害怕女儿在外遭遇“风险”,因此总是想法设法提前帮女儿“规避风险”,就像在城里的时候不断换学校一样,而每次看到这里总是会想到我们家的“女儿奴”。由其是前阵子女儿生病的时候,老公明明自己咳嗽还没痊愈,却无时不刻操心着女儿的病情,因为女儿第一次验血出来白细胞指数很高,但是因为不想她以后生病依赖挂水,所以我们俩坚决拒绝了医生“打点滴”的建议,决定还是先回去用药观察几天再说,明明已经决定不挂水了,可是娃她爸却还在纠结,会不会女儿光吃药不会好,万一吃了药反倒严重了怎么办?然后因为女儿第一次吃抗生素不配合,吃了半颗不肯吃了,娃她爸又开始纠结,是不是给她再补吃一颗药,可是会不会两次间隔时间太短了?……在女儿生病的一周之内,老公所有的注意力几乎都在女儿身上,而我们每天的对话几乎都是围绕女儿的体温、穿衣量、是否按时吃药、精神状态如何等问题展开,而女儿只要有一点异常,或者状态稍微变重,他就开始忧心忡忡,然后网上开始百度各种资料来“说服”自己的忧虑。
对于这种近乎神经质的“溺爱”,其实作为亲妈的我也很矛盾,他总是可以很早地“预见”女儿将会遇到的“风险”,例如可能会摔倒,可能要生病了,虽然我总被她嫌弃“不上心”,但因为他的“上心”也让我少操不少心,也让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更强烈,而他的过于“上心”有时也会让我有些担忧,害怕我们的过分保护会让女儿的依赖性增强,遇到挫折就往后退缩或者求助我们。所以看到文中“天天”的大黑狗被别人抢走的时候,我也会不禁回想起女儿的玩具被别人抢走的时候,自己总是会很纠结,是帮她抢回来,还是让她自己去解决,而无论每一种做法过后却总是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下次应该用另一种方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