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梦
查看话题 >草木之人
《红楼梦》作为我四大名著唯一完整看过全篇的启蒙书,而今算起来,已经不记得到底读过多少遍了。看到豆瓣正刷得如火如荼的红楼梦这个tag,想到红楼梦,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林黛玉说的那句话:
“我哪里比得上人家又是什么金又是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
按照曹公的设定,林黛玉前世不过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边的一颗绛珠仙草,只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日日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这是她的造化。于是她弱柳扶风,于是她风露清愁,她惜花葬花,她伴着婆娑竹影咏叹秋窗风雨,仿佛这一生,都绕不开草木之身。
第一次读红楼梦,还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最喜欢宝玉和黛玉,因为那是当仁不让的男女主角。等到后来再读,却又最不喜欢林黛玉,喜欢王熙凤。那是正是青春期,放声大笑疯疯闹闹,林黛玉却整天哭哭啼啼,烦也要烦透了。直到后来大概是第四五遍再读的时候,那时候才真正读懂了宝黛的爱情。
有什么呢,不过是个恋爱中的小女生,喜欢上了同班同学,猜得出也许对方也对自己有些好感,于是几番试探,耍小性子,想要确定对方对自己是不是真有那个心意。等到确认关系了,就不再试探了。却又总担心这份感情没有未来,于是又有操不完的心,理不完的担忧和愁闷。除此之外,黛玉真的是一个古灵精怪、有才情又可爱,还长得漂亮的女神啊。
草木是静的,沾染着天地之间的灵气,静默不语。林黛玉也是静的,无论在什么场合,她的画面似乎总是散发出一种似有若无的宁静,眉尖若蹙,凝结着一缕如流水般不绝的哀愁。
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护佑着一群无忧无虑的少年。他们在这片净土上吟诗作对、踏雪寻梅。即使喜怒嗔痴,也无非是些情情爱爱,小打小闹。正如宝玉说的,女儿未出阁,个个都是明珠。等到一嫁人,就仿佛都沾染了一些污浊之气,变得面目可憎起来,个个都成了死鱼眼睛了。只要未曾逃离这方青春乐土,就无须真正直面那些残忍、丑陋、却又分外真实的现实。于是等到青春散场,面对被白茫茫一片大雪早已掩盖干净的青春残骸,才忽然领悟,青春不过恍如一梦,梦里的人,谁也逃不开终将面临的这惨淡人生。
成长,是每个人都挣脱不开的宿命。
但人生的美学意义,以及生而为人的特别,或许偏偏不在于那些寻常欢乐,却正是在于拥有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风露清愁。
美好的东西都是易逝的,但我们每个人却都在终其一生地去追求。如爱情,如青春,如终将离别的相聚,即使这些都如大观园一般是一场终会散场的筵席,我们也依然执着于它盛放时的热烈和美丽。
正如贾宝玉虽有着冥冥中早已写好的金玉良缘,也偏偏要去追逐内心向往的木石前盟,即便是最后逃不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也依然执着于曾经最美好的草木之人,“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于是忽然想起来蒋勋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虚幻归虚幻,执着归执着。我想这就是红楼梦的迷人之处,也是红尘的意义”。
许多年后的今天,重读红楼梦,重说红楼梦,我谁也不羡慕,只甘心做一个在自然中美好的草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