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Vol.15冯大鹏:半书半画半创异

和冯大鹏先生约了两次,终于在北京最美的秋季午后得以相见。想不到在闹市社区中竟然潜藏着如此清雅幽静之处。斯是陋室,不落尘埃,柔软而明亮的阳光穿过窗户慵懒地躺在地板上,一株十几年的绿萝扶墙而上,绕梁野蛮生长成一帘幽梦,案台书画林立,砚台盏盏,小小的沙发面对一方茶几、两把矮木凳,几上列着数把或圆或方或雅或憨的紫砂壶。
这里是冯大鹏的居所,也算是他的工作室。
这里让我想起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2013年开始,冯大鹏就在这里过起了旁人眼中的“神仙”岁月,写字,作画,制砚,造壶,以此为乐,也以此为业。现在的他是个自由艺术家。2013年前的14年间,他是个广告人。回顾广告圈的14年,冯大鹏只待过两家公司,一家是麦肯,一家是智威汤逊。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两家都很喜欢,离开广告圈只是自然而然的改变。

在冯大鹏看来,广告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乐园。虽然日复一日在头脑风暴、提案、修改中无限循环,但是一旦写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标题而客户恰恰喜欢,感觉挺好;再万一拿了个奖,上台之后被大家看着,被掌声围着,被相机照着,那一刻就觉得自己是皇帝了。谈起当年为中粮做产业链推广不停跑产地、做调研、开会、头脑风暴,大鹏依然是满腔热情。对他来说,广告就是痛苦快乐并存。痛苦的时候,用画画排解压力。这个出口很爽很舒服。画着画着,就放下了电脑鼠标,直接拿画笔了。没有满腹牢骚,也没有对事业瓶颈期的忧虑。
自由艺术家VS.广告人
褪去大公司创意总监的光环,收获了内心的富足。现在,每一张画,每把壶,每方砚盖上名字就等于“冯大鹏”本身。而广告则是群体的智慧。“有幸的话,100年之后我们都不在了,画还在,也有可能当时就丢掉了,都无所谓。重点是存在着我自己的作品,它就是我的符号。”艺术家的悠然自得人皆向往,然而,卖画一个月一单也卖不掉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坦然处之?

从创意到创异
广告创意出身使得冯大鹏创作的观点有别其他艺术家。在他看来,国内很多制砚的大师,他们只是刻。但是艺术的节奏,韵律,点线面,黑白灰,跟质感触觉相关的东西都是相通的,这个领域古艺的味道,造型解决了,放到另外一个领域里也是成立的。这点他们恰恰没有,他们只有做的精神,没有想的优势。
他推崇将广告创意的思维融入制壶工艺中,打造不同,哪怕是创造争议。例如,把晋魏放到紫砂造型里去做,然后把隋唐五代,长沙窑的酒器改到茶器里面去做。这种改良和借鉴在紫砂的圈子里面就没有,他们只是传承,在紫砂里面去设计紫砂,而不会跳到别的领域里面去设计紫砂。
冯大鹏偏爱明代简约质朴的风格,他设计的紫砂壶已经到了第十款。他想要做24个样式。这是受到清代制壶大师、篆刻家、书法家陈曼生的启发。他好品茶,亲自设计了十八式,叫做曼生十八式。

中国传统文化在没落?
G20让世界目睹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但是在艺术界,却因一朵牡丹沸腾了。究其原因,是艺术家对“什么才能代表中国艺术”看法不一,在那么关键的场合,那面举世瞩目的背景墙,应该放什么才配得上“中国艺术”这个称号?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没落了吗?年轻人热衷流行音乐,即使老一点的也是听爵士,没几个人会提起黄梅戏,秦腔,昆曲。

当代社会的审美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精英文化变成了世俗文化,审美水平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民国时期,喝茶、行坐立卧都是有样式的;挂画、挂字、家具摆设都有讲究。到了今天,讲究变成了随便或者堆砌。”
放眼全国,很多传统工艺在消逝,同时,学古情怀也在兴起,人们加入各种艺术中心学古琴、古筝、萧……冯大鹏说,中国文化的东西会变,但是不会断。因为它在我们的骨髓里。“比如说你去美国呆了5年,你可能突然会想吃小龙虾,可能会突然想起炸酱面,想吃个鸭血粉丝什么的。中国文化不会断。它只不过是没有以前那么的丰盛。”

西方艺术洗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徐悲鸿那个年代就说国画会灭亡,所以要用西画来拯救国画。冯大鹏认为这是一条歪路,只是创造了一批属于那个时期的国画,但缺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那个内战时期,家境过得去的艺术家如林风眠、刘海粟、朱德群、徐悲鸿纷纷选择出国,学了一些现实主义的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拯救国画,他们只是让国画衍生出来一个新的样式,就是出了一个枝,但是没有主干。
“当代艺术里面那些政治波普、抽象绘画、意念表现主义那都是人家玩剩下的东西。我们中国人还认为自己在中国是很超前的,但如果放在另一个环境当中,你已经落后了。”原因是你没有发挥你自己的优势。你在学别人,模仿别人,模仿得再像,你依然是模仿。音乐、电影也一样。中国用了10年时间把西方100年的艺术整个复制了一遍。
“陈逸飞谈过的大视觉,大艺术观其实我是很反对的,艺术没有大众,只有小众,越小众越纯粹。梵高的画不是全世界都懂,去世之前就卖出一张,还是他弟弟极力卖出去的。我们中国人喜欢梵高,他真的懂吗?我们喜欢他在于他的生命力,人格魅力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他这个人本身就存在争议,所以你就喜欢他。”

其实文化最重要的是有独特性。比如说像中国的很多传统最经典的东西在国外,大都会美术馆,或者在大英博物馆都有陈列的,他为什么要放中国的佛像,北魏时期的雕刻,因为他们没有,他们也不懂那些东西,他们只是把它当成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
向黄宾虹致敬
深挖传统文化,黄宾虹是个典型。他不以画画为业,他在故宫做鉴定、做收藏、出书,用这个东西来填补收入,然后其余的所有时间他都在绘画,一直到去世。但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买他的画。他去世的时候说,50年之后,会有人看懂我的画。前几年刚好差不多是50多年,出现一个现象——黄宾虹热,几乎所有的画画的圈子里面,如果想显示自己在国画的领域的认知度比较高,都要谈一谈黄宾虹。
传统的东西就是这样,如果你做的越地道、越纯净、越独特,你就越有价值。否则的话这个东西就变成大同了,大同就是什么都没有了。

自由中的执念
近日他的第十把壶“东坡执壶”面试。这把壶花了五年时间打磨。他卖壶的方式也独特,仅仅在朋友圈轻声说道:“东坡执壶,我的第十个作品”。结果十五把壶两个小时内应声售罄。他为新壶所作的荐文,洋洋洒洒,字画之雅致,行文之考究,令人阅之心旷神怡。
问及为何不扩大宣传力度。冯大鹏只淡淡地说,每个群体一定会找到他喜欢的那个群体,早晚而已。五年前刚开始造壶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这个东西设计得太丑了,而现在在丁山,他的10个样式里面有9个都在被复制,也就是说那些玩紫砂的小群体,他们的审美也在变,他们也会被这种质朴的东西打动。

大鹏的太太说他现在越来越像处女座,做什么事情都比较较真。做出的壶一定要自己先用。刻完的砚在卖掉之前一定要自己先用两三个月,甚至更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砚池、砚堂好不好用,还有什么地方不合理。
自由艺术家必然是自由的,在崇尚速食的年代,花几个月去刻一方砚,花五年去造一把紫砂壶,冯大鹏沉得住气,顾客也够耐心,只要刻出来,他们就想收了。可能半年也没有,顾客也不催。一份执念之下,买家和卖家就这样你情我愿地等着。彼此不热络,也不应酬。CRM客户关系管理那套在冯大鹏的世界里形同虚设。然而,他却很乐意去“应酬”一大群孩子。儿子的学校开展义卖活动,大鹏带着儿子不二大展拳脚,把大大小小的纸箱粉饰一番,再往头上戴上羽毛,颈上套上项链,脸上抹上油彩,变身印第安人,乐呵呵地和孩子一起做慈善,就像他自己以前写过的那个广告语: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身体和脑袋,必须有一个先自由。从广告圈辐射生活,让自由涌动,自由人,自由地,自由事,自由观点,以自由引爆可能。随心所欲,但不随波逐流。更多内容,请搜索添加微信号: freenuts
© 本文版权归 Freenuts自由核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