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16部| 优雅得体教科书
不必看时装杂志,不必收集街拍。如果想要了解什么是优雅自信的姿态,最直接、最经济、最生动的给自己进行美学教育的方式,就是在家看法国电影.
每周一部,日积月累,你的品味,穿衣风格,布置家居的能力,对待感情的态度,都可以从电影中潜移默化学来,保你受益匪浅。
我喜欢法国文艺电影的细腻入微。最开始观看稍嫌烦闷,节奏慢条斯理,没有惊心动魄的悬案,更没有爆破、汽车追逐和撞击等场面。 没有什么跃进式的情节(有的干脆就没有什么情节),但就因为如此,可以悠闲自得地,一遍又一遍的看。

/ 着装 /
法国女人的着装特色:1、衣服跟着人走。2、不迷恋名牌。3、没有年龄限制:六十岁的妇人一样穿匡威鞋和平底芭蕾鞋。4、衣服少而精,一件开司米毛衣又搭仔裤又搭裙子,出现频率特别高,一穿数年。
法国片中的着装重质感、面料、色彩、场合搭配,从无“流行爆款”。无论是60年代70年代还是80年代的电影中的搭配,拿到现在的时代来穿,都不会觉得老土。 法国风其实没有大面积地流行过,故而也从来不曾被流行抛弃过。

她们的着装,舒适自然,流露着自我独一无二的气质。
某些禁忌:1、厚的胸罩(宁可不穿);2、迷你短裙、卡通上衣;3、鳄鱼包与皮草 ;
法国文艺电影的情节往往设置在咖啡厅、街道、办公室等日常生活场景中发生。所以电影中的服装搭配比起时装杂志更有借鉴意义,也更容易模仿。

在法国电影中,如果碰巧能找到和自己身材相似的演员来做Icon,就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情。照着学就是。
凯瑟琳德夫纳、朱莉·德尔佩、苏菲·玛索、朱丽叶·比诺什。每个人的特色都不一样。

如果你如奥黛丽·塔图一样身材娇小。她的所有造型都可以拿来参考。


如果你有一张巴掌大的精致小脸,五官清晰,线条分明。那完全可以挑战一个《筋疲力尽》中帕特丽夏的小男孩一样的短头发。穿海魂衫、带男士呢子礼帽。

而侯麦电影中的御用摩羯座女演员,高挑纤细,脆弱敏感。 是同样身材气质女孩模仿巴黎度假风的教科书。



法国新浪潮电影节奏慢,闷,适合恍恍惚惚的午后观看,睡过去了再醒转过来,两个主角仍然在絮絮叨叨。我是在比较合适的年龄(30岁之后)才看新浪潮电影,不为装逼,不为与人讨论增加谈资(能找到同样喜欢的人实在太少),只是因为发自肺腑的喜欢。
通常喜欢侯麦的人感情都比较敏感细腻,是那种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呆呆地看树梢上的花朵、下雨天忘记撑伞低头看蜗牛爬行的人。也经常被非善意地扣上文艺青年的帽子。
侯麦爱拍美丽的女人,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他的电影中会不断使用同样的女演员一直拍下去,80年代的配角,到了90年代变成主角。《绿光》中动不动就哭鼻子的脆弱少女,到了《秋天的故事》里已经成了优雅沉稳的妇人。就像酿酒的工人,你看得到她们的熟成过程。


这部《绿光》,我看了至少六遍,写这篇推送的时候,我又看了第七遍。
《午后之爱》。大量穿着时髦的巴黎女人出现。这一段比时装杂志上的街拍不知道精彩多少倍。



/ 生活态度 /
除了服装搭配,法国电影中的环境布置也值得反复回味。和美国商业片最大的不同:法国片中的布景,就取于日常之中,自然之中,就算是价值连城的古董家居,也就随随便便仍在一个角落里落灰。美国电影中家居布景,则是刻意setting成为的“瞧我的家是成功人士住的嗷” 。
法国文艺片的大量情节发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乡下度假屋的庭院、小公寓里、办公室中、外婆的家。你常看到非常狭小简陋的小公寓里,墙皮剥落,挨着墙角放置一张铁架单人床,然后主角住进去了,床铺上了洁白的被单,床头放了大捧的鲜花,地板上铺了小块地毯,扶手椅上扔着丝质睡衣和一摞书与笔记本……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在成长的的迷人之处。





还是侯麦的电影,几乎每一步都有两三个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奶酪、水果、喝咖啡,讨论人生,哲学,艺术,孤独,陪伴等问题。艺术、哲学、度假在法国人生活中占据非常大的地步,这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较丰富,这让你注意到,人生内容并不单调,成功的标准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在做的事情永远没有机会让别人知道,如果你的生活永远没有机会拿给别人炫耀,你还会不会做现在这件事?


我一直都觉得琐碎的日常生活有特别令人着迷的地方。
所以我看香特尔·阿克曼导演的那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让娜·迪尔曼》,觉得像在读一本厚厚的散文小说。电影记录了一个中年主妇的日常琐事:关灯开灯、铺床、洗澡、擦浴室、削土豆、煮咖啡、烧菜煮饭、洗碗、就餐、为儿子检查功课、出门买菜、为邻居看孩子,以及用性换取金钱。

香特尔·阿克曼说:“如果我因艰深而著称,这只是因为我热爱每一个琐碎的日子并想要将其表现出来。而大部分人看电影只为逃避他们琐碎的生活。”
/ 不害怕变老 /
“不要害怕变老,除了害怕本身,没有什么值得害怕。”
看法国电影,一大收获,就是对老去的“不恐惧”。 无论是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甚至更年长,都不会对打扮放弃好奇心,不会欠缺欲望,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循序渐进地改变自己的造型和生活节奏。
不因年龄限制而放弃寻找爱情,而是一直享受生活。 法国电影中,任何爱情都是可能的。在这点上,法国女人,是典范。


无论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青涩少女,三四十岁的成熟少妇还是五六十岁的风韵夫人,都散发着各个年龄段独特的、匹配的魅力。法国电影中的少女,清纯中带着知性与成熟,没有“水果气”;中年女性的成熟中又带着天真,褶皱中能绽放出烂漫。没有蛇精脸,没有磨皮,镜头拉过去,你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毛孔、雀斑和鼻子上的小豆豆。但是她们是那样的真实自信,那样的吸引人。





每当看到这种言语的时候,都会让你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还是很多人无法对中年女人保持善意,而这种恶意很多来源于女人自己。我亲耳听过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背地里咒骂女领导“那么严厉还不是因为没结婚荷尔蒙失调”、“都快绝经了还出来上什么班”、“一把年纪穿那么性感给谁看”、“还不是因为没人要。” 在我国,三十五岁以上的女人似乎就好回家带孩子了,如果单身一定是没人要,如果没孩子一定是不会生,如果中年还谈恋爱一定是老骚货,你会觉得,这些年轻人怎么思想都像从前胡同口的居委会大妈?到底是谁先老了?
这些不是因为三观错误造成的,这是因为三观太狭窄造成的。这样的姑娘每天浸泡在微博的社会热点新闻和明星八卦中不能自拔,美学教育都是锥子脸网红灌输的,认为一定要“出名趁年轻、谈恋爱趁年轻、生孩子趁年轻……” ,思想全都是咸丰年间的。
少看点国产滥俗电视剧,多看点有质感的电影,能治脑病。
/ 对待爱情与对待失去 /
在法国片里,你看的到相差二十岁的少妇配小鲜肉,看得到相差四十岁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看得到夫妻不爱了就平和分手,能看见前妻与后妻相处甚欢其乐融融。而且都不是以讨论道德辩论和道德审判的角度出发。法国人克制,公平,淡泊,并不因为别人与自己三观不合就指责他人三观不正。


你还能看到看得到《我最糟糕的噩梦》里伊莎贝尔·于佩尔鬼使神差搭上了水管工,《微妙爱情》里奥黛丽塔图与了秃顶怪咖渐生情愫……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真的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闪光之处:他细心,会送她随口提过的小熊糖;他坚韧,敢于面对陌生男人的挑衅;他直接,怎么想就怎么说,就是这些单纯的品质,这些都是很不简单的品质。

不管是面对与爱人分手还是亲人去世,都永远看不到女人声嘶力竭,哭天抢地、痛说家史、“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敢背叛我”。事以至此,只能坦然面对,处变不惊。此种不是惺惺作态,此种叫做会“止损”。
电影《将来的事》里,丈夫和女主角摊牌,有了新的爱人,要搬出去住。女主角娜塔利震惊之时,也不过说了一句“我还以为你会爱我一辈子呢,多他妈的傻啊。”
丈夫说: “我会一直爱着你,娜塔利。”
她回答:“拉倒吧你。”

接下来就是冷静地探讨,书和CD 等精神食粮怎么分。丈夫趁她不在拿走了她的列维纳斯,这比出轨还让她生气。

分手之后,她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教书、照顾母亲留下来的猫、圣诞节的时候前夫回来拿东西,看着她在厨房煮栗子炖母鸡,他想留下来蹭饭,并没有发生她心软让他留下来然后两人复合觉得还是老夫妻比较好这种烂俗桥段。她把他礼貌又干脆地赶走了:


轮到自己头上,做得到最不到另说,但我极为欣赏这种思路:豁达,但边界清晰、不拖泥带水也不加戏。
法国女人干脆,冷静,真实,高傲,任性,反叛,永远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个褒义词)。就是《祖与占》里那句著名的话:
她不特别漂亮、聪明或真挚,但她是个真女人。而她,是我们都爱的女人…
You told me"I love you" -I said"wait" -I almost said"Yes" -You said"Go"

但这样的女人,不会太符合中国传统直男的审美和道德标准,也不会太讨某些固步自封的女人的喜欢。 法国电影展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潮会在一些方面深深刺痛这些人,他们自己活得狭窄而而无知,不希望知道世界上存在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最后,我要说一句老气横秋的话: 我们要尽量多接触不同世界,吸收比较不一样的文化,接受多元的观点,拓展自己的边界,这样就不太容易有事没事大惊小怪起来,脱口而出极为愚蠢的话。
喏,完成个人成长,生活的“Chic",看法国片是一个捷径。
感谢看完,如果有收获,请帮忙转发。这样我会觉得比较安慰(毕竟写了好十几个小时啊)
注: 本文中出现了16部电影,链接如下:
本文原发于本人公众号“霍爷吉祥” (huo2yeah)
© 本文版权归 Mermandin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