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时代再怎么变,也需要认真做事的人

文:饮笑
眼耳口鼻声意舌,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繁杂的信息世界包围。接收信息的密度越大,人就越焦虑,焦虑久了,人就容易生病。 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被裹挟? 《我在故宫修文物》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但纪录片里的人和事呈现的是如平静的桃花源般的存在。 比如片中随口的一句家常“我去寿康宫打个水”;迎着风,骑单车穿过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的纪东歌;王津老师傅看着自己亲手修复的钟表露出孩子般的喜悦表情…… 剧中这些鲜活的人物,有趣的生活场景引起多少人的反思与向往。 反思当下稀缺的“慢”、“专注”、“耐心”,以及“匠人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和大电影以影像视听语言视角让我们看到一群令无数观众感动的安身立命的面容;而书籍的出版,从文字的层面为我们“呈现更多关于纪录片和那些拍摄者的背后故事,”在白纸黑字的阅读时光里,心底再次感受到琐碎生活中的平静。 书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撰稿人绿妖于3月11日下午来到华南区深圳西西弗书店的读书分享会上。亲爱的苏听风担任主持,主持人爽朗的笑声带动了现场活泼的气氛,聊专注、说幸福,谈工作,谈人生,近两个小时的线下分享,也让人体味到可贵的“慢”时光。 活动中绿妖老师说:“手艺人的智慧是手上的开悟,手和心的高度统一幸福感会更强。” 而在机器工业时代,这是不容易的。 因此,另一位分享嘉宾魏小河说:“在工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的浪潮中,许多东西被模式化,粗暴化,数字化。写作者也不例外,好的IP,才有更多的受众,受众越多,关注度越多,关注度越多的IP,资本越容易进去,最终产生利益。而利益的捆绑拉扯着写作的初心,如何在商业利益链与严肃写作中抗衡?” 互联网信息时代,放大了我们的焦虑。绿妖老师还认为,你不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今天追踪这个,明天关注那个,从容和踏踏实实的心不知去了哪里。 因此,《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萧寒在书的封皮上这道:“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两次槽,一年跳三次槽……静下心来,不急不躁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深圳是个年轻人居多的超级大城市,城市的平均年龄为33岁。绿妖老师给年轻人的建议是,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不盲从,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谁,定个锚,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然后努力走下去。无论时代再怎么变,也需要认真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