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
现代人饥饿,大概源自减肥,辟谷等因素的比例之和,已超过源于贫穷。生生的饿,平均一天不到半斤食物的那种饥饿,中国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了。有活着的老人目睹过好好一人从饥饿,水肿,到活活饿死的过程并刻骨铭心,但今天的年轻人已感到陌生,也不愿意总“翻旧账”了。
我也只知道两顿饭不吃,人会怎样。
小时候父母是全职工,寒暑假白天我一人在家。要弹钢琴,要写作业,还要自己弄饭吃。可是我真的特别懒,讨厌弹琴,不写作业,通常只抱一本小说大字型躺床上。最主要是不喜欢烧饭。剩菜微波炉热一下都嫌烦。
于是经常饿的我总结出,不吃中饭,在下午3点之前还完全能忍受,智商记忆力逻辑判断不受影响。但三点往后,便不住地心发慌,人躁怒,胃开始痉挛且有种并不是因为饿才痉挛的假像。此时通常我会寄生兽般的无意识驱动肢体把剩菜热了吃掉。过一会胃就不疼了。
会这样上瘾,大概是因为无意识中就把饭吃掉了,这感觉太美好。由于那段记忆仿佛是凭空消失的,我省去了懒与饿的博弈,省去了勤奋小人与懒惰小人的交战。好像暗恋我的外星姑娘伺候我吃了顿饭,然后一敲我脑袋,清除了那段记忆。父母都胃不好,而我从未得过重大胃病,大概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后来上了大学,我就好久没感受过饿了。记得我们中午吃水煮牛肉,晚上吃酸菜鱼,还有我最爱每顿必点的鱼香肉丝/肉沫茄子/油焖茄子。重油重盐的味觉刺激,是以前在家吃饭所想象不到的快乐。他们说游子在外,最怀念母亲的家常菜,那时我是不理解的。这样连吃了两年,我与室友们才意识到空虚,感到罪恶。
谁知四年后回到上海,又遇餐饮业疯狂崛起,下馆子吃饭变成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生活骤然回到一星期免不了出去吃三四顿“大餐”的状态。吃的东西越来越嫌无趣,无非川菜粤菜,日料创意菜。忍不住的厌恶自己,王尔德声讨他小情人的,“无趣的灵魂”,“沉迷低俗的享乐”,于我是精准度100%的靶向性责骂。每晚入睡时都羞愧到耳根发烫,可第二天一到饭点,又忍不住想“吃顿好的”。
如此这般的罪恶生活,至今也没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外卖业也崛起了。
所以时至今日,我是真的失去对饿的向往了。
但与此同时我对食物也失去了兴趣——我是说水煮青菜吃多了心烦也不以为耻,连续吃外卖也不以为罪恶了。看到别人几千元一餐的分子料理,也兴趣索然。不管吃什么,让我不费精力的填饱肚子,顺便多获得些愉悦感就行。并不想在裹腹上花费太多的金钱,精力,时间,和脑细胞。
常想我与毛姆笔下的拉里的最大差距,就是他放弃物质享乐后,可以一天只吃一顿饭,而我饿了就想吃东西,一天要吃好几顿。
但我和他差异绝不仅仅在此——我认为世界即是荒芜又如何?人类不过玻尔兹曼大脑中的概率波又如何?世界为何会有恶,往历史深处倒退着走,是寻不到答案的。去希腊,去埃及,去印度,都不如学点物理,学点生物。越原始的部落越信奉老人的话,从这点来说原始部落才不是人类学研究中的活化石,一个陷入死循环几千年抽不出身的文明,对我们这个科技文明,能有什么对照意义?而相反现代脑科学却对人类因何而恶,给出了比宗教有趣的多的答卷。
宇宙不欠人类什么世界存在的意义,世上也未必存在人类存在的意义。呐,有了存在主义做后盾,叫起外卖来也理直气壮了些。饿了就吃,吃了干活,干活饿了再吃。就算比别人多思考了些其中循环往复的无聊,虚芜,碳基生物难道还能与自己的胃对话,劝它多付出,少索取吗?
想到这,我却又有些怀念少年时期的饿了。我还是该少吃一点了。
像我这种,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又因为幸运的出生获取了许多教育资源,因此得到了更多精神乐趣,获得更高眼界的人,正当先为表率,少摄取些资源罢!
我也只知道两顿饭不吃,人会怎样。
小时候父母是全职工,寒暑假白天我一人在家。要弹钢琴,要写作业,还要自己弄饭吃。可是我真的特别懒,讨厌弹琴,不写作业,通常只抱一本小说大字型躺床上。最主要是不喜欢烧饭。剩菜微波炉热一下都嫌烦。
于是经常饿的我总结出,不吃中饭,在下午3点之前还完全能忍受,智商记忆力逻辑判断不受影响。但三点往后,便不住地心发慌,人躁怒,胃开始痉挛且有种并不是因为饿才痉挛的假像。此时通常我会寄生兽般的无意识驱动肢体把剩菜热了吃掉。过一会胃就不疼了。
会这样上瘾,大概是因为无意识中就把饭吃掉了,这感觉太美好。由于那段记忆仿佛是凭空消失的,我省去了懒与饿的博弈,省去了勤奋小人与懒惰小人的交战。好像暗恋我的外星姑娘伺候我吃了顿饭,然后一敲我脑袋,清除了那段记忆。父母都胃不好,而我从未得过重大胃病,大概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后来上了大学,我就好久没感受过饿了。记得我们中午吃水煮牛肉,晚上吃酸菜鱼,还有我最爱每顿必点的鱼香肉丝/肉沫茄子/油焖茄子。重油重盐的味觉刺激,是以前在家吃饭所想象不到的快乐。他们说游子在外,最怀念母亲的家常菜,那时我是不理解的。这样连吃了两年,我与室友们才意识到空虚,感到罪恶。
谁知四年后回到上海,又遇餐饮业疯狂崛起,下馆子吃饭变成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生活骤然回到一星期免不了出去吃三四顿“大餐”的状态。吃的东西越来越嫌无趣,无非川菜粤菜,日料创意菜。忍不住的厌恶自己,王尔德声讨他小情人的,“无趣的灵魂”,“沉迷低俗的享乐”,于我是精准度100%的靶向性责骂。每晚入睡时都羞愧到耳根发烫,可第二天一到饭点,又忍不住想“吃顿好的”。
如此这般的罪恶生活,至今也没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外卖业也崛起了。
所以时至今日,我是真的失去对饿的向往了。
但与此同时我对食物也失去了兴趣——我是说水煮青菜吃多了心烦也不以为耻,连续吃外卖也不以为罪恶了。看到别人几千元一餐的分子料理,也兴趣索然。不管吃什么,让我不费精力的填饱肚子,顺便多获得些愉悦感就行。并不想在裹腹上花费太多的金钱,精力,时间,和脑细胞。
常想我与毛姆笔下的拉里的最大差距,就是他放弃物质享乐后,可以一天只吃一顿饭,而我饿了就想吃东西,一天要吃好几顿。
但我和他差异绝不仅仅在此——我认为世界即是荒芜又如何?人类不过玻尔兹曼大脑中的概率波又如何?世界为何会有恶,往历史深处倒退着走,是寻不到答案的。去希腊,去埃及,去印度,都不如学点物理,学点生物。越原始的部落越信奉老人的话,从这点来说原始部落才不是人类学研究中的活化石,一个陷入死循环几千年抽不出身的文明,对我们这个科技文明,能有什么对照意义?而相反现代脑科学却对人类因何而恶,给出了比宗教有趣的多的答卷。
宇宙不欠人类什么世界存在的意义,世上也未必存在人类存在的意义。呐,有了存在主义做后盾,叫起外卖来也理直气壮了些。饿了就吃,吃了干活,干活饿了再吃。就算比别人多思考了些其中循环往复的无聊,虚芜,碳基生物难道还能与自己的胃对话,劝它多付出,少索取吗?
想到这,我却又有些怀念少年时期的饿了。我还是该少吃一点了。
像我这种,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又因为幸运的出生获取了许多教育资源,因此得到了更多精神乐趣,获得更高眼界的人,正当先为表率,少摄取些资源罢!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