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姥爷的爱情
春节闲暇之余,顺手拿着书柜早年囤积的《浮生六记》,即被沈复夫妇平凡而充满情趣的家居生活所吸引。“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夫妇想过吟诗作对、小弄田园、布衣蔬食的生活,却终究因为当时的封建礼教压迫而理想破灭。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姥姥和姥爷的一生,始于忧患却终于欢乐。
姥姥姥爷都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姥姥为地主出生,从小锦衣玉食,却看上了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书生姥爷。五十年代新中国彻底实施土地改革时,这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的划时代运动,进行到偏远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聚集区,早已变味,肆意的夸大姥姥家对农民的迫害性,太姥爷、太姥姥入狱,家里被洗劫一空,老宅也被激进分子一把火烧的只剩灰烬,致使兄弟姐妹四人,最大的姥姥14岁、最小的舅姥爷才3岁流落在外,天为被地为席,全靠好心人接济生活。在土改干部要求姥爷与姥姥脱离关系,仍然能当个会计的诱惑下,姥爷毅然选择和姥姥在一起,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靠着双手,脸朝黄土背朝天,肩负起了家族的重担。
山里的农民经常要卖些山货去集市,然后再买些日用品回家,姥爷舍不得姥姥背一点重物,都是天刚泛白背着山货送姥姥到集市,黄昏时分再去接姥姥回家。山里的那一条通往外界的羊肠小道,长年累月见证着夫妻两平凡而伟大的爱情,从脚步轻盈一脸稚嫩的少年夫妻,到伴着小儿的咿呀学语的三人成行,再到送着子女去山外求学,这条赶集之路承载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意境,记录了姥姥姥爷布衣素食却又伉俪情深的日子。
妈妈是家中的老大,在她的记忆里,姥姥姥爷从来不斗嘴,永远都是和声细语,有着说不完的话。童年的我,每个寒暑假被老妈送去乡下,每天也是听着老两口的絮絮叨叨入睡,又伴着他们的窃窃私语醒来。人们往往穷尽一生也难找到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好好说话的人,所以姥姥姥爷的一生虽然清苦,但心底却是甜蜜的,不管田间劳作,子女教育,二老都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深谙彼此内心。
记忆中,姥爷的书桌上总有一个记事本,上面记录着家里收入开销以及子孙们的重大事件,清秀的钢笔字,总惹的我忍不住在姥爷的本子上临摹,偶尔也会戴着姥爷的老花镜这看看那瞅瞅,姥姥总会在我玩够以后仔细的回归原位,对于姥姥来说姥爷的每个物件都是她的宝贝。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姥爷都会爬到树上采摘,树下总有姥姥来回踱步,关爱焦急的眼神一秒也不曾从姥爷身上移开,而高高在山的姥爷也会嘴不停的唠叨姥姥离树远点,小心果子落地砸头。姥姥姥爷一起吃饭,不管是在自家还是出门做客亦或子女家中,都会紧挨着坐到一起,互相给对方夹喜爱的饭菜。即使看电视,和亲友聊天,二老总是紧挨着坐在一起,为对方送上包好的橘子,沏好的茶水。
姥姥姥爷通过他们的勤劳与善良,终于将子女们都送出了大山,老妈和舅舅们一心想把二老留在身边照顾,而长年在山里住惯的他们,已经习惯了青山绿水的相伴,即使子女对二老孝敬有加,多次请求,他们要求的也是寒暑假把孙子们送回来就好。晚年姥姥身体一直不好,可二老还是坚持一起住在山里,携手相看日出日落,打点屋前菜园,屋后竹林鸡圈,脚边卧着大黄狗,腿上抱着大白猫,无需为生计犁地种粮,只是和老伴儿一起守着那栋日渐苍老的土家吊脚小楼,守着他们一生的细水流长。
几十年的相守,对于二老来说实属不易,少年遭遇土改,青年又直面文革冲击波,后面又经历小姨和大舅的相继离世,清苦而坎坷的生活使他们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个朝朝暮暮,互相依偎取暖。二老用他们的一生向后代们演绎了夫妻生活之道,而我也坚信我们这一大家永远都会和和睦睦,延续这种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
姥姥姥爷都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姥姥为地主出生,从小锦衣玉食,却看上了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书生姥爷。五十年代新中国彻底实施土地改革时,这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的划时代运动,进行到偏远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聚集区,早已变味,肆意的夸大姥姥家对农民的迫害性,太姥爷、太姥姥入狱,家里被洗劫一空,老宅也被激进分子一把火烧的只剩灰烬,致使兄弟姐妹四人,最大的姥姥14岁、最小的舅姥爷才3岁流落在外,天为被地为席,全靠好心人接济生活。在土改干部要求姥爷与姥姥脱离关系,仍然能当个会计的诱惑下,姥爷毅然选择和姥姥在一起,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靠着双手,脸朝黄土背朝天,肩负起了家族的重担。
山里的农民经常要卖些山货去集市,然后再买些日用品回家,姥爷舍不得姥姥背一点重物,都是天刚泛白背着山货送姥姥到集市,黄昏时分再去接姥姥回家。山里的那一条通往外界的羊肠小道,长年累月见证着夫妻两平凡而伟大的爱情,从脚步轻盈一脸稚嫩的少年夫妻,到伴着小儿的咿呀学语的三人成行,再到送着子女去山外求学,这条赶集之路承载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意境,记录了姥姥姥爷布衣素食却又伉俪情深的日子。
妈妈是家中的老大,在她的记忆里,姥姥姥爷从来不斗嘴,永远都是和声细语,有着说不完的话。童年的我,每个寒暑假被老妈送去乡下,每天也是听着老两口的絮絮叨叨入睡,又伴着他们的窃窃私语醒来。人们往往穷尽一生也难找到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好好说话的人,所以姥姥姥爷的一生虽然清苦,但心底却是甜蜜的,不管田间劳作,子女教育,二老都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深谙彼此内心。
记忆中,姥爷的书桌上总有一个记事本,上面记录着家里收入开销以及子孙们的重大事件,清秀的钢笔字,总惹的我忍不住在姥爷的本子上临摹,偶尔也会戴着姥爷的老花镜这看看那瞅瞅,姥姥总会在我玩够以后仔细的回归原位,对于姥姥来说姥爷的每个物件都是她的宝贝。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姥爷都会爬到树上采摘,树下总有姥姥来回踱步,关爱焦急的眼神一秒也不曾从姥爷身上移开,而高高在山的姥爷也会嘴不停的唠叨姥姥离树远点,小心果子落地砸头。姥姥姥爷一起吃饭,不管是在自家还是出门做客亦或子女家中,都会紧挨着坐到一起,互相给对方夹喜爱的饭菜。即使看电视,和亲友聊天,二老总是紧挨着坐在一起,为对方送上包好的橘子,沏好的茶水。
姥姥姥爷通过他们的勤劳与善良,终于将子女们都送出了大山,老妈和舅舅们一心想把二老留在身边照顾,而长年在山里住惯的他们,已经习惯了青山绿水的相伴,即使子女对二老孝敬有加,多次请求,他们要求的也是寒暑假把孙子们送回来就好。晚年姥姥身体一直不好,可二老还是坚持一起住在山里,携手相看日出日落,打点屋前菜园,屋后竹林鸡圈,脚边卧着大黄狗,腿上抱着大白猫,无需为生计犁地种粮,只是和老伴儿一起守着那栋日渐苍老的土家吊脚小楼,守着他们一生的细水流长。
几十年的相守,对于二老来说实属不易,少年遭遇土改,青年又直面文革冲击波,后面又经历小姨和大舅的相继离世,清苦而坎坷的生活使他们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个朝朝暮暮,互相依偎取暖。二老用他们的一生向后代们演绎了夫妻生活之道,而我也坚信我们这一大家永远都会和和睦睦,延续这种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
![]() |
姥姥姥爷在乡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