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设计 Design Institutes: building a transnational history
香港大学罗教授 (Cole Roskam),年轻有为。他治中国近代当代建筑历史,文章发表在高档的国际期刊上,他访问内地的设计师,也追踪到非洲,现场看中国设计院的援外项目。我脑子转到的事,他都已经做到,并且发表了。两年前,他组织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设计院的研讨会,向美国某基金会申请经费,那基金会请我评审,世界实在太小。
中国的设计院已经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读物和资料,而关于苏联和东欧冷战时期的建筑,出版物不多,而且小众。1999年,Neil Leach 主编的一本书《建筑和革命》由Routledge 出版,书上的文章讲理论的多,讲实际情况的少。 再往前, MIT出版社出了一本书,但引用者不多。
罗教授穿针引线,联系起一批专攻苏联东欧建筑的作者,并且将各人提交的论文仔细阅读,提出详细修改意见,他把这些发言安排在 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ation 三个专题之下,凡事三部曲,会比较完整好看。会议要将就各位与会者的档期,一推再推,安排到今年3月,朱剑飞、李士桥两位大儒教授,老远的专程赶来,我把合作者丁博士从北京请来,对这个会议殷殷期待。
会上formation专题,爱丁堡大学教授讲苏维埃建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化身为雄伟巨大,而鲜花盛开的居民区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美好体现。美国爱何华大学的Kimberly 教授讲捷克斯洛伐克的故事,1948年,仅一年时间,那些热衷于先锋派的私人建筑师,统统收编到国家设计院 Stavoprojekt, 这个组织高峰时有23000 员工,76家分所,遍布全国各地。而他们的8项原则,也主要和工业化、装配化有关。它们是先锋派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体现。佛罗利达大学的Vladimir 教授讲南斯拉夫的情况,战争后,专业人员紧缺,需要像军队般的在每个项目上配置。之后,南斯拉夫搞修正主义,给苏联逐出社会主义大家庭,1950年代,国家的设计院已经开始类似我国改革开放的承包制,很多人富裕起来,开轿车驾游艇。而大学也参加设计竞赛,但规模不像中国的高校设计院。
Transformation 专题,李教授讲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影响到解放后的人员分级、设计院分级;纽约大学Elidor 教授讲阿尔巴尼亚脱离苏联后,如何受到中国和北韩的影响,阿尔巴尼亚知识体系较弱,本来派人去苏联学习,后来主要就是通过中国支援的工厂和技术学习;我讲中国大学办的设计院,以同济大学为例。我觉得,21世纪的设计集团,离开大学办设计院的产学研初衷,已经相当遥远;台湾的徐小姐讲1955年台湾成立荣工处,将退伍兵哥组织起来,开铺公路及技术人员的作用。社会主义设计院的专题,本来和台湾无关的。因为这个会向蒋经国文教基金会要了点钱,条件是一定要有台湾学者参加。
Re-formation 专题,曼彻斯特大学Lukasz 教授讲罗马尼亚在伊拉克和其他东欧产油国的建筑规划输出,包括住宅区和学校;罗教授讲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设计院转型,特别研究了中京和王天锡的事务所。随着人员退休,这些公司后来都消失了。加州大学Christina 教授讲东德1975-1980在越南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朱教授从东西方理论看设计院的存在,及政府引导的市场经济,市场是工具。
这个题目在建筑和规划领域,是非常小众的。外国的讲者,要么是以这个专题做博士论文,之后出书的;要么是从那个国家出来的人,千辛万苦到英美去读博士,后来就留在英美大学任教。讲阿尔巴尼亚的埃利道,从阿国出来,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现任教于纽约大学亨特学院历史系,他说,正在写一本书,阿尔巴尼亚如何从依赖苏联到转向中国,而且他研究阿尔巴尼亚当年在中国走红的电影,中国在阿尔巴尼亚的流行电影,我和李教授纷纷说,这些电影是我们当年的精神食粮,窥探“外国”的窗口,许多情节、对话和电影主题曲都记得,感谢中国当时的优秀翻译和配音。而且,这些电影主要都是反法西斯题材,游击队员在小巷子里飞奔,盖世太保在后面追赶。你这本书出来,中国读者一定爱看,埃利道听的哈哈大笑。
会前阅读了文章,会上仔细听讲,记笔记,拍照片,和众人交流,开完会,喝完小酒、吃完晚饭,和众人道别,总算松了口气。深深感谢港大 Cole, Zhu Tao, Eunice and Max 诸位教授的辛苦工作。
中国的设计院已经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读物和资料,而关于苏联和东欧冷战时期的建筑,出版物不多,而且小众。1999年,Neil Leach 主编的一本书《建筑和革命》由Routledge 出版,书上的文章讲理论的多,讲实际情况的少。 再往前, MIT出版社出了一本书,但引用者不多。
罗教授穿针引线,联系起一批专攻苏联东欧建筑的作者,并且将各人提交的论文仔细阅读,提出详细修改意见,他把这些发言安排在 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ation 三个专题之下,凡事三部曲,会比较完整好看。会议要将就各位与会者的档期,一推再推,安排到今年3月,朱剑飞、李士桥两位大儒教授,老远的专程赶来,我把合作者丁博士从北京请来,对这个会议殷殷期待。
会上formation专题,爱丁堡大学教授讲苏维埃建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化身为雄伟巨大,而鲜花盛开的居民区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美好体现。美国爱何华大学的Kimberly 教授讲捷克斯洛伐克的故事,1948年,仅一年时间,那些热衷于先锋派的私人建筑师,统统收编到国家设计院 Stavoprojekt, 这个组织高峰时有23000 员工,76家分所,遍布全国各地。而他们的8项原则,也主要和工业化、装配化有关。它们是先锋派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体现。佛罗利达大学的Vladimir 教授讲南斯拉夫的情况,战争后,专业人员紧缺,需要像军队般的在每个项目上配置。之后,南斯拉夫搞修正主义,给苏联逐出社会主义大家庭,1950年代,国家的设计院已经开始类似我国改革开放的承包制,很多人富裕起来,开轿车驾游艇。而大学也参加设计竞赛,但规模不像中国的高校设计院。
Transformation 专题,李教授讲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影响到解放后的人员分级、设计院分级;纽约大学Elidor 教授讲阿尔巴尼亚脱离苏联后,如何受到中国和北韩的影响,阿尔巴尼亚知识体系较弱,本来派人去苏联学习,后来主要就是通过中国支援的工厂和技术学习;我讲中国大学办的设计院,以同济大学为例。我觉得,21世纪的设计集团,离开大学办设计院的产学研初衷,已经相当遥远;台湾的徐小姐讲1955年台湾成立荣工处,将退伍兵哥组织起来,开铺公路及技术人员的作用。社会主义设计院的专题,本来和台湾无关的。因为这个会向蒋经国文教基金会要了点钱,条件是一定要有台湾学者参加。
Re-formation 专题,曼彻斯特大学Lukasz 教授讲罗马尼亚在伊拉克和其他东欧产油国的建筑规划输出,包括住宅区和学校;罗教授讲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设计院转型,特别研究了中京和王天锡的事务所。随着人员退休,这些公司后来都消失了。加州大学Christina 教授讲东德1975-1980在越南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朱教授从东西方理论看设计院的存在,及政府引导的市场经济,市场是工具。
这个题目在建筑和规划领域,是非常小众的。外国的讲者,要么是以这个专题做博士论文,之后出书的;要么是从那个国家出来的人,千辛万苦到英美去读博士,后来就留在英美大学任教。讲阿尔巴尼亚的埃利道,从阿国出来,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现任教于纽约大学亨特学院历史系,他说,正在写一本书,阿尔巴尼亚如何从依赖苏联到转向中国,而且他研究阿尔巴尼亚当年在中国走红的电影,中国在阿尔巴尼亚的流行电影,我和李教授纷纷说,这些电影是我们当年的精神食粮,窥探“外国”的窗口,许多情节、对话和电影主题曲都记得,感谢中国当时的优秀翻译和配音。而且,这些电影主要都是反法西斯题材,游击队员在小巷子里飞奔,盖世太保在后面追赶。你这本书出来,中国读者一定爱看,埃利道听的哈哈大笑。
会前阅读了文章,会上仔细听讲,记笔记,拍照片,和众人交流,开完会,喝完小酒、吃完晚饭,和众人道别,总算松了口气。深深感谢港大 Cole, Zhu Tao, Eunice and Max 诸位教授的辛苦工作。
![]() |
![]() |
![]() |
![]() |
![]() |
罗教授安排在大排挡吃晚饭,是香港特色。 |
-
_xie_xie_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16 06:02:44
-
行者无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4-21 22:47:17
-
Ezzzzzz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23:48:29
-
PikaTi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22:24:29
-
思甬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21:54:20
-
醒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20:08:07
-
Mol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18:29:25
-
戛剑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17:35:24
-
crusad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对于这种涉及制度性的行业历史、职业历史的研究,似乎并不为国内的学者重视,或者说,国内对自己的历史并不愿意直视,甚至视为一个敏感问题。
2017-03-16 17:31:13
拾贝岛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长沙看但丁 《神曲》 (10人喜欢)
- 中环行走 Walk in Central (36人喜欢)
- 现代在心 古典在手 - 阅读李华武 (Remo Riva) 先生的建筑设计 (8人喜欢)
- 看海的图书馆 (18人喜欢)
- 陆谦受的上海和香港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