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百鸟朝凤》中部分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 |
百鸟朝凤剧照 |
文化知识包罗万象,谈及“是什么”主题,仅从文化教学就可以涉及15个基本概念。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就有很多可以讨论的文化知识,例如唢呐这种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又如曲子《百鸟朝凤》自身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形象,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探讨和感触最深的话题。
我想要分析一下《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关于男主人公游天鸣儒者形象的表现。人物形象是电影中的一大要素,通过电影传播文化一定要通过人物形象来展现中国形象。孔子所代表的儒者形象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在世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关于传统文化的电影不仅在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也是在向国外传播我们的优秀的文化遗产。电影《百鸟朝凤》用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男主角游天鸣的儒者形象,和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息息相关。电影《百鸟朝凤》中也说道,焦家班的“传声”是对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好的肯定。焦师傅之所以历经多年才从众多弟子中将游天鸣作为焦家班接班人的人选,正是因为游天鸣自身的品质以及焦师傅严格的教诲,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全面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青年: “仁、义、礼、智、孝”。
“仁”表现在男主人公游天鸣学唢呐技艺的过程中,也表现在游天鸣自身对唢呐的无比热爱和尊崇上。儒家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君子”。天分高、德行好是能够学习《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的学徒必备的品质。为了让游天鸣有足够的气力去吹好唢呐,焦师傅每天给游天鸣一根空心的芦苇杆在河边将水吸上来,吸完了短的,继续吸长的。用一根空心的芦苇杆将水吸上来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要领是要将芦苇杆将将伸进水面,要不能急躁,否则欲速则不达。游天鸣在吸水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比如吸了很多天也吸不上来,没有任何效果;又比如来自蔑视唢呐技艺的村民的嘲笑;还有恶劣天气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师傅对自己能力的不满意。但是游天鸣始终没有放弃,他有耐心有毅力,真的做到了坚持不懈地吸,而且谨遵师傅教诲,毫不松懈和偷懒。他坚持不懈,废寝忘食,不畏严寒酷暑,不顾风吹雨打勤学苦练、耐心诚恳和坚忍不拔的可贵品质不就是儒者品质的展现吗?焦师傅带焦家班所有人出活儿,在伙计帮着游天鸣拿唢呐时,游天鸣始终不肯松手,他怕被人弄丢了,他对唢呐是爱不释手。在看师傅和焦家班的师兄们在别人的葬礼上吹奏唢呐时,游天鸣目不转睛,这都表现了游天鸣对唢呐这种技艺的无比热爱和尊崇。
“义”表现在游天鸣在喧嚣的物质文化横流的时代依旧坚守传统,也表现在游天鸣对师弟蓝玉的义气与担当。儒家思想体系以仁义为中心,仁是君子,义是大丈夫,《孟子·媵文公下》中说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在《百鸟朝凤》电影中,尽管周围的年轻人都开始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追求经济利益和快餐文化消费,逐渐摒弃像唢呐这样的民俗文化,如师弟蓝玉开始去省城做古建筑的活儿,村民柳三等人拥挤在西洋乐器前面等,但是男主人公游天鸣仍是始终坚持着曾经给师傅许下的承诺和誓言,一直守护着唢呐这一技艺,就算游家班所有的人都散了,但是游天鸣没有离开和动摇。这正是儒家文化中“义”的一种表现。人在江湖,“义”字当头。自焦师傅收蓝玉为徒弟之后,游天鸣就一直自觉地承担起师兄的角色,对师弟蓝玉悉心照顾并勇担责任。例如,电影的一个片段中描绘到一次二人贪玩致使火灾,游天鸣第一时间抢救了师弟兰玉的唢呐,自己的唢呐却丢在了火灾现场,而且事后遭到了焦师傅的一顿责骂。
而“礼”就体现在游天鸣对唢呐技艺和传统的重视。“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这句话出自南宋史学家郑樵的《通志·乐略·乐府总序》。这句话在此可以生动地诠释唢呐音乐和婚丧嫁娶礼俗之间的关系。在礼仪中吹唢呐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具备强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孙云归纳为“仪式服务功能”。[ ]丧礼中,《百鸟朝凤》这一最具特色的曲子只吹给德高望重的有良好口碑的人,即使是村长,若不符合这一条件也不能破了这条规矩。婚礼中,唢呐起的是“迎新人”和“娱神”的作用。游天鸣接任焦师傅传下的唢呐班子第一次出活儿是给他自己的伙伴儿长生的婚礼助兴,长生让游天鸣不用把吹唢呐太当回事儿,走走形式就可以了,甚至还砸给他们游家班每人一笔很大的报酬金。这在游天鸣眼里是对传统礼仪和教数的不屑,游天鸣并没有接下那笔报酬,而是一一分给了游家班其他人。游天鸣认为对唢呐的高度尊崇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他确实具备了儒者“礼”的品质。
“智”体现在游天鸣学习唢呐技艺的勤恳和后天努力,如学习《百鸟朝凤》、学习各种鸟的叫声。电影中有一段是焦师傅和蓝玉在河边发现了奇特的鸟的叫声,等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天鸣在自己学鸟叫。天鸣学得惟妙惟肖,居然被师傅和蓝玉信以为是真的鸟在叫。后来焦师傅让天鸣和蓝玉根据听到的鸟的叫声推测这里一共有几种鸟,天鸣天分不足,但是他勤学苦练,长期在河边的丛林中观察鸟的叫声,于是天鸣猜出了除金翅雀以外的七种鸟。还有一次,游天鸣在众师兄面前表演各种鸟的叫声,让师兄们连声叫好,拍手称快,还有的师兄“恭喜师傅”,其实话外之音是说焦师傅的《百鸟朝凤》后继有人了。这些都从侧面烘托出了男主人公后天努力得到的“智”。
“孝”表现在游天鸣对父亲的孝和对焦师傅的孝。在焦师傅面试游天鸣的时候,由于游天鸣表现不佳,他的父亲对他拳打脚踢,游天鸣不恨父亲,更多的是心疼父亲,这由电影画面可以清晰展示。而当焦师傅提起当年为什么在游天鸣他表现不佳并不具备学习唢呐的条件却将他留下时,焦师傅说道是游天鸣心疼父亲的那滴眼泪感动了他,这也体现了焦师傅对焦家班下一代传承人的儒者品质的重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出自《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我认为这是儒家文化对于周礼的继承。游天鸣学习唢呐技艺的过程中,长期居住在焦师傅家里。焦师傅和焦师娘早年生下的两个孩子夭折而死,所以焦师傅膝下无子,对于游天鸣和蓝玉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和教育。在游天鸣传承唢呐班自立门户后,游天鸣仍是多次回焦师傅家看望焦师傅和焦师娘。在焦师傅病重之时,游天鸣就如儿子一般始终守护在焦师傅左右,这也是一种“孝”的表现。游天鸣严格遵守师训,勤学苦练,“仁、义、礼、智、孝”几个方面正是体现了游天鸣是传统儒家教育体系的忠实奉行者。
讨论了“是什么”的主题,现在进入“为什么”的主题,关于《百鸟朝凤》中的“为什么”也
可以谈及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之前唢呐这种民间文化如此受推崇和热爱,为什么之后却逐渐衰落下去呢?又如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我主要从文化传承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来讨论为什么唢呐这种民间文化由兴盛转为衰败,为什么在今天又可以被有识之士加以传承和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在被人们错误地认知并被逐渐地忘记。传统会这样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社会包容性扩大,各种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各种世界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让人们数典忘祖,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受到来自世界其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例如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肯德基和麦当劳文化在中国的流行,韩流明星、韩国影视在中国的流行,还有国外音乐的流行。在这部电影中,传统的唢呐文化更是处处受到外来文化和各种因素的冲击。一是西洋乐队的冲击,如在电影中一次在游家班给某村人祝寿时,主人同时请来的西洋乐队与游家班形成对抗阵势,尽管游家班在焦师傅的鼓动下坚持吹下去,可是还是被观众的不认可败下了阵势;二是来自经济基础的冲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倘若不谈外来因素的影响,只从文化自身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来思考,我认为关于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主要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认为文化传承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经济基础和文化自身平衡发展,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唢呐技艺是可以被完整地传承下去的。改革开放前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经济条件不够发达,农村和城镇是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俗保存得相对完整的地方,同时又是文化娱乐生活相对贫乏的地方。但当时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是保持平衡的,刘勇(2000)在《中国唢呐音乐的文化审视》中说到,琐呐音乐之独特的文化价值,正是在中国是个拥有约百分之七十的农民的农业国的大背景之上体现出来的。[ ]唢呐这种俗文化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享受,成为当地农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并且唢呐匠人也因此受到敬重。电影《百鸟朝凤》中的焦师傅说黄河岸上不能没了唢呐,就算不是为了婚丧嫁娶,也可以在大伙儿干活儿累的时候解解乏。虽然也有少数村民在当时就不太看得起唢呐,认为是下九流的东西,可唢呐与婚丧嫁娶仪式结合起来时,似乎是人们的必需品,每个人结婚或者丧礼时都要请唢呐匠。于是唢呐在当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形式。这一情况也表现在电影《百鸟朝凤》的开头,男主人公游天鸣的父亲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在天鸣身上实现他的唢呐匠人的梦想。在游天鸣成为唢呐班的接班人后,他的父亲兴奋得到处向村民们宣传“我们家天鸣成了游家班班主了”的消息,有的村民开玩笑称是“游家祖坟上冒烟了”,游天鸣的父亲回应道“岂止是冒烟,简直是呼呼喷火呢”。那时候大多数村民敬重唢呐匠人,倒不是因为成为匠人可以多赚钱和不少的收益,而是因为唢呐是老祖宗的东西,也是受人尊重和让人感觉高贵的东西。如焦师傅在说道从前出活儿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孝孙跪倒一片,千感万谢的。又如金庄的村长查老爷子在死后,他的后代为了能让焦师傅带领焦家班给他的父亲吹一曲金贵的《百鸟朝凤》,又是下跪,又是出大量的资金请求焦师傅,可由于查老爷子的德行并不配得上《百鸟朝凤》,所以都让焦师傅拒绝了。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也是基本保持平衡的,唢呐这种俗文化仍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雅俗”文化是相当的,相互转化的,在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听多了流行歌曲和民族交响乐,也会对唢呐这种民间音乐饶有兴趣,将唢呐这种民俗音乐搬上国家音乐厅等大舞台也会是唢呐等民俗音乐发展的方向。
第二种是经济基础和文化自身发展不平衡,文化自身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自身先于经济发展。唢呐兴盛之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时,但是唢呐衰败之时是刚刚改革开放之后。刚刚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包罗万象,各种外来文化元素涌入中国,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却逐渐失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没有提高,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唢呐这种“俗乐”越来越被人们所蔑视。社会中各种西洋乐器和外来舞蹈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消费,人们对唢呐便是普遍地嗤之以鼻了。游天鸣的兄弟长生认为唢呐班在婚礼上随便吹吹就算了,就是个形式和过场,没多大意思;成年后的蓝玉劝游天鸣放弃吹唢呐,并把自己曾经吹过的唢呐称为“玩意儿”;村民柳三甚至用脏话侮辱唢呐乐器;电影的结尾甚至以一个乞丐吹唢呐讨饭与之前唢呐的兴盛形成极度鲜明的对比。刘勇(2000)也在《中国唢呐音乐的文化审视》中提到:我国众多的传统器乐形式中,琐呐音乐可谓是俗乐中的俗乐。说它俗,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的生存和发展紧紧地和民俗结合在一起;二是它的基本“恩主”[ ]是社会各阶层中文化层次最低的农民及城镇市民; 三是操此业的琐呐艺人在过去更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不但一般人看不起,就连笙管乐艺人也对他们嗤之以鼻,至于唢呐艺人中的乐户, 那就更惨,死了连祖坟也不能进。根据刘勇的说法,我们也能理解随着社会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什么唢呐等民俗音乐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第三种是我的一种假设,文化自身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文化自身可以大大带动经济的发展,满足传承文化的匠人的温饱问题,但是这时的文化所具备不仅仅是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更多的是经济功能了。假如在电影中的后期刚刚改革开放之时,吹唢呐的匠人们可以像去省城打工一样赚得丰厚的收入,人们仍可以通过吹唢呐带动自己的生活水平,那么唢呐也可以继续传承下去。显然在电影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来看,游家班之所以在游天鸣成年之后会逐渐衰败下去,就是因为当时的唢呐自身不具备经济功能,吹唢呐的匠人不挣钱,并且电影结尾甚至以一个乞丐通过吹唢呐来要饭强调了唢呐本身经济功能的弱势。从电影中来看,无双镇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跟不上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社会经济在发展,游天鸣的母亲说现在娶媳妇要三四万,可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却是每况愈下,天鸣二师兄的母亲病怏怏地躺在床上,二师兄连自己母亲的病都治不起连自己的家都养不起,又怎么能放下一切像焦师傅一样去死活守住焦家班或是游家班,去保住唢呐这门技艺呢?所以很多唢呐匠人们纷纷放弃吹唢呐而去外地谋生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看完电影《百鸟朝凤》之后总觉得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看到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在父亲的逼迫下学习唢呐,后来又在师傅的教诲下逐渐将唢呐吹进自己的骨头缝里和生命中时;看到唢呐匠人在之前的为人们所尊敬和敬重,到后来被人们嗤之以鼻、侮辱谩骂时;看到唢呐被焦师傅自豪地捧在
手中告诉众人“这是我太太太师爷传下来的金唢呐”、男主人公游天鸣爱不释手地将唢呐捧在手心里不舍得给其他人收着,到后来唢呐在一场和西洋乐器的“角逐”中被众人打碎踩扁在地上时,我的心中都是百感交集,所以想结合宣老师讲过的文化内容写一篇观后感来表达我内心对于民俗文化的敬仰。我从小生长大的河北农村,也有唢呐这种传统乐器,这种唢呐班在我们那里被称为“响乐班”,每逢村里有人办丧礼,总是要请来“响乐班”来吹一吹的,一说是因为这死去的人生前就喜欢听这音乐,一说是“响乐班”把这死去的人的魂送走。但是每逢办丧礼,大多数人都是站到“歌舞团”(也是死去的人家属请来的)那边看二人转等演出,很少有人看“响乐班”吹出“奇奇怪怪的声音”。但这也是我小时候的事情了,现在丧礼中的“歌舞团”前的人也是零星几个,“歌舞团”和“响乐班”一样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通志·乐略·乐府总序》)如果这种与婚丧仪式相结合的音乐在逐渐被人们所忘记,那是不是意味着婚丧嫁娶的仪式也会在某一天逐渐消失呢?答案只能由未来告诉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城市中的葬礼已经是西式葬礼,只有农村的葬礼还保留旧有的社会习俗。虽然很多学者们已经对电影《百鸟朝凤》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解读和研究,但是我还是有自己的所思和所想,所以整理成这样一篇文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