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巴别塔之犬》与电影《时间》
原谅我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因为是同一天看的,所以偷懒放在一起说说吧。 人类的感情无外乎友情、爱情、亲情。尤其是爱情,真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几百上千年来,人人都在苦苦追寻爱情的答案。而人想得到的是什么?相互的理解、包容?还是永恒的爱恋?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这两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同样的,压抑,难过,投射在自身的影子,以及内心自我的思考、判断与反问。 两部作品均有死亡,导演金基德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残酷,血淋淋的、不加掩饰的呈现在你面前,让你措手不及,无处遁逃。血肉模糊的脸、带着假面的脸,整容后无可挑剔的脸,这一张张脸的背后,掩饰着什么?女主角世喜带有神经质的占有欲,对咖啡馆女侍者的呵斥,都是深深的自卑和害怕,她害怕青春不在而失去爱人的心。整容后她用全新的面貌出现在男友面前,得到是什么?是更可怕的失去!这次不仅失去的是爱人的心,连爱人的生命也失去了。最后她失魂落魄,彻底崩溃。金基德的电影总是给人以打击。不留一丝情面地,把你对美好的想象击得粉碎。有人说《时间》抨击的是现代韩国的整容业。我要说,这部作品和整容无关,美丽和青春就能留住爱情吗?猜忌和自卑才是爱情的杀手。所以说,没有一颗强健的心脏不要他看的作品。记得看他的《坏小子》,我难过了一个礼拜,那种深深的压抑,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初次看到《巴别塔之犬》这本书是由于图书馆把它放在了悬疑小说的一类,这类小说是我的最爱。我抽出这本书,先阅读了一下简介,说一出版就超过了《达芬奇密码》。要知道丹布朗的作品我可是全部都看过的啊。所以我倒要看看这本书好在哪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却发现说他是悬疑小说,实在是差强人意。说到底,探寻的还是爱情。 露西一出场即死亡,死因不明,目睹全过程的是她的爱犬。读者对她的了解,是通过男主人公的回忆。通过点点滴滴的回忆,你会得出敏感、抑郁、脆弱等等标签。露西的敏感是逐渐显现出来的,17岁时的怪异举动,诡异的童话故事……作为读者都能看出她的不正常。保罗却浑然不知。她可以用排列书名、在狗项圈上刻字等等方法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愤怒,却不愿意跟保罗倾诉她的苦闷,这对作为语言学者的丈夫来说,真是极大地讽刺啊。等她死去,丈夫不得不求助于算命的神婆,想得到妻子的生前的只字片语。甚至于异想天开地想让狗说话。我真想对他大喝!你对妻子到底了解多少啊!所以,露西的死是必然的。 再说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2位女主人公都通过面具活着,一个制造面具,一个是把自己变成面具,面具说到底是一种掩饰,也是一种隐喻,露西的面具是向往,世喜的面具是悔恨。 请不要做最熟悉的陌生人吧,沟通、理解与包容比什么都重要。 套用微博上的一个段子,两部作品真是满满的负能量啊,看完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