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宣告歌舞电影新一轮的复兴?还是盖棺定论的寿终正寝?

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无声电影开始走下坡路,以及有声技术的出现,作为美国独特的电影类型—歌舞片横空出世。
最早的有声歌舞片是1927年的《爵士歌王》。它的出现开启了之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好莱坞歌舞片的梦幻之旅。
在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再次凭借梦幻的歌舞片段和闪亮的电影票房引爆电影观众对歌舞电影这一神奇且古老类型电影的热情。
虽然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最终败给了《月光男孩》,但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奖项均归入囊中,也可算做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借该片的火热再次回望歌舞片在经济颓废年代的鼎盛,探究它在后现代商业电影语境中的曲折蜕变。

美国歌舞片的繁荣同美国自身经济发展周期密不可分。
从1929年持续到1938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工业产量急剧下降,国际贸易量迅速下滑。
经济大萧条时期也是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的时期。
歌舞片作为有声电影中的一个分支自然就承担起感化和温暖大量失业工人的抚慰剂。故事简简单单,归纳为八个字:人定胜天,邪不压正。
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在30年代主演了一系列带有歌舞片段的电影,1933年作为美国经济最惨淡的一年,秀兰邓波儿接连参演了多达10部电影。这类电影的主题均是呼吁社会真善美的美好情怀。
而在经济危机结束后的1939年,歌舞片《绿野仙踪》更是大受欢迎。这部电影中女主角多萝西为了返回家园而跟魔法仙境的邪恶西方女巫斗智斗勇的故事几乎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为了生存而顽强斗争的精神体现。

二战之后美国迎来了第二波经济危机。
1944—1952年成为了歌舞片壮大和革新的时期。
不同于30年代歌舞片单纯美好的温暖人心,这一时期的歌舞片无论是在故事创意,场景布置,还是服装设计,摄影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故事角色不再是非善即恶的对立人物,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不关乎是非对错,而关乎人性或立场的抉择。
电影场景道具更加奢华精致,歌舞编排更加赏心悦目,拍摄风格更加美轮美奂。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有《哈维姑娘》、《起锚》,《封面女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雨中曲》、《一颗明星的诞生》等。

五十年代末爆发的短暂经济危机,美苏两个阵营导致的冷战,以及轰轰烈烈的美国国内民权运动让歌舞片在陷入短暂的低迷之后再次迎来新一轮的风靡。
六十年代早中期的歌舞片不再执着于利用宏大的布景道具来打造脱离现实的梦幻。
反映阶级矛盾,种族冲突,移民问题以及女权主义等社会尖锐的议题通过某种巧妙的方式融入到歌舞电影中。
如1961年的《西区故事》的故事背景则是波多黎各移民青年帮派同意大利青年帮派之间的种族冲突;1964年的《窈窕淑女》则是围绕来自底层的卖花女如何逆袭进阶成上流社会白富美这一主题来探讨日益固化的阶级对立问题。

1967年是美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这一年一大批主题鲜明且反传统电影叙事的电影作品让观众耳目一新,它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对立面,也宣告新好莱坞电影时代的到来。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歌舞片不再被追捧。
与此同时,美国在70年代中后期再次爆发短暂的经济危机。安迪沃霍尔引领反精英主义的波普文化热潮以及具有青少年特色的迪斯科舞蹈的全球风行,歌舞片通过接触叛逆的流行文化来改头换面,完成了自身的改造。1978年《油脂》和《周末狂热》成为了现象级歌舞片而被当时的青少年所推崇。

罗纳德里根这位昔日好莱坞的三流电影演员摇身一变成为了80年代的美国总统。
针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他牵头了星球大战计划来遏制前苏联。
八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在该计划的威慑下出现了短暂的经济危机。由于家庭伦理为题材的电影成为了主流,歌舞片在美国电影市场更是摇摇欲坠。
整个八零年代好莱坞推出的主流歌舞片少之又少。1987年讲述两个来自不同阶层青年男欢女爱为主题的《脏舞》脱颖而出。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经典好莱坞时期的辉煌之后,真人出演的主流歌舞片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的九十年代被彻底遗忘。

小布什在2001年上任美国总统时期,美国经济一度下滑。
许多好莱坞电影导演却重新发掘了歌舞片尘封已久的魅力,于是一股复兴歌舞片的热潮由好莱坞席卷全球。
巴兹鲁赫曼执导的电影《红磨坊》借助歌舞片的华丽外衣来透视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焦灼的生存压力和日益冷漠的情感关系。
这部独特的歌舞电影让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发现了昔日歌舞类型电影在后现代商业电影市场的赚钱之道。于是次年歌舞电影《芝加哥》在电影市场的高票房再次证明这种类型还是有“钱力“可挖,并没有完全寿终正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