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49:勺药:诗就是文字构成的芍药
合肥西北乡有大片芍药,是一家小公司种植的,可做很多用途。
去年五月初的一天下午,我踏进芍药地,但几乎看不见花朵,已经采了,谢了。零散几朵开放在太阳下,不成气候,不留心,还真看不见。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芍药。没有惊心动魄的美。与它在各种文化作品中流传的名声相比,有些令人失望。
但这不是芍药的错。是我的错。因为我怀着急切而期盼的心去寻找它。过高的期望值会损害很多事物。包括那个怀有此心的人。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郑国先民在溱、洧两条河边游玩时,怀有重大目的:招魂。时为三月。有点现在清明节的感觉吧?其中年轻男女在野外或相伴或相遇,难免产生点浪漫故事。这时,赠一支芍药,似可以将爱情具体化。
芍药花偏大,粉红色比较常见,与桃花的视觉效果一脉相承。《红楼梦》里有一段“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给人香艳的感觉,是将远古的情节复杂化了。女性本是花朵,不必那么复杂的。弄出那么多长篇爱情小说,有人赞曰凄美,我看是凄惨。
《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中,白居易道——
罢草紫泥诏,起吟红药诗。
词头封送后,花口拆开时。
……
——诗较长,未全引。后面对芍药满怀怜惜与赞叹。其实白居易的胸怀有贾宝玉的馨香,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发现。后人有对大诗人不恭敬者,竟然从中搜集、分析、研究出性变态来,实在是大煞风景。
无论诗人如何,重要的还是诗本身,一定要单纯看待,要将其视为“诗”,就像将芍药视为芍药一样。诗就是文字构成的芍药。就这样。
作为一种喜光照且耐旱的草本植物,芍药的生命力很强,可惜花期很短。大凡美的事物都如此吧?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美永远在眼前招摇,而不凋谢,毕竟人性中还有个审美疲劳的弱点。所以,花的凋谢,是正确的。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在《春日五诗》中说。在我们的娑婆世界中,或者说有情世界中,芍药被太多墨客拟人化、女性化了。作为感情集中投射的承载物,花朵们很累。就好像一个成功人士名片上印的数十个职务一样,如果他都一一践行,还能好好活着么?
这是不对的,要让花成为花。要让人成为人。
虽然困难重重。
韩愈在《芍药歌》中颂曰——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后面还有几句,依然是赞美。意外的是,韩愈不惜署名讨好芍药及其主人:“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但细品之下,感觉其意真诚可爱。与我在合肥西北乡看到芍药的感觉相比,韩愈更多了一点酒意。如果芍药有知,或许会感到荣幸吧?
如果韩愈是雅的,我就一定是俗的。惭愧。
更应该惭愧的,是老饕们。比如慈禧太后。据德龄女士在《御香缥缈录》中记叙,为了养颜益寿,慈禧太后命御膳房将芍药花瓣与鸡蛋、面粉混合,油炸成薄饼。那么美好的芍药就这样被吃掉,是不是有点花上晒裩的腌臜?但咱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太深广了:芍药花羹、芍药花酒、芍药鲤鱼汤、芍药花煎等等,数不胜数。
当然,我不反对用芍药入中药治病救人,这对女性的许多病症尤其有利。但最合适的用途还是观赏,哪怕被文人写进各种作品,也比放在嘴里咀嚼,再通过肠胃分解强。据说光绪皇帝曾亲自绘制一幅《芍药图》,这位可怜的皇帝一度胸怀大志,却斗不过喜欢吃芍药的慈禧,看来是有“预兆”的。
去年五月初的一天下午,我踏进芍药地,但几乎看不见花朵,已经采了,谢了。零散几朵开放在太阳下,不成气候,不留心,还真看不见。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芍药。没有惊心动魄的美。与它在各种文化作品中流传的名声相比,有些令人失望。
但这不是芍药的错。是我的错。因为我怀着急切而期盼的心去寻找它。过高的期望值会损害很多事物。包括那个怀有此心的人。
![]() |
张小石2016.5.6摄于合肥西乡 |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郑国先民在溱、洧两条河边游玩时,怀有重大目的:招魂。时为三月。有点现在清明节的感觉吧?其中年轻男女在野外或相伴或相遇,难免产生点浪漫故事。这时,赠一支芍药,似可以将爱情具体化。
芍药花偏大,粉红色比较常见,与桃花的视觉效果一脉相承。《红楼梦》里有一段“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给人香艳的感觉,是将远古的情节复杂化了。女性本是花朵,不必那么复杂的。弄出那么多长篇爱情小说,有人赞曰凄美,我看是凄惨。
《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中,白居易道——
罢草紫泥诏,起吟红药诗。
词头封送后,花口拆开时。
……
![]() |
张小石2016.5.6摄于合肥西乡 |
——诗较长,未全引。后面对芍药满怀怜惜与赞叹。其实白居易的胸怀有贾宝玉的馨香,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发现。后人有对大诗人不恭敬者,竟然从中搜集、分析、研究出性变态来,实在是大煞风景。
无论诗人如何,重要的还是诗本身,一定要单纯看待,要将其视为“诗”,就像将芍药视为芍药一样。诗就是文字构成的芍药。就这样。
作为一种喜光照且耐旱的草本植物,芍药的生命力很强,可惜花期很短。大凡美的事物都如此吧?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美永远在眼前招摇,而不凋谢,毕竟人性中还有个审美疲劳的弱点。所以,花的凋谢,是正确的。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在《春日五诗》中说。在我们的娑婆世界中,或者说有情世界中,芍药被太多墨客拟人化、女性化了。作为感情集中投射的承载物,花朵们很累。就好像一个成功人士名片上印的数十个职务一样,如果他都一一践行,还能好好活着么?
这是不对的,要让花成为花。要让人成为人。
虽然困难重重。
韩愈在《芍药歌》中颂曰——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后面还有几句,依然是赞美。意外的是,韩愈不惜署名讨好芍药及其主人:“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但细品之下,感觉其意真诚可爱。与我在合肥西北乡看到芍药的感觉相比,韩愈更多了一点酒意。如果芍药有知,或许会感到荣幸吧?
如果韩愈是雅的,我就一定是俗的。惭愧。
更应该惭愧的,是老饕们。比如慈禧太后。据德龄女士在《御香缥缈录》中记叙,为了养颜益寿,慈禧太后命御膳房将芍药花瓣与鸡蛋、面粉混合,油炸成薄饼。那么美好的芍药就这样被吃掉,是不是有点花上晒裩的腌臜?但咱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太深广了:芍药花羹、芍药花酒、芍药鲤鱼汤、芍药花煎等等,数不胜数。
当然,我不反对用芍药入中药治病救人,这对女性的许多病症尤其有利。但最合适的用途还是观赏,哪怕被文人写进各种作品,也比放在嘴里咀嚼,再通过肠胃分解强。据说光绪皇帝曾亲自绘制一幅《芍药图》,这位可怜的皇帝一度胸怀大志,却斗不过喜欢吃芍药的慈禧,看来是有“预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