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还是动作片?
前几天在YouTube上看到采访熊欣欣的视频,说道美国学习中国的东西很快,说人家条件经验各个方面都好,学起来非常快,几年时间就已经成为了规模,不太需要亚洲人了,反而我们自己遇到了竞争对手,被逼到了墙角。 其实,功夫片或者动作片,可以说中国很早就有了,据我所知,角抵戏,这个非常古老的戏种就是的。角抵戏发源于军队,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剧种主打动作。而且我们其实很容易反省出,这种角抵戏基本就是一些起初用来格斗的正式动作的弱化形成的一种游戏。这种形式的戏剧在各个文明里都不是稀有物。从近代戏曲中,我们也能够看到非常精彩的发展成熟的动作系统,特别是京昆二戏,武生的动作都非常成系统。这套东西很好的动作电影继承下来。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武打电影,也就是民国时期拍的那些,都是些戏曲演员,因为他们知道怎么去表演动作。即便在七小福里我们仍然看到很多戏剧武生的痕迹,这也是他们早期扎实的基本功的体现。 可以说在基础上,中国流传千年的武打戏曲传统为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保留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而动作片向功夫片的转换,一方面一个转折点是李小龙的电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转折,李小龙用电影告诉香港电影人,功夫可以这样来拍电影,功夫可以这样用镜头来展现,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南方尚武,武师较多,一部分谋出路,转做武行,但他们有功夫在身,却不太懂的用镜头来展现,多是以戏曲的表现方式展现。这时候李小龙出来了。 李小龙带来的影响是培养了一大批功夫片武术指导。他们逐渐摸索出了,运用真功夫拍电影的技术,这些人包括七小福,元字辈,还有刘家良,刘家辉,袁和平,程小东,熊欣欣,唐季礼等等,很多很多。 可以说,这时候的功夫片是在传统戏曲武戏的基础上,吸收真正功夫的结果。他们运用的是真正的功夫的招式,却是利用戏曲的表演形式。至此,功夫片才是成型的,当然这里面也经历了早期后期各种风格的表现,也随导演喜好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刘家辉这系列是硬桥硬马,而徐克和李连杰则是灵动飘逸,成龙的轻松搞怪,甄子丹的简练干脆等,这里面倒是很喜欢程小东,袁和平和洪金宝,他们这些武术指导,基本只要导演想要什么效果他们都能够给出来的,是动作电影和功夫电影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 正是因为这些人才的原因,才会诞生那些好看的长时间打斗的动作和功夫电影来,形成了香港电影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好莱坞学习的很好也很快,唐尼的福尔摩斯打斗用了很多咏春,因为唐尼自己是学习咏春的,这倒也难免,但我看复联2发现怎么那么眼熟的时候,我意识到好莱坞原来已经学得这么好了。 香港导演演员进入好莱坞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也正是几十年的积累,以及李小龙的余威,才会有成龙和李连杰的成功,当然好莱坞也学会了如何用镜头展现功夫,如何设计动作等。黑客帝国的转折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动作或者功夫电影,虽然是虚假和冗长的一些列动作,但一定意义上却比西方那些简单的拳击要好看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美国动作电影越来越常见我们熟悉的打斗。虽然西方人的动作还是很僵硬,毕竟他们不是从小就学习武术的。 这时候我们遇到了危机,从直观效果上来看,虽然西方或者说美国好莱坞式的动作没有中国本土的好看,当然也不具备美学和文化价值,功夫在好莱坞完全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内在的文化根源。但即便如此,加上好莱坞精密的制作和特效,的确在感官上是赏心悦目的。这就积压了原本功夫片或者动作片以感官刺激吸引人的生存空间。倒逼功夫片作为核心的美学展现,你想要胜过美式好莱坞动作电影,你就得让你的形式和内容合一,创造出独特的审美和文化。 难点,演员武术指导都需要对真功夫有了解,最好是练家子出身。功夫电影或者动作电影不仅仅是剧情,更重要的是武打动作的设计,只有真正懂得功夫的人,才能利用镜头展现出功夫的文化和美学来。而这些人员的培养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当下较为浮躁的消费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