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塞林格
最后的塞林格
唐宝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里,我读到了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从而走进了塞林格的精神世界。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5岁时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洲的一所军事学校学习,1942年从军,1946年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195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获得了巨大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成名后的塞林格变得更加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过起了隐居生活,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遁世作家。诚如他自己所言:“我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16岁少年,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后,在极度压抑、颓废、矛盾中度过的几天经历。霍尔顿发现了现实世界的丑恶跟他理想中的纯真世界形成的巨大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后,他沉湎于理想、纯真的童年世界里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最后精神几乎崩溃,被送进一家精神病医院疗养。《麦田里的守望者》客观、深刻地揭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功课压力、精神压抑等等。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发表就引发了巨大争议,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该书还曾经被某些社团列为禁书;随后还成为文学〈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审查、猥亵等问题的辩论中心……隐居中的塞林格从未停止过写作,又写出了《九故事》、《弗兰尼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些》等,但都没有《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麦田里的守望者》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对成年人世界的虚伪痛恨得咬牙切齿的少年,在绝望面前依然怀有着对纯真的美好向往。世界原本有两个,一个是理想中的世界,一个是现实中的世界。理想中的世界是一种完美的世界,而现实中的世界却充满了残酷,它不是遗世独立的海市蜃楼,而是一块巨大无比的顽石,会让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撞得头破血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为理想世界唱出的一曲挽歌,是理想主义者关于完美信念的最后的绝唱,霍尔顿这个反英雄的人物形象,开启了美国“垮掉的一代”,表达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重势力高压之下的普遍心声,说出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彷徨和愿望,这个完美主义终结者的形象影响了数代美国青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塞林格曾说,“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儿童”,的确,纵观塞林格的全部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十九岁以下的青少年,由此可见,在对待怎样回归道德的纯真这个问题上,他把希望寄托在了青少年身上。
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世间已无塞林格!塞林格身后的世界,依然是孤独的,有人发出了“麦田再无守望者”的慨叹!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段文字:“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字数:1354
唐宝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里,我读到了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从而走进了塞林格的精神世界。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5岁时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洲的一所军事学校学习,1942年从军,1946年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195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获得了巨大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成名后的塞林格变得更加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过起了隐居生活,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遁世作家。诚如他自己所言:“我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16岁少年,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后,在极度压抑、颓废、矛盾中度过的几天经历。霍尔顿发现了现实世界的丑恶跟他理想中的纯真世界形成的巨大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后,他沉湎于理想、纯真的童年世界里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最后精神几乎崩溃,被送进一家精神病医院疗养。《麦田里的守望者》客观、深刻地揭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功课压力、精神压抑等等。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发表就引发了巨大争议,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该书还曾经被某些社团列为禁书;随后还成为文学〈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审查、猥亵等问题的辩论中心……隐居中的塞林格从未停止过写作,又写出了《九故事》、《弗兰尼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些》等,但都没有《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麦田里的守望者》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对成年人世界的虚伪痛恨得咬牙切齿的少年,在绝望面前依然怀有着对纯真的美好向往。世界原本有两个,一个是理想中的世界,一个是现实中的世界。理想中的世界是一种完美的世界,而现实中的世界却充满了残酷,它不是遗世独立的海市蜃楼,而是一块巨大无比的顽石,会让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撞得头破血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为理想世界唱出的一曲挽歌,是理想主义者关于完美信念的最后的绝唱,霍尔顿这个反英雄的人物形象,开启了美国“垮掉的一代”,表达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重势力高压之下的普遍心声,说出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彷徨和愿望,这个完美主义终结者的形象影响了数代美国青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塞林格曾说,“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儿童”,的确,纵观塞林格的全部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十九岁以下的青少年,由此可见,在对待怎样回归道德的纯真这个问题上,他把希望寄托在了青少年身上。
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世间已无塞林格!塞林格身后的世界,依然是孤独的,有人发出了“麦田再无守望者”的慨叹!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段文字:“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字数: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