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吐个槽
看了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还挺有意思的,受到一些启发。好的一面来说,有许多精彩、淋漓尽致、荡气回肠的东西,对我这样离中文语境渐远的人来说,十分暖心。
话说木心文章中,金句很多,跟王尔德有点像,偏偏这两人都因为这一点,让我有些不喜。again,旧时代需要金句,网络时代不缺金句,除非要引名人名言给自己贴金。我对金句的另一反感包括,用模棱两可的短句概括人生,不知误导了多少不动脑子,不看上下文的人。夸张一点说,中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金句文化”,闪闪发光的天才很多,闪闪发光的灵感和句子很多,但缺体系,难传承,不较真。中国文人骨子里都是浪漫派,仰慕天才,仰慕灵感,轻视系统化。读名人写的中文,我不时惊叹如果英文谈及类似的内容,不知要加多少引注,多少不同观点的列举,多少小心翼翼的求证,而中国名人不在乎事实、只求说来痛快好听的自信和坦然,令人叹为观止。
仅从《文学回忆录》来说,对许多涉及事实的东西缺乏细究,流于粗糙僵化(比如坚信肖邦用“直觉”作曲,不断强调古希腊的“健康”等等),从整体态度来说,有种文人中典型的,一厢情愿的“相信”。文人,尤其是这样有成就,有一套自我价值观的文人,一旦叙述起历史,往往下意识地扭曲事实以求塞进自己的全景图。他们在寻找的,是吻合自己想像和心理需求的东西。有科学习惯的人,虽然也会按己所需地观看和寻找,但会在事实面前有一定的自纠能力,文人则容易单方向地陷入自我肯定中。又因为文艺在世界上的影响,本来就有一定的滞后,所以闭上眼睛或者埋头躲在小圈子中自我陶醉,总会有些借口。
当然,我对此也有一定的尊重,毕竟文艺思维的特点就是放大自我的,成败皆出于此。艺术家多虚荣,我们普通人对他们应该宽容一些,艺术影响的滞后,对艺术家的折磨是很深的。
此外,我理解木心这样的人是像他自己所说,为了艺术全身心投入,觉得写作画画是最值得的事情,我尊重这样的想法,起码,人追求身后名声比趋于眼前利益更难得。但我也并不觉得,艺术家能够那么自诩脱离世界,仿佛别人都在蝇营狗苟,挣钱买房,只有你超然世外。在木心的文章中,“成功”、“天才”、“巨匠”、“大师”之类的字眼比比皆是,文艺人物跟普通人其实是同等地迷恋成功神话,只不过思维定势不是向往豪宅,而是那种传世的幻觉罢了。毕竟自从读书,价值观里的最高点,就是那些不朽的人和作品。所以,艺术家和世界的价值观,并不可能完全抵触。
题外话,我读Harari的两本人类历史,感觉他把人类的社会性幻觉都撕碎了,连我都感叹AI时代,我们还相信什么,梦想什么。这种心境之下,我对木心和他背后的文人思维,倒更多几分珍视和尊重--人类持续到今,“相信什么”是根本,幻觉也好盲信也好不假思索的英雄崇拜也好,曾经就是人类的润滑剂、定心针,如果这些都没有了,我也不知道我们还能走向哪里。
话说木心文章中,金句很多,跟王尔德有点像,偏偏这两人都因为这一点,让我有些不喜。again,旧时代需要金句,网络时代不缺金句,除非要引名人名言给自己贴金。我对金句的另一反感包括,用模棱两可的短句概括人生,不知误导了多少不动脑子,不看上下文的人。夸张一点说,中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金句文化”,闪闪发光的天才很多,闪闪发光的灵感和句子很多,但缺体系,难传承,不较真。中国文人骨子里都是浪漫派,仰慕天才,仰慕灵感,轻视系统化。读名人写的中文,我不时惊叹如果英文谈及类似的内容,不知要加多少引注,多少不同观点的列举,多少小心翼翼的求证,而中国名人不在乎事实、只求说来痛快好听的自信和坦然,令人叹为观止。
仅从《文学回忆录》来说,对许多涉及事实的东西缺乏细究,流于粗糙僵化(比如坚信肖邦用“直觉”作曲,不断强调古希腊的“健康”等等),从整体态度来说,有种文人中典型的,一厢情愿的“相信”。文人,尤其是这样有成就,有一套自我价值观的文人,一旦叙述起历史,往往下意识地扭曲事实以求塞进自己的全景图。他们在寻找的,是吻合自己想像和心理需求的东西。有科学习惯的人,虽然也会按己所需地观看和寻找,但会在事实面前有一定的自纠能力,文人则容易单方向地陷入自我肯定中。又因为文艺在世界上的影响,本来就有一定的滞后,所以闭上眼睛或者埋头躲在小圈子中自我陶醉,总会有些借口。
当然,我对此也有一定的尊重,毕竟文艺思维的特点就是放大自我的,成败皆出于此。艺术家多虚荣,我们普通人对他们应该宽容一些,艺术影响的滞后,对艺术家的折磨是很深的。
此外,我理解木心这样的人是像他自己所说,为了艺术全身心投入,觉得写作画画是最值得的事情,我尊重这样的想法,起码,人追求身后名声比趋于眼前利益更难得。但我也并不觉得,艺术家能够那么自诩脱离世界,仿佛别人都在蝇营狗苟,挣钱买房,只有你超然世外。在木心的文章中,“成功”、“天才”、“巨匠”、“大师”之类的字眼比比皆是,文艺人物跟普通人其实是同等地迷恋成功神话,只不过思维定势不是向往豪宅,而是那种传世的幻觉罢了。毕竟自从读书,价值观里的最高点,就是那些不朽的人和作品。所以,艺术家和世界的价值观,并不可能完全抵触。
题外话,我读Harari的两本人类历史,感觉他把人类的社会性幻觉都撕碎了,连我都感叹AI时代,我们还相信什么,梦想什么。这种心境之下,我对木心和他背后的文人思维,倒更多几分珍视和尊重--人类持续到今,“相信什么”是根本,幻觉也好盲信也好不假思索的英雄崇拜也好,曾经就是人类的润滑剂、定心针,如果这些都没有了,我也不知道我们还能走向哪里。
-
Pinuti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4-22 13:49:30
-
bluerrr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4-09 15:20:34
-
新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31 13:53:02
-
ichbinchl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5 18:15:57
-
稻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2 11:18:59
-
白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19:14:30
-
圆形废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14:30:43
-
稻香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09:56:38
-
玛玛玛法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07:40:34
-
WellIgoto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喜欢这个吐槽# 金句仿佛是得了一场漫长的感冒,其中打了几个喷嚏。我小时候,因为要应付作文,又背出来闪闪发光的金句,因此就自己拍着脑袋编,总之在总结的时候引用一下旁的大神的名字即可。
2017-03-20 05:59:20 -
yestolif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03:48:21
-
Ire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读名人写的中文,我不时惊叹如果英文谈及类似的内容,不知要加多少引注,多少不同观点的列举,多少小心翼翼的求证,而中国名人不在乎事实、只求说来痛快好听的自信和坦然,令人叹为观止。”
2017-03-20 03: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