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订 本
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也”,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上世纪八〇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锺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我乘重印的机会,校看一遍,也顺手有节制地修改一些字句”,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据研究者统计:“修改总计三千余处,涉及内容变动的一千余处”)。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数十年后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他的追求是,“‘重写’本身也是‘革命’;革写作的命以及革写作者本人的命”,可见其用心之切。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而张承志对《金牧场》的修订,是当代文学史中不多的个案。以作者自己的话讲,“那是一本被我写坏的作品。写它时我的能力不够,环境躁乱,对世界看得太浅,一想到这本书我就又羞又怒。”于是,对其的修订秉承一种大删大砍的原则,“凡日本文化的描写,删;凡理想主义的涉及,删;凡虚构的小说人物,删;凡古文献、空议论、生命云云,删!”修订之后的《金牧场》不仅整体结构大变,且原名亦被放弃,改为《金草地》,可以说是当代小说名作中的极特异者。不过,奇特的是出版界及读者的反应,《金草地》少人青睐,而《金牧场》仍在不断重印,搞得作者也无可奈何,“我家能代父从军如花木兰的,并非打工的老二草地,而是退休的老大牧场。”作家的意愿与出版市场的选择,在此有了吊诡的逆反。
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自七〇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版本。据相关的研究者对照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大的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无意间做了先期的铺垫。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读记忆的情意结,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出新版。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人争议。
上述的修订,牵涉因素有许多,但均为自发,乃主动的修改,而还有一种情形,是作家身不由己地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一九四九年之后,政治形势变化,许多作家不仅要对现在创作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多年前的作品负追溯既往的责任。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叶圣陶、丁玲等,纷纷修订起自己的作品来,于是,《女神》的泛神论思想,演进为马克思主义;《子夜》中原本“生活腐化”的革命者形象,相关描写删汰净尽,一变而为纯洁无暇;《骆驼祥子》少了几个章节,因为祥子不能没落,要有光明的尾巴;《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且第四幕几乎是重写,主要角色之面貌大加变化;《日出》的主角固然是陈白露,但革命斗争的线索也要增加,否则就是落后;《倪焕之》,知识分子只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出路。诸如此类,现代文学的名作不得不加入新时代的审视要求,而这一系列修订版,到了新的时期,尽数被淘汰,徒然余下陈年的旧迹,成为研究者考察的材料。
另一种修订本,执行者并非作家本人,而是由编辑着手的。花城、香港三联版《沈从文文集》多达十二卷,是沈从文作品暌违大陆读者数十年后的第一次亮相,影响巨大,但不久即遭有识者曝光,这套没标明删改原著的丛书却是动了不少手脚的“修订版”。作家的作品从字句到段落,乃至整篇,“修订”处不在少数。缘由呢,自然是有碍观瞻,自政治到情色,不一而足,比如一篇《论郭沫若》从文论集中整个删去,只是因为这是批评性的文学评论。这种“修订”发生在八〇年代,有其苦衷与难处,但从版本而言,却伤害太大,要不得。幸好沈先生的著作之后持续出版,终究是有好的版本供我们选择了。
对著作的修订,初衷都是向前看的,期望越来越好才是。不过,人性的复杂、审美的变化、时代与历史的暧昧等因素,常常使这一寻常的著述郎“修缮活计”呈现不同的面貌,或正或反,或良莠掺杂。于研究者而言,触摸这不同代的相异版本,不仅可感知切近的作家创作心理与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态,是一个有意味且不乏趣味的事情。
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上世纪八〇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锺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我乘重印的机会,校看一遍,也顺手有节制地修改一些字句”,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据研究者统计:“修改总计三千余处,涉及内容变动的一千余处”)。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数十年后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他的追求是,“‘重写’本身也是‘革命’;革写作的命以及革写作者本人的命”,可见其用心之切。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而张承志对《金牧场》的修订,是当代文学史中不多的个案。以作者自己的话讲,“那是一本被我写坏的作品。写它时我的能力不够,环境躁乱,对世界看得太浅,一想到这本书我就又羞又怒。”于是,对其的修订秉承一种大删大砍的原则,“凡日本文化的描写,删;凡理想主义的涉及,删;凡虚构的小说人物,删;凡古文献、空议论、生命云云,删!”修订之后的《金牧场》不仅整体结构大变,且原名亦被放弃,改为《金草地》,可以说是当代小说名作中的极特异者。不过,奇特的是出版界及读者的反应,《金草地》少人青睐,而《金牧场》仍在不断重印,搞得作者也无可奈何,“我家能代父从军如花木兰的,并非打工的老二草地,而是退休的老大牧场。”作家的意愿与出版市场的选择,在此有了吊诡的逆反。
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自七〇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版本。据相关的研究者对照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大的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无意间做了先期的铺垫。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读记忆的情意结,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出新版。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人争议。
上述的修订,牵涉因素有许多,但均为自发,乃主动的修改,而还有一种情形,是作家身不由己地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一九四九年之后,政治形势变化,许多作家不仅要对现在创作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多年前的作品负追溯既往的责任。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叶圣陶、丁玲等,纷纷修订起自己的作品来,于是,《女神》的泛神论思想,演进为马克思主义;《子夜》中原本“生活腐化”的革命者形象,相关描写删汰净尽,一变而为纯洁无暇;《骆驼祥子》少了几个章节,因为祥子不能没落,要有光明的尾巴;《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且第四幕几乎是重写,主要角色之面貌大加变化;《日出》的主角固然是陈白露,但革命斗争的线索也要增加,否则就是落后;《倪焕之》,知识分子只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出路。诸如此类,现代文学的名作不得不加入新时代的审视要求,而这一系列修订版,到了新的时期,尽数被淘汰,徒然余下陈年的旧迹,成为研究者考察的材料。
另一种修订本,执行者并非作家本人,而是由编辑着手的。花城、香港三联版《沈从文文集》多达十二卷,是沈从文作品暌违大陆读者数十年后的第一次亮相,影响巨大,但不久即遭有识者曝光,这套没标明删改原著的丛书却是动了不少手脚的“修订版”。作家的作品从字句到段落,乃至整篇,“修订”处不在少数。缘由呢,自然是有碍观瞻,自政治到情色,不一而足,比如一篇《论郭沫若》从文论集中整个删去,只是因为这是批评性的文学评论。这种“修订”发生在八〇年代,有其苦衷与难处,但从版本而言,却伤害太大,要不得。幸好沈先生的著作之后持续出版,终究是有好的版本供我们选择了。
对著作的修订,初衷都是向前看的,期望越来越好才是。不过,人性的复杂、审美的变化、时代与历史的暧昧等因素,常常使这一寻常的著述郎“修缮活计”呈现不同的面貌,或正或反,或良莠掺杂。于研究者而言,触摸这不同代的相异版本,不仅可感知切近的作家创作心理与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态,是一个有意味且不乏趣味的事情。
-
书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13 10:58:54
-
有风自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12:16:05
-
庄晓 转发了这篇日记
当时看到名字便在想呢,修订是否都是作者自己修订?有无他人修订?看到后面便明白了,也有他人修订再版的。修订没太注意过,倒是有很多名著看到不同年份再版,也曾想过是否后面的有修订,与前面不同这个问题。
2017-03-20 11: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