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2017-3-21
本篇开始进入到明朝中后期,重点介绍满清的崛起。又是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主题的一篇。
简要回顾一下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然后匈奴把东胡干掉,东胡分裂成了两部分,鲜卑和乌桓,然后强大的汉王朝来了,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逐匈奴于漠北!汉朝时期,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牵走之后,鲜卑崛起,其中拓跋鲜卑属于北鲜卑部,西鲜卑部后来跑到青海安营扎寨,就是后来的土谷浑。拓跋鲜卑创立了大北魏,然后一直在跟他们称为杂碎的柔然死磕,后来拓跋南迁,小柔然也就成了大柔然,在南北朝的时候柔然也有了自己的奴隶,就是突厥,突厥专门给柔然负责炼铁,所以又叫锻奴。后来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突厥崛起灭掉了柔然。到了隋朝时期,大隋使了离间计,突厥汗国一分为二,分成东突和西突。后来李世民彻底收拾了东突,灭掉了所谓的突厥第一汗国,后来又把西突厥打穿,丝绸之路又重新打通,在西域建各个都护府。到了武周时期,突厥又不老实,在云中地区成立了突厥第二汗国,也叫后突厥,到了李隆基时期,唐明皇利用回纥灭掉了后突厥,当然回纥汗国也因此立起来。而在五代十国来临之前,东北方向的契丹就已经崛起了,并且把回纥撵到了西边,回纥在新地方又分成了高昌回纥、甘州回纥以及黄头回纥。高昌回纥就是后来的的维吾尔。

那边契丹人继续壮大建立了大辽,当然,笑到最后的也还不是大辽,因为更东边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建立了大金,灭掉了大辽。当然,笑到最后的也不是大金,因为更强大的蒙古人开始崛起并且最终横扫世界了。从《大明王朝》到《土木之变》这几篇中陆续讲述了蒙古人在被明军赶到长城以北之后的兴衰。在被灭掉之后,后来的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了5个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从民族上来说,后金属于女真人。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之后,为包抄和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老朱开始着手控制女真的各个部落,在满洲一带设立了远东指挥使司。到万历14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努尔哈赤相继兼并了其他女真部落,统一了分散在白山黑水满洲各地的部落。满清八旗制度也是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再有,满语其实是很早就有的,但是满文一开始并没有,女真人是用蒙古文来记述文字的,真正的满文也是从努尔哈赤开始创制的。一直到1616年万历44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兴京)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后来又迁都到辽阳(东京),又到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今天中国还有一个盛京银行,他的总行就是在沈阳。称帝的那一年,努尔哈赤已经57岁了。
称帝后3年,1619年,努尔哈赤60大寿的那一年,明金两军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原因很简单,就是金军侵犯明朝边境,抚顺失守,拉开了明金26年战争的大幕。萨尔浒大致就在今天的辽宁省抚顺市附近,明军想要收复失地,战争的结果是明军大败,金军以少胜多。当然是不是真的以少胜多也很难讲,因为明军是对外号称47万,我看过有的文章写实际上只有8万8千左右。毕竟在这之前经过了万历三大征,打西北、西南和朝鲜,明朝的军力水平大打折扣。努尔哈赤号称拥军10万,虽然也有夸大虚张声势的嫌疑,但实际兵力应该还是能有6万左右的。这场战争无需详述,明朝失利的最主要原因已经没办法用军事的角度说清楚了,万历皇帝从第14年开始就已经连续30年不上朝,都创吉尼斯记录了,一直到到努尔哈赤攻占抚顺时,明朝兵部尚书职位居然是空缺,连代理干部都没有。直到八旗军兵锋逼近沈阳,才紧急任命黄嘉善出任兵部尚书。兵部这么一个对国家如此至关重要的部门,已经半年没人主持工作了,黄嘉善来了也不可能立竿见影。皇帝不上朝,兵部工作不能有效运转。中央军事部门,在辽东警报已经拉响之后都能弄成这样,派谁上去都打不赢的。
所以对万历的批评,我觉得是非常公正的。如果没有前10年和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万历这一朝真的是一无是处了。包括明朝后期爆发的党争问题,主要也是万历引起来的。你作为一个皇帝,什么都不管,朝也不上,都交给底下内阁那么几个人能行么,你作为皇帝,就应该平衡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平衡内阁和司礼监之间的权利,党争哪个朝代都有,康熙四个辅政大臣恨不得分成三派,但是你皇帝的职责就是要利用党争为我所用,让大臣们在互相竞争的环境下为朝廷尽力,但是万历什么都没有做,真的什么都没有做,所谓“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六不皇帝,偏偏他寿命又长,在位时间又长,党争问题就真的形成了气候。所以到了崇祯东林党和阉党围绕三大案的纷争,本质就是内外朝权力失衡下的表现,最后导致政权半瘫痪,私以为源头就在万历。
万历为什么不上朝,原因可能有很多很多,他和大臣们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关于东宫太子的人选,他最宠爱的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因为出生在和宫女生的朱常洛,就是后来的泰昌皇帝之后,最终没能入主东宫继承大统。其实我倒觉得立太子这事儿,其实按法理走就可以,但万历就是不用,非得赌气,赌了30年气,最后想干的事儿也是没干成,大臣们确实可恨,但是逃避也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来立长就只是个习惯,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到后来被打破的也不是没有,朱棣不就不是长子么,或者你废后也可以啊,嘉靖就废过啊,不也没出事么,怎么到你这就成了这么大心事儿。朱元璋还说不让加税了,但是张廷玉修明史明明白白的写着,“辽东兵事兴……先后增赋凡五百二十万有奇,遂为定额”,基本上是每亩加了9厘税赋,所以祖训不让你加你不也加了么,祖宗家法这事不能成为借口。
话说回来,明朝就没有法制的基因和观念,朱元璋设计的就有问题,三法司制度,刑部、督察院(唐时叫御史台)和大理寺,刑部立案,都察院平允审案,大理寺审覆断刑,遇到重大案件可以三法司会审,本来到这步就可以了,偏偏最后还得呈到皇帝那,内阁票拟再交给皇帝或者司礼监掌印,那这法理何在,前面那些流程意义就不大了。包括诏狱制度,皇帝直接拍板,这就是缺乏法制观念的制度。没有法治观念,皇上遇到什么事他就没办法和大臣们坐下来咱们好好谈,要么听皇帝自己的,那就是独断专行,要么就必须得向大臣妥协,否则大臣就死谏,总是要你死我活,最后只能弄成万历这样,干脆咱谁也别理谁,断道儿吧。
回到正题,萨尔浒之战3年后,爆发了辽沈及广宁之战。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出,萨尔浒之战大明失守抚顺,辽沈及广宁之战又相继失守了沈阳、辽阳一线,以及辽西地区,辽西地区的失守对于明来说就已经看出危险来了。好在又过了4年,公元1626年,天启6年,明朝大将袁崇焕在宁远及锦州之战里重创后金,这也是明军第一次打赢后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也在这场失败之后生病死了。宁远就是今天的葫芦岛兴城,从地理上来说葫芦岛和锦州的胜利对于明朝来说还是意义重大的,作为辽西走廊的山海关就能守住了。
努尔哈赤死后是第8子皇太极即位。皇太极登场之后没有马上进攻大明,而是先把周边的朝鲜和蒙古(林丹汗)收拾了一下,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他也知道袁崇焕的厉害。没有强攻山海关,而是决定从辽北绕道热河,也就是河北省,在河北省突破长城口进入中原地区。这次果然奏效,后金在长城内辗转4个多月,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好在明朝死撑撑住了,皇太极也发现似乎大明没那么软弱,双方开始了短暂的偃旗息鼓。但是这种冲到长城内的劫掠还是让皇太极尝到了甜头,地盘不重要,但抢人员得物资,收获很大,对于后金这种全民皆兵,以战养战的大型军事抢掠集团,如果不能持续从战争中掳掠财富、人口,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从崇祯7年开始,几乎每隔2年后金就要迂道入关干一次,先后来了四五次。然后,皇太极正式改国号大清。至于为什么叫清字,有好几种说法。首先清与金音近,再有按照五行说,朱明属火,满清属水,水克火,而且按照五色土的说法,北黑南红西白中黄东青,大清来自东北,这也是合辙的。且清明清明,清在明前,也满足大清的自尊心。

其中在第四次和第五次迂道入关之间还爆发了松锦之战,也是两边最后一场关键性的战役,明军战败,主帅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虏,明军在战略上已经彻底丧失了翻盘的可能,被攻陷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当时农民军这边李自成已经二次起兵了,到皇太极第五次迂道入关的时候李自成基本上已经快称王了。尤其是1639-1641年的3年大旱灾,还覆盖了更多省份,起义声势越来越大,而且严重中断了明军的粮食供应。历史也基本上正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很遗憾,明帝国在对后金崛起后的一系列应对都很糟糕,整个战略基于消极防御,除了固守宁锦防线,对敌人“清兵入塞”这种大规模战略迂回,几乎没有任何积极对策,既没有对漠南蒙古部落林丹汗努力争取,来断满清的后路;也没有利用好毛文龙这颗“敌后”的钉子,从朝鲜、辽东沿海运用自己的水师优势对后金施以同样的战略进攻或袭扰。而是一任事态发展、恶化,终于左绌右支,一朝覆亡。明朝在满清和农民军的双重危机下最终走向了毁灭。
当然,对于明朝灭亡的解释,也有分析说既不是因为闯军,也不是因为清军,是因为马尔萨斯陷阱,所有的王朝都会经历高峰、低谷,盛世、乱世,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中国直到康熙年间人口才第一次过亿,人口决定税赋和兵源,所以中国历史从战国以后单个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而由于重农思想,即使多出来的人也没用于工商业,又导致了人口的边际效应递减。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还是那句话,历史一定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一起看,单从一个角度很难还原全貌。
今天更到这里,明天更新明朝的最后一篇,关于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