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贝多芬 第七 交响曲
最近只要听起,便是贝多芬。从开始听古典乐,在我印象中,贝多芬并不是那么引人入胜,这也是那时寻不得门道而入的缘故。肖邦,德彪西还有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显得更易于魅惑,就如月光下的湖水一般波光粼粼,又或是苍茫间自有一份豪迈。此外巴赫更是仿佛一个归零的标准,处于有无之间,如同无所有,却又坐拥着一切。那时贝多芬给我的印象,却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或者说也是片面的,如只单独听贝多芬第三,五,六或者九交响曲中其中一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相当片面的。渐渐听下来,我越发觉得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同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一般。一并观之,如同山岳一般,风格迥异但和平庸二字绝缘,就如同大千世界一样丰富得令人着迷。
之前看一部韩国电影《the king》时,在片中行进到卢武铉自杀的报道时,那时候的那一段哀乐便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开头部分。那种悲痛的,难以言表的力量,借由这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是那种在绝路上痛下决心的表达。后来借着这电影的配乐,我又翻出了贝七来听。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显露出来的是酒神的特质,所以瓦格纳对它的评价便是“酒神的礼赞”。它也是难以言说的一部交响曲,对它的研究更是让人陷入,那不可言说却又明白无误的境地。或许只能说,在第五交响中与命运的搏斗之后,在第六交响那田园的自然之美后,第七交响则充满着生命的坚韧,肆意地挥洒与狂欢。这就像是生命表现自己的另一种方式,这份亢奋,这份自由,这份桀骜不驯,也是某种礼赞,对生命而言。有人说起过,贝多芬的交响曲给他最深的印象便是“自由”,思绪自由得没有边界,生命中那份力量尽情地挥洒。落在具体的曲目上,在这第七交响曲中,“自由”这一点则是最为突出的。
第一个推荐的版本,是广为流传的小克莱伯Kleiber,他留下过三个贝七的录音,DG的维也纳爱乐1976年的录音室版,1982年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在伯姆Bohm的追思音乐会上的Orfeo实况录音还有在PHILIPS的1983年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的现场。鉴于后两关录音不太易寻到,这里推荐的是相对容易找到的,他在1976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于DG公司留下的录音。他也是一位很有趣的指挥家,对于名利淡泊,这也让他的人缘相对不错。在卡拉扬Karajan如同枭雄般独霸一方时,却还是会和他相互之间交流与讨论,这和他的淡泊不能说没有关系。他的指挥相对平衡,抑扬顿挫,在贝七指挥上他坚持“小快板”的原则,这和由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开启的慢速的一派相对而立。而且在这个版本的演绎中,他的指挥中更凸显了那酒神中的狂欢,很善于调动如木管和弦乐等,营造出这份桀骜不驯中的劲道。他的演绎是在生命力的表现上,尤为的强劲,也是首推的一个版本。
第二个推荐的版本,是伯姆Bohm指挥柏林爱乐与1959年于DG公司留下的录音。此时的柏林爱乐还以后没有过多的卡拉扬Karajan的烙印,并不会过于强势与霸气,在伯姆Bohm的指挥下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构也是十分的明了,挥洒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温情所在。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演绎,他的指挥下有着精致的构架,也不是那么的具有狂欢的特质,是相对严肃的,但是却是有着难以言表的特质,那种伟大而不凡的,还带着一点温情的存在。这个版本的演绎我也是相当的喜欢。当然还有伯姆Bohm在1980年,也就是他逝世前不久在日本留下的现场录音,经由altus公司制作发行。那种难以言表的感人与诚挚在他1980年的现场录音中,更为突出,只是这个录音版本不太易于寻到,所以只是提一下。
最后,推荐少数几位能配得上英年早逝这个词的才俊坎泰利Cantelli,他是托斯卡尼尼Toscanini的徒弟,但是他在1956年指挥英国爱乐在EMI公司留下的录音中,和他的老师有些局促的表现不同,他的这一版录音是细腻而收放自如的。但在细节的把握和琱琢上,他也是和他的老师一样,甚至在音色的把握上显示出自己天才的一面。他的这一版演绎相对较为轻松,没有那种力量的压迫感,而是层层递进地,颇有耐心地将那股热情在最后一个乐章中才最终地释放。是的,的确是少了一分戏剧性,多了几分克制,但是关于这个演绎,可以说两个字,优雅。
之前看一部韩国电影《the king》时,在片中行进到卢武铉自杀的报道时,那时候的那一段哀乐便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开头部分。那种悲痛的,难以言表的力量,借由这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是那种在绝路上痛下决心的表达。后来借着这电影的配乐,我又翻出了贝七来听。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显露出来的是酒神的特质,所以瓦格纳对它的评价便是“酒神的礼赞”。它也是难以言说的一部交响曲,对它的研究更是让人陷入,那不可言说却又明白无误的境地。或许只能说,在第五交响中与命运的搏斗之后,在第六交响那田园的自然之美后,第七交响则充满着生命的坚韧,肆意地挥洒与狂欢。这就像是生命表现自己的另一种方式,这份亢奋,这份自由,这份桀骜不驯,也是某种礼赞,对生命而言。有人说起过,贝多芬的交响曲给他最深的印象便是“自由”,思绪自由得没有边界,生命中那份力量尽情地挥洒。落在具体的曲目上,在这第七交响曲中,“自由”这一点则是最为突出的。
第一个推荐的版本,是广为流传的小克莱伯Kleiber,他留下过三个贝七的录音,DG的维也纳爱乐1976年的录音室版,1982年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在伯姆Bohm的追思音乐会上的Orfeo实况录音还有在PHILIPS的1983年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的现场。鉴于后两关录音不太易寻到,这里推荐的是相对容易找到的,他在1976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于DG公司留下的录音。他也是一位很有趣的指挥家,对于名利淡泊,这也让他的人缘相对不错。在卡拉扬Karajan如同枭雄般独霸一方时,却还是会和他相互之间交流与讨论,这和他的淡泊不能说没有关系。他的指挥相对平衡,抑扬顿挫,在贝七指挥上他坚持“小快板”的原则,这和由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开启的慢速的一派相对而立。而且在这个版本的演绎中,他的指挥中更凸显了那酒神中的狂欢,很善于调动如木管和弦乐等,营造出这份桀骜不驯中的劲道。他的演绎是在生命力的表现上,尤为的强劲,也是首推的一个版本。
第二个推荐的版本,是伯姆Bohm指挥柏林爱乐与1959年于DG公司留下的录音。此时的柏林爱乐还以后没有过多的卡拉扬Karajan的烙印,并不会过于强势与霸气,在伯姆Bohm的指挥下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构也是十分的明了,挥洒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温情所在。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演绎,他的指挥下有着精致的构架,也不是那么的具有狂欢的特质,是相对严肃的,但是却是有着难以言表的特质,那种伟大而不凡的,还带着一点温情的存在。这个版本的演绎我也是相当的喜欢。当然还有伯姆Bohm在1980年,也就是他逝世前不久在日本留下的现场录音,经由altus公司制作发行。那种难以言表的感人与诚挚在他1980年的现场录音中,更为突出,只是这个录音版本不太易于寻到,所以只是提一下。
最后,推荐少数几位能配得上英年早逝这个词的才俊坎泰利Cantelli,他是托斯卡尼尼Toscanini的徒弟,但是他在1956年指挥英国爱乐在EMI公司留下的录音中,和他的老师有些局促的表现不同,他的这一版录音是细腻而收放自如的。但在细节的把握和琱琢上,他也是和他的老师一样,甚至在音色的把握上显示出自己天才的一面。他的这一版演绎相对较为轻松,没有那种力量的压迫感,而是层层递进地,颇有耐心地将那股热情在最后一个乐章中才最终地释放。是的,的确是少了一分戏剧性,多了几分克制,但是关于这个演绎,可以说两个字,优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