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为何成穷县
传记:《朱元璋传》
作者:陈梧桐
出版:河南文艺出版社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只因出了个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
知道这段凤阳花鼓鼓词的人,应不在少数,其中两点有误。
首先,凤阳原名濠州或钟离,朱元璋登基后,为自高身份,且该县地处凤凰山北面(即阳面),才改称凤阳,既然本无凤阳,自然谈不上“本是个好地方”。
其次,凤阳多丘陵,地贫瘠,常有荒灾,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地方”,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长子均死于饥荒,他自己也曾讨过3年饭,被迫走上反元之路。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将凤阳设为首都之一,甚至一度决定将皇城设在这里,虽凤阳无险可守,且缺乏粮食,但这能满足他“衣锦还乡”的虚荣。
于是,20多万人被征调到凤阳来建设皇宫,加上流民迁入,让原本就贫瘠的凤阳县不堪重负。恰逢此时,刘基暴死,朱元璋开始怀疑自己起家的班底——淮西集团,朱元璋意识到:以凤阳为都,则淮西功臣回到家乡,得以与亲族联手,则自己的位置堪忧。
建设皇宫计划被叫停,可按朱元璋设置的苛法,调入凤阳的人却不能随意流动,在饥荒的压力下,人们只能身背花鼓,浪迹天涯。
朱元璋起身于贫民,好以贫民代言人自居,为何又一手制造贫穷?以造福人民为借口,做自己曾经最痛恨的事,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成功靠的是手段,而非目的。
朱元璋造反时,并无宏大目标,随着实力不断扩大,口号也在不断改变中,但多是儒生提议,他批准一下而已,很难说他对这些口号有多少忠诚度。
朱元璋真正强大的,是他的铁腕,他善于在细节上吹毛求疵,稍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他必予严惩。名将胡大海的儿子犯法,但并非死罪,且胡大海正在外带兵作战,可朱元璋却一定要重惩,发誓说:宁可胡大海造反,也绝不枉法。
法律森严的结果,是人人畏法,官员相对廉洁,军队纪律性亦强,所以朱元璋能在元末军阀大混战的格局中脱颖而出。但朱元璋的法并不是现代法律,并无程序正义的加持,而是法自我出,仅为巩固一姓的统治而已。
失去目的,法律就成了工具,只靠暴力来维持,而这样的王法岂能长治久安?所以朱元璋不得不用特别残忍的手段来护佑它,这将朱元璋引入一个认识误区中:用手段可以弥补目的的不足,只要找到好办法,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在打天下时,这套思想方法尚称有效,但在治国时,面对无限复杂的局面,这种简单思维的短板便彰显出来,结果四处救火,却又四处着火。朱元璋始终没搞明白,当系统存有缺陷时,解决一个问题,就意味着在引发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不已,即使耗尽资源,仍难有效运转。
问题越解决越多,贪官越杀越多,杀蓝玉党,杀胡惟庸党,炮轰功臣楼,34名开国功臣,最终只有1人善终,可结果又如何呢?也许朱元璋确曾想为穷人谋利,可结果却落得自己的家乡都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这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当手段本身变成目的,结果必然是集体悲剧。
朱元璋的传记颇多,本书作者陈梧桐先生便写了4部,这本虽是大众版,却密集了颇多学术新成果,通过平易近人的语言,作者将读者带到当代朱元璋研究的最前沿。
作者:陈梧桐
出版:河南文艺出版社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只因出了个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
知道这段凤阳花鼓鼓词的人,应不在少数,其中两点有误。
首先,凤阳原名濠州或钟离,朱元璋登基后,为自高身份,且该县地处凤凰山北面(即阳面),才改称凤阳,既然本无凤阳,自然谈不上“本是个好地方”。
其次,凤阳多丘陵,地贫瘠,常有荒灾,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地方”,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长子均死于饥荒,他自己也曾讨过3年饭,被迫走上反元之路。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将凤阳设为首都之一,甚至一度决定将皇城设在这里,虽凤阳无险可守,且缺乏粮食,但这能满足他“衣锦还乡”的虚荣。
于是,20多万人被征调到凤阳来建设皇宫,加上流民迁入,让原本就贫瘠的凤阳县不堪重负。恰逢此时,刘基暴死,朱元璋开始怀疑自己起家的班底——淮西集团,朱元璋意识到:以凤阳为都,则淮西功臣回到家乡,得以与亲族联手,则自己的位置堪忧。
建设皇宫计划被叫停,可按朱元璋设置的苛法,调入凤阳的人却不能随意流动,在饥荒的压力下,人们只能身背花鼓,浪迹天涯。
朱元璋起身于贫民,好以贫民代言人自居,为何又一手制造贫穷?以造福人民为借口,做自己曾经最痛恨的事,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成功靠的是手段,而非目的。
朱元璋造反时,并无宏大目标,随着实力不断扩大,口号也在不断改变中,但多是儒生提议,他批准一下而已,很难说他对这些口号有多少忠诚度。
朱元璋真正强大的,是他的铁腕,他善于在细节上吹毛求疵,稍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他必予严惩。名将胡大海的儿子犯法,但并非死罪,且胡大海正在外带兵作战,可朱元璋却一定要重惩,发誓说:宁可胡大海造反,也绝不枉法。
法律森严的结果,是人人畏法,官员相对廉洁,军队纪律性亦强,所以朱元璋能在元末军阀大混战的格局中脱颖而出。但朱元璋的法并不是现代法律,并无程序正义的加持,而是法自我出,仅为巩固一姓的统治而已。
失去目的,法律就成了工具,只靠暴力来维持,而这样的王法岂能长治久安?所以朱元璋不得不用特别残忍的手段来护佑它,这将朱元璋引入一个认识误区中:用手段可以弥补目的的不足,只要找到好办法,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在打天下时,这套思想方法尚称有效,但在治国时,面对无限复杂的局面,这种简单思维的短板便彰显出来,结果四处救火,却又四处着火。朱元璋始终没搞明白,当系统存有缺陷时,解决一个问题,就意味着在引发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不已,即使耗尽资源,仍难有效运转。
问题越解决越多,贪官越杀越多,杀蓝玉党,杀胡惟庸党,炮轰功臣楼,34名开国功臣,最终只有1人善终,可结果又如何呢?也许朱元璋确曾想为穷人谋利,可结果却落得自己的家乡都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这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当手段本身变成目的,结果必然是集体悲剧。
朱元璋的传记颇多,本书作者陈梧桐先生便写了4部,这本虽是大众版,却密集了颇多学术新成果,通过平易近人的语言,作者将读者带到当代朱元璋研究的最前沿。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