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还有多少人愿意住在市区?
本人一个朋友最近和我聊天时说:他们小区附近停车的地方车越来越少,白天本来就不多,到了晚上更少,我以前经常去他家玩,与现在相比简直大相径庭。那时候他们那儿车满为患,小区内地下停车场没有车位,地面停满车辆,大门外也到处是私家车,他家住在府南河边,一环内寸土寸金,并不奇怪。朋友分析:如今成都市区不要看还是那么多人,其实原住民已经搬走不少,有钱人住郊外别墅,中产阶级住三环外花园洋房,即使工薪族也在城郊或天府新区买房子,那么居住在市区的还有哪些人呢?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成都市区仅指二环以内,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扩展才延伸至二环路以外,现在的市区包括三环,有些地方甚至外延到郊区,如天府新区、光华大道、羊西线、北新干道等,但老成都人仍然认可的市区只是二环以内。
以前把居住在市区当作一件荣耀的事,本地人如此,外地人亦如此,自己骄傲,他人艳羡。平心而论,市区有诸多好处:交通便捷、餐饮发达、办事购物方便,还有若干重点中小学和大小公园,是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城市生活,这就是为什么直至今日还有庞大人群不放弃市区住房的原因。宁要市内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这个理论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不然为何北上广深市区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呢?
成都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轨道交通给城市建设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地铁1号线开通引发天府新区蝴蝶效应,2号线让龙泉驿区域房价飙升,4号线直接带动光华大道至温江的房地产销售,地铁开通前后楼盘差价达到一倍以上,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交通能够给城市带来新气象,然而不足以让人们因此而放弃原有生活地点,那么是什么促使成都人搬离市区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老城区配套建设滞后,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节奏。市区最吸引人的地方某过于商业繁荣和居住环境成熟完善,在成都市区这些早已成为过去式,春熙路骡马市商圈还有昔日辉煌吗?文殊院大慈寺还有往日鼎盛吗?九眼桥望江公园也已经没有了原来的熙熙攘攘,如今市区大街小巷除了外地游客便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境况惨淡。市区道路狭窄、绿化面积少、房屋老旧、商业氛围不够浓厚,都是促使原有居民搬迁的理由。
二、拆迁改造使大量原著民离开市区。自90年中期以来,成都推行“腾笼换鸟”政策,把数量不菲的大型厂企远迁郊县,其中以东门和北门居多,著名的事例有:攀成钢、420厂、川棉厂等。还有大大小小各类棚户区,无数拆迁户被安置到三环以外新建小区,譬如三圣乡、机投镇、十陵镇、大丰镇等地,集中建立了成片安置房。
三、国家有关政策推动市区居民房屋更换进程。国家政策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最有说服力的便是“二孩”政策的出台。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不少家庭加快换房换车步伐,套二换套三套四,5座小车换7座大车,力度不可谓不大。要在二环内小房换大房并非易事,通常只能选三环外或郊区,这个因素占据搬离市区人群约一半以上。
四、老年人以房养房。市区的房子有很多是单位福利房,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配套设施落后,有部分老年人不再长期居住而是出租,用租金到郊区或者风景区租房养老,这也是造成老住户骤减的原因之一。
五、成都中小学教育水平日趋提高,市区“学区房”逐渐失去魅力。成都近年来组建不少教育集团,在城外建设多所新型中小学校,如龙江路小学、泡桐树小学、实验中学、石室中学、树德中学、川师附中等,使得许多学生家长随校而迁,卖掉市区旧房去购置城郊新房。
综上所述,老成都人从城内搬到城外已成事实,但市区人口总量并不会由此减少,只是组成有所改变,原有住户变成了外来务工的小生意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部分留守老人、少数不愿离开市区的居民等,成都市内依然繁华喧嚣。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成都市区仅指二环以内,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扩展才延伸至二环路以外,现在的市区包括三环,有些地方甚至外延到郊区,如天府新区、光华大道、羊西线、北新干道等,但老成都人仍然认可的市区只是二环以内。
以前把居住在市区当作一件荣耀的事,本地人如此,外地人亦如此,自己骄傲,他人艳羡。平心而论,市区有诸多好处:交通便捷、餐饮发达、办事购物方便,还有若干重点中小学和大小公园,是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城市生活,这就是为什么直至今日还有庞大人群不放弃市区住房的原因。宁要市内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这个理论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不然为何北上广深市区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呢?
成都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轨道交通给城市建设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地铁1号线开通引发天府新区蝴蝶效应,2号线让龙泉驿区域房价飙升,4号线直接带动光华大道至温江的房地产销售,地铁开通前后楼盘差价达到一倍以上,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交通能够给城市带来新气象,然而不足以让人们因此而放弃原有生活地点,那么是什么促使成都人搬离市区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老城区配套建设滞后,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节奏。市区最吸引人的地方某过于商业繁荣和居住环境成熟完善,在成都市区这些早已成为过去式,春熙路骡马市商圈还有昔日辉煌吗?文殊院大慈寺还有往日鼎盛吗?九眼桥望江公园也已经没有了原来的熙熙攘攘,如今市区大街小巷除了外地游客便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境况惨淡。市区道路狭窄、绿化面积少、房屋老旧、商业氛围不够浓厚,都是促使原有居民搬迁的理由。
二、拆迁改造使大量原著民离开市区。自90年中期以来,成都推行“腾笼换鸟”政策,把数量不菲的大型厂企远迁郊县,其中以东门和北门居多,著名的事例有:攀成钢、420厂、川棉厂等。还有大大小小各类棚户区,无数拆迁户被安置到三环以外新建小区,譬如三圣乡、机投镇、十陵镇、大丰镇等地,集中建立了成片安置房。
三、国家有关政策推动市区居民房屋更换进程。国家政策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最有说服力的便是“二孩”政策的出台。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不少家庭加快换房换车步伐,套二换套三套四,5座小车换7座大车,力度不可谓不大。要在二环内小房换大房并非易事,通常只能选三环外或郊区,这个因素占据搬离市区人群约一半以上。
四、老年人以房养房。市区的房子有很多是单位福利房,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配套设施落后,有部分老年人不再长期居住而是出租,用租金到郊区或者风景区租房养老,这也是造成老住户骤减的原因之一。
五、成都中小学教育水平日趋提高,市区“学区房”逐渐失去魅力。成都近年来组建不少教育集团,在城外建设多所新型中小学校,如龙江路小学、泡桐树小学、实验中学、石室中学、树德中学、川师附中等,使得许多学生家长随校而迁,卖掉市区旧房去购置城郊新房。
综上所述,老成都人从城内搬到城外已成事实,但市区人口总量并不会由此减少,只是组成有所改变,原有住户变成了外来务工的小生意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部分留守老人、少数不愿离开市区的居民等,成都市内依然繁华喧嚣。
![]() |